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水泥,为何南京明城墙能600年屹立不倒?

如题所述

众所周知,水泥是一种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形成浆体,与空气接触后,可以在短短几秒内迅速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长期以来,水泥的这种性质被广泛应用到土木建筑、水利等工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粘合剂。然而,水泥是在18世纪末期才被研制出来的,而在南京明城墙建造之时,距离水泥面世还有400年之久,那么,为何南京明城墙能600年屹立不倒?

南京明城墙建造于1366年,完工于1393年,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墙,也就是说,在这600余年里,明城墙几乎没有任何受损的痕迹,不像那种豆腐渣工程,几年之后就“草草离世”。回顾历史,公元1357年,随着朱元璋采纳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南京明城墙也拉开了建造的序幕。

在整个明朝时期,历代统治者都本着“系祖宗根本之地,东南总会之所”的理念,不断完善明城墙的规模的构造,单单是《明实录》中记载的修缮次数,就达到了40余次。另外,明城墙采用的是四重城垣的格局,最外层的城墙长度,已经超过了60千米,围合面积至少也有230平方千米,乃是世界之最。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通过一个故事间接表达出明城墙规模的宏大。

关于明城墙的建造,暗合天象自不必说,那是古代君王的历来传统,几道城墙分别按照“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布局建造,象征着“天地合一”与“皇权神授”。不过,由于南京地处江南地区,雨水的问题自然是首要的考虑对象。为了防止城墙下陷、开裂、倾倒,建造者依山而建,以原生土、石为基,在低洼地段,还会打下10余米长的木桩,再增设圆木井字形木排,借以达到承接转移城墙压力的作用。

再者,建造明城墙的材料,都是20斤一块的石砖,甚至还有千余斤重的条石,而且它们层层堆叠,最终形成一个高12-24米、底宽8-27米、顶宽3-18米的墙体,墙体重量自不必说,砖石之间粘合剂的选择反而成了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此项,在没有水泥的明朝,建造者也采取了一个十分聪明的方法。

在以石灰岩和花岗岩的条石为地基的地段,建造者会在城砖中间,填充以片石、城砖、黄土为主的混合材料,这种夯土加砖石包裹的实心结构,不但可以粘合砖石之间的空隙,甚至还能抵抗炮火的攻击。此外,据《天工开物》记载: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这个所谓的“三合土”,其实就是一种超级粘合剂,无论是黏性还是强度,都足以与今天的混凝土相媲美。

最后,城墙上设有不少的排水结构,即使下再大的雨,也无法对墙体材料造成破坏。值得一提都是,朱元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还让人在砖石上签上造砖人、验收人以及负责人的名字,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追查到底,这就是古代的“追责制”。在种种举措之下,南京明城墙可以600余年屹立不倒,想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大家认为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第一,建造明城墙付出了许多的人力,以及物力。在建造明城墙时朱元璋,对于城墙的建设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所付出的也是非常多的。不仅前后耗时27年完成,而且在这其中所调动的民工,也是达到了28万人这样的一个规模。在当时算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了。正是因为朱元璋的用心,才能够保护南京的安全,明城墙也能够至今屹立不倒。 第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造明城墙的材料。据考古学家研究,修筑明城墙用到的材料,主要是夯土。夯土就是一种非常坚实的泥土,而在建造城墙的过程中,使用的是青石砖与夯土之间的结合。这样一来城墙的牢固程度非同一般。而且朱元璋在建筑城墙的之后,采用了实名制的一种方法将每块,每块砖都刻有了负责人的名字。将问题追究到个人,出于这一点很多人在建造城墙的过程中是十分严格的。
第2个回答  2021-03-13
因为他们用的是千斤重的石头,然后再进行层层的堆叠,中间为橙装黄土为主混合材料,这样可以让建筑更加屹立不倒。
第3个回答  2021-03-11
因为在这个城墙中运用了一些特别的材料,使这座城墙才可以这么长的时间一直都存在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