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在中国历史文学地位上可以拍到哪个位置

如题所述

魏晋时期是文学上「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我们说的“建安风骨”就是这一时期的文人特质,曹植作为建安七子之一是其重要代表。
内容上,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都在曹植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形式上,三曹完成了由乐府诗向文人诗的过渡,并且确立了五言诗在中国诗史上的正统地位,其中,曹植的探索范围尤为广阔,在七言诗发展上作出重大贡献。建安时期诗歌逐渐与音乐分离,因此在诗歌声韵上,曹氏父子也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典范作用,比如曹植的许多诗歌声色和美,读来朗朗上口:“绿萝缘玉树,光曜粲相辉。下有两真人,举翅翻高飞。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后人评价“平仄妥帖”、“八音朗唱”。
思想气质上,司马门事件是曹植一生的转折点,从前期优裕富足到后期的悲凄晚年,他作品中渗透了丰富的忧患意识,到相比其父曹操“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的苍莽悲怆的忧虑,曹植的的忧患意识表现出一种从天下之忧向个体“本我”之忧的转变,其人格体现出儒道互补的特质,更加细腻敦厚,更富个性,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气度与精致并存。
在建安文学中,“三曹”为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曹植的诗,应该要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为歌唱他的理想抱负,有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浪漫的情调。比较典型的是《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后期的诗歌,表达的是由理想与现实所激起的悲愤
比如自己和朋友受到的迫害《野田黄雀行》
比如自比思妇、弃妇表白心迹《浮萍篇》、《美女篇》《种葛篇》、《杂诗》
比如述志诗,依然是《杂诗》: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比如游仙诗,这个就比较多了《仙人篇》、《五游咏》、《远游篇》、《升天行》
还有辞赋、散文,《洛神赋》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
关于三曹与五言诗的关系,首先,曹操的诗歌是继承了汉乐府的特点,现存二十馀首,无论是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他的乐府诗主要描写的诗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曹丕,现存诗四十首,他的诗更加致力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在语言艺术上,曹丕的诗风格清丽,音韵和谐,在艺术形式上,他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有。
曹植,在三曹中,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他的诗歌现存九十馀首,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既继承了《诗经》、《楚辞》、乐府的风格,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关于评价
钟嵘《诗品》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谢灵运评价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曹植的诗歌受到后人推崇,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文采富艳,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三是他的不幸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五言诗在曹植手里可以说是真正的发扬光大,曹植之于五古,正如杜甫之于七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1
“曹子建独得八斗”,堪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杰出代表,华丽诗风的发端,文学自觉的领军人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