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专题复习指导

如题所述

(一)对联史话
早在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就留下一首《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争插新桃换旧符”。诗的意思是:爆竹声中一岁过去,扑面而来的是春风送暖,大地更新,人们兴高采烈,全家围在一起,喜饮屠苏美酒,欢庆佳节。这时,朝霞满天,照亮了千家万户,好象披红挂彩;人们意气风发,争先恐后地撕去旧符,换上新的桃符,表示除旧迎新。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对联,由来已久。溯其渊源,最早出现的当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符,即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或画出二神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之后,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代律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可以说是春联的最早雏型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关于最早的春联产生于何时以及何人之手?大约有八、九种说法之多。传统说法,也是目前楹联界大多数人的看法,最早的春联是五代的后蜀孟昶(chǎng)所作。主要的依据是《宋史"蜀 世家》中的一段记载:后蜀学士辛寅逊除夕受孟昶之命,撰写春联,孟昶认为辛联不工,就自题了桃符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便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时门户悬“桃符”的习俗仍然沿袭。王安石《元旦》诗:“千门万户曈曈(tóng)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新桃”,就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廷,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楹联”。而且,据有关资料证实,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自此,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题桃符”之习俗,而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在楹联发展史上,这不能不是朱元璋这位封建帝王的一大贡献。
此后,尤其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对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名流云集,高手不穷。
(二)对联的对仗
一是词类必须相当。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上”对“间”,“底”对“中”,是方位词对方位词。不管是按古人的要求还是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对上了,而且对得非常好。
二是结构必须相应,即两联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拿“墙上”联来说,上联是个主谓结构,下联也是个主谓结构。上联的主语部分是个偏正结构,下联的主语部分也是个偏正结构。上联的谓语部分是个并列结构,下联的谓语部分也是个并列结构。这两联的结构就是相应的。现按层次分析法作图如下。由于两联结构相同,只合作一图:
墙 上 芦 苇,头 重 脚 轻 根 底 浅;
山 间 竹 笋,嘴 尖 皮 厚 腹 中 空。
└—┘ └—┘ └—┘ └—┘ └—┘ |
方位  并列  主谓  主谓  方位  │
└————┘   │   │   └——┘
偏 正     │   │    主谓
└┬┘     └———┴—————┘
│          并列
└———————————┘
主 谓
词类必须相同,结构必须相应,这两条一般都是应该遵守的。
三是节奏必须相同,就是说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请看福州涌泉寺弥勒佛殿的一副: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盐,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这副对联,从大的停顿来说,节奏是六——四——七——五——八,从小的停顿来说,节奏是二——四——二——二——三——四——二——三——三——一——四,两联都如此。
(三)对联的平仄——交替与对立
要能运用平仄,首先要能分辨平仄。平仄首先用于写诗,古人把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声。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
所谓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除了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来使用者,概莫能外。所谓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除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
我们试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
ΔΔООΔΔО
病树前头万木春。
ООΔΔООΔ
从标示的平仄看,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联内就是交替的,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平仄都相反,就是对立的。(其中Δ代表仄,О代表平。)每句诗内的平与仄是交替进行的,象这样的诗句,由于是利用汉语中的平仄声调写出来的,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顺口,有节奏感。
我们试读这副对联: 又如再读下面这副七言对联:
年年歌大有       山青水秀春光好
ОООΔΔ   ООΔΔООΔ
岁岁颂新春          日丽风和景色新
ΔΔΔОО   ΔΔООΔΔО
这里再举安庆大观亭的联语看一看: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ОΔΔОО ΔΔ О ΔΔО ΔΔ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ΔООΔΔ ОО Δ ООΔ ОО
从这一对联的平仄符号来看,书有平仄符号的地方,是节奏点,这些节奏点是平仄交替的,上联与下联的节奏点,其平仄则是对立的。但除了这些节奏点之外,上下联其他相同的地方,其平仄则不一定全是对立的。这现象是说上下联之间,节奏点之外的平仄,不一定要求对立,可以允许放宽.这种放宽,读起来并不影响全副对联的节奏感,所以便允许这种现象出现,特别是长联更是这样。
由此可见,对联的写作,一定要注意—联之内平仄的交替和上下联节奏点之间平仄对立。
(四)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二是上下联同一位置词语的词性相同。三是上下联同一位置词语的结构相同,就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四是上下联朗读节奏必须相同。五是上下联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六是一定要注意—联之内平仄的交替和上下联节奏点之间的平仄对立。
要写好对联除了解对联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民间楹联和诗联。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等等。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就是一种对对联的练习!
苏轼是对对联的一把好手,其妙对、佳联之趣闻逸事,只要读书,时时有之。如苏轼有一天到乡间,见老乡们正在挑塘泥,一老妇人说:“一担重泥挡子路” (仲尼即孔子;子路,孔子的学生)苏轼随即答道:“两行伏子笑颜回” (夫子即孔子;颜回,孔子的学生)对得真是工整而有趣。
楹联产生于诗歌,其特点是整齐、对仗、讲究平仄。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六个名词,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而且能在不借助任何介词、动词的情况下表达完整的意思,创造完美的意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常留意一些有趣的对联佳话,有意识地增加文化积累,对做好对联题是十分有利的。
另外,要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
(1)联想法
联想能力是人类思维活动最重要的能力。因为对联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对”又“联”。“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互为关联,因此可以说“联想法”是对联制作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联想一般有三种,在对联制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联制作中还包括词义)之间的联想。如全国卷吉林、四川等地用卷中的“春晖盈大地,瑞气满乾坤”一联即主要由此法拟制而成: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联想到“满”;由“大地”可联想到“乾坤”,这些词语均属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如全国卷江西、河南等地用卷的“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一联中的“扫”——“树”,“旧习”——“新风”,即具有事物之间的相对性或相反性。
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如全国卷甘肃、宁夏等地用卷的“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一联中的“园丁”——“桃李”,就属事物的相关联想。
一般来说,对联制作最为常用的联想是相似联想和相关联想,相对联想则在制作“反对”时较为常用(如全国卷江西、河南等地用卷中的“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和广西、海南等地用卷中的“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两联,就要用上相对联想)。多数情况下,一副对联的拟制须由多种联想综合进行。
当然,采用联想法拟写对联,不能孤立地从单个词语上去进行联想,应着眼于整体把握,既要考虑上下联词语的关联性,也要注意上下联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粘连性。
(2)化用法
所谓“化用法”,指的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句或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方法。古今不少名联即用此法制作而成。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联,堪称此类对联中的经典之作。
其实前面的“联想法”和“化用法”都应以“拆合法”为基础。拆合法是一种对对联的最好用的方法。即把一句按基本节奏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再把分别对出的词语组合成一句。
2004年全国高考第24题对联题,出的上句是:①扫千年旧习②祖国江山好③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三句或做①②或做③。如何答好此类题目呢?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展、破、树、立、起、乘、积”等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两辈、五暑、亿回”等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怪癖、陋风”等等。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
最后,答题时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考场上要写出合乎要求的对联,审题是重要的一关,特别要告诫学生不能忽视题干上明示或暗示写作要求方面的信息。例如:全国卷要求写春联,那么就意味着所拟下联内容须体现春节的喜庆色彩;浙江卷的题目要求是“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那么,给它的上联“学问藏今古”所对的下联就应体现出“图书馆”这一行业特色,如果拟出诸如“诚信盈乾坤”之类的下联,尽管对仗工整,但内容显然是“偏离题意”了,不能算是合乎要求的对联。(智慧接中外)
(五)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春联”集粹
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广东上联)    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东上联)
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广西下联)    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山西下联)
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湖南上联)     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河北上联)
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湖北下联)     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河南下联)   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吉林上联)    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辽宁下联)
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浙江上联)     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江苏下联)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贵州上联)        水泽源流江河湖海(青海上联)
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四川下联)   金银铜铁铬镍铅锌(甘肃下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云南上联)           荆花吐艳香江瑞(香港上联)
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海南下联)   莲蕊临风镜海清(澳门下联)
品铁观音,香飘两岸(福建上联)      拜妈祖庙,情系一家(台湾下联)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宁夏上联)           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陕西下联)
(六)高考题型预测及练习
1、对句式
2004年高考7道对联题都以同一种方式出现,我们暂且称之为“对句式”。
题型示例: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云南等地考卷)
①春晖盈大地,斗志写长空。     科学能致富,勤劳可兴家。民主必昌国。      
②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桃芬芳李芬芳桃李芬芳。
这种题型一般是直接给出上联,解题时要从结构和意义两方面考虑。第一题“春晖盈大地”,“科学能致富”从句式上来说都是“二一二”式,内容上来讲是表达新春喜庆的气氛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分别对出下联“瑞气满乾坤”,“温情洒人间”,“喜气入家门”等。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上联由“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三个主谓结构分句组成;并且“国”,“家”又能组合成词语“国家”,词语“兴旺”又重复;内容都是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下联我们即可这样对出“老吉祥少吉祥老少吉祥”,“出平安入平安出入平安”等。给“世上无难事无心人不就”对一个下联:科学有真谛有志者竟成。
练习:2004高考对联题选做
1.全国卷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青海等地用卷:
第一题:①爆竹声声脆,春光处处好;气象家家新;喜气人人浓;春水江江满。鲜花山山开。
②满园春色好,举国面貌新;九州桃李荣;千秋伟业成;四海前程美;五湖环境优。
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锣鼓阵阵大轴戏大秧歌在大年演出。
2.全国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用卷:
第一题:①处处春光好,人人气象新。   ②一代园丁乐,五湖环境优。
第二题: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喜讯报春举国上下暖意融。
3、福建卷: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守法包容真处世楷模。
2、话题式
题型示例:请你从“勤学”“立志”等词语中任选取一个作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可对已拟好的上联,也可自己拟制上下联)
这种题型的审题和立意有点类似话题作文。比起一般的对联题,这种形式具有更强的开放性,能给学生的答题提供更大的自主性与更为宽泛的创造空间。
勤学——上联:识遍天下字,读尽天下书。
立志——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练习:
①请你从“奉献”“立志”“恒心”等词语中任选一个作为话题,写一副自勉联,不超过20字。
话题:奉献。  上联:蜡烛流泪泪含笑,粉笔扬雪雪沁香。
话题:立志。  上联:学海雄心千里渡,书山壮志万仞攀。
话题:恒心。  上联:绳锯不息木终断,水滴无止石能穿。
②《春潮》杂志打算开设一个“校园作家”栏目,宗旨是“展示学生佳作,培养未来作家”,请你围绕这一宗旨为该栏目写一副对联作为广告词,要求用上比喻的修辞方法,不超过20字。
上联:学生佳作展览厅,下联:未来作家训练营。
3.搭配式
设题示例:
请你利用相关知识,从下面八个句子中选出四个句子,组成两副符合对联要求和特点的春联。
九州春意闹百花争艳。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旭日出东方光弥宇宙。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桃花艳艳山河添秀色。三春到人间群山起舞。
上联(一):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下联(一):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
上联(二):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
下联(二):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结合对联的结构、平仄等知识筛选组合)
做此类题目,除用到对联的“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句式相似”等知识外,还必须根据“仄起平收”的特点来确定每副对联中的上下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