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升的诗饱含着什么情感?

如题所述

林升,字云友,号平山居士,是我国南宋时期诗人。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料记载的非常有限。据民国《平阳县志》、《西湖志》等文献载,林升大约生活在南宋绍兴至淳熙之间,善诗文。《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小编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诗,便是林升的经典诗作《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是林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当时这首诗是写在南宋都城临安的一家旅店墙壁上。这首诗主要对当时从政者纵情声色的腐朽本质进行了讽刺。

虽然全文无一脏字,但是也可以看作是一首高雅的“骂人”之作,堪称古代“骂人”典范。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先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了描写。

即临安城拥有起伏连绵的青山和鳞次栉比的楼台。

若单是看这么一句诗,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呀。但诗歌创作中有一种表现手法,是以乐景来写哀情。那么,隐藏在这背后的哀情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次句“西湖歌舞几时休”,即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而要理解这句诗背后蕴含的意思,就要先了解一段历史。

北宋靖康元年,金人攻陷了北宋首都汴梁,侵占了当时的全部中原国土。宋徽宗、宋钦宗均被俘虏,只有宋高宗逃到临安,建立了南宋,但南宋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于是便滋生了大量只知纵情声色的达官显贵。

所以林升这里说“西湖歌舞几时休?”实际上便是表达了对那些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反而还去残害岳飞等爱国人士,一味纵情声色的达官显贵们的愤慨之情。且这一个“休”字,还饱含了林升对国家现实处境的担忧和心痛。故首句中的乐景越美好,这里林升的心痛之感便越沉重。

最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则紧承上句“西湖歌舞几时休”,继续表现了自己的愤慨之情。“暖风”二字,一语双关。在诗歌语言中,它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所以林升这里说“暖风”将那些所谓的“游人”吹得如醉如迷,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国家还处在危难之中。“游人”,在这里不是指游客,而是那些纸醉金迷的南宋统治阶级。

而南宋统治阶级更是在纸醉金迷中,简直是把杭州当作了失去的国都汴州。“杭州”与“汴州”的对比,我们便很容易理解出林升对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只知醉生梦死的那些人的愤怒之情。

至于他们的卑劣行为,如果不是还有道德上的限制,我想诗人恐怕早就破口大骂了吧。

综观林升的这首诗,短短四句,就表达出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同时,还以没有脏字,却胜过脏字的讽刺语言,对南宋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害忠良的愤怒之情。

结束语:人这一辈子,要经得起谎言,受得了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诺言。慢慢的才知道:坚持未必是胜利,放弃未必是认输,与其华丽撞墙,不如优雅转身。给自己一个迂回的空间,学会思索,学会等待,学会调整。人生,有很多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执着,更是回眸一笑的洒脱。愿你天天好心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7
林升的《题临安邸》以讽刺的语言,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韵译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散译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注释
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邸(dǐ):旅店。
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
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
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第2个回答  2020-10-21
林升,字云友,号平山居士,是我国南宋时期诗人。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料记载的非常有限。据民国《平阳县志》、《西湖志》等文献载,林升大约生活在南宋绍兴至淳熙之间,善诗文。《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小编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诗,便是林升的经典诗作《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是林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当时这首诗是写在南宋都城临安的一家旅店墙壁上。这首诗主要对当时从政者纵情声色的腐朽本质进行了讽刺。
虽然全文无一脏字,但是也可以看作是一首高雅的“骂人”之作,堪称古代“骂人”典范。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先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了描写。
即临安城拥有起伏连绵的青山和鳞次栉比的楼台。
若单是看这么一句诗,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呀。但诗歌创作中有一种表现手法,是以乐景来写哀情。那么,隐藏在这背后的哀情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次句“西湖歌舞几时休”,即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而要理解这句诗背后蕴含的意思,就要先了解一段历史。
北宋靖康元年,金人攻陷了北宋首都汴梁,侵占了当时的全部中原国土。宋徽宗、宋钦宗均被俘虏,只有宋高宗逃到临安,建立了南宋,但南宋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于是便滋生了大量只知纵情声色的达官显贵。
所以林升这里说“西湖歌舞几时休?”实际上便是表达了对那些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反而还去残害岳飞等爱国人士,一味纵情声色的达官显贵们的愤慨之情。且这一个“休”字,还饱含了林升对国家现实处境的担忧和心痛。故首句中的乐景越美好,这里林升的心痛之感便越沉重。
最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则紧承上句“西湖歌舞几时休”,继续表现了自己的愤慨之情。“暖风”二字,一语双关。在诗歌语言中,它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所以林升这里说“暖风”将那些所谓的“游人”吹得如醉如迷,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国家还处在危难之中。“游人”,在这里不是指游客,而是那些纸醉金迷的南宋统治阶级。
而南宋统治阶级更是在纸醉金迷中,简直是把杭州当作了失去的国都汴州。“杭州”与“汴州”的对比,我们便很容易理解出林升对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只知醉生梦死的那些人的愤怒之情。
至于他们的卑劣行为,如果不是还有道德上的限制,我想诗人恐怕早就破口大骂了吧。
综观林升的这首诗,短短四句,就表达出
第3个回答  2020-10-17
林升诗作《题林安邸》,诗句描写了杭州城夜晚的贵族与庶民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贵族豪门生活的厌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