心理学中的21天定律是什么?

如题所述

心理学中的21天定律是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分为三个阶段:

1、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2、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3、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扩展资料:

1、一个新理念或新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或重复21次),是与旧习惯、旧理念的干扰有密切关系的,这也可以说是产生21天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2、学校教师在改变学生的理念、习惯时,一定要遵循 21
天效应的规律,不能盲干。因此,下列三点尚需引起重视。一是要按照三阶段的形成特点进行理念、习惯的改变工作;二是要有耐心,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甚至更多天;三是在这21天里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不习不得。

3、要记住改变任何一个理念、习惯时都要不断重复,直至21天,甚至21天以上。相信,没有改变不了的理念和习惯。否则,就意味着失败的来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21天效应   百度百科_21天法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11
心理学中的21天定律指的是人们形成一个新的习惯或改变一个行为模式通常需要连续坚持大约21天,才能达到自动化、无意识的状态。这个定律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由麦斯·麦格勒(Maxwell Maltz)提出,他注意到患者在接受整容手术后通常需要大约21天才能适应新的外貌。随后,这个观点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和个人发展领域。
该定律的出现主要基于以下心理机制:
1. 神经可塑性:人脑具有神经可塑性,即神经元和神经回路可以通过反复重复的锻炼和体验而改变和重塑。在形成新习惯过程中,大脑会逐渐建立新的神经连接和路径,帮助新的行为变得更加自动和无意识。
2. 强化和奖励:在21天的持续锻炼过程中,成功坚持新行为会带来积极的结果和奖励,如内心满足感、社交认可或身体健康的改善。这些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巩固新行为,促进习惯的建立。
3. 动机和意愿:持续改变行为模式需要足够的动机和意愿。早期阶段,人们通常需要主动投入精力和注意力来执行新行为,但随着连续坚持,行为变得更加自然和不费力。
重要的是,21天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估计,实际上形成新习惯所需的时间可能因个体差异、行为类型和复杂性而有所不同。一些研究表明,形成习惯所需的时间可能在18到254天之间。此外,习惯的巩固也可能受到环境、社会支持和情绪状态的影响。
因此,在尝试培养新习惯时,重要的是保持持续性和坚持力,同时关注自身的动机、目标和奖励机制。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估和调整,形成有益的习惯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