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个人在早期处理内部的矛盾就不好。在三国后期,诸葛亮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采取两头安抚的政策,这就造成后来魏延被陷害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关羽这个人是比较拔横的一个人,他目中无人,从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对于这样的人,诸葛亮还时不时的鼓励关羽,这让关羽更加的放纵,为所欲为,这为关羽在后期大意失荆州埋下了隐患。
关羽大意失荆州牺牲后,这时刘备震怒,气的哇哇大叫,说什么也要为关羽报仇,还要亲自带兵打孙权。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却不及时的劝阻刘备,任由刘备胡来。最后造成刘备兵败夷陵,大败而归。刘备最后那是郁闷的不得了,最后郁郁而终,死在了白帝城。诸葛亮真是胆小怕事,所以最后出了这么大的事。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管大权。刘禅懂事了之后,诸葛亮也坚决不放权,不让刘禅执政,非要把大权整在自己手里,这就造成刘禅的架空,有名无实,使刘禅无法更好的成长。弄得没办法,刘禅最后只能信任宦官黄皓(身边都是诸葛亮的人,你让刘禅怎么办)。最后造成黄皓专权,排除异己,把整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的,腐败透顶了。诸葛亮呀,你让我们的刘阿斗真是无可奈何呀。
刘备走了之后,诸葛亮不挖掘人才,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越到后面越玩完,造成人才的青黄不接。而姜维和夏侯霸这样的后期狠人以前都是魏国的人,难道要让敌国为你们培养人才吗?再发觉人才方面诸葛亮真不如刘备的慧眼识英才,有很多的人才都是刘备发现的,比如说魏延、刘封、赵云等等。这就造成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境地。你说蜀汉的国力本来不如魏国,在人才方面又不如魏国,你们说你蜀国怎么跟人家玩。所以说最后三国时期,蜀国是第一个灭亡的。
其实在当时蜀汉也有一些人才,只是诸葛亮不重用,却重用马谡这样的人。刘备死前曾叮嘱过诸葛亮要小心马谡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不能太重用。而诸葛亮不听呀,最后造成了街亭的失守,诸葛亮对街亭的失守应该负主要的责任。
再有就是诸葛亮执政时期,不顾蜀汉的国力,坚决北伐,先后六出祁山,却一直停留在西蜀这小地方。最后造成蜀国的实力每况日下,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诸葛亮就为了他自己的理想,什么匡扶汉室的,什么“隆中对”的,却不实事求是,不顾百姓的安危,坚持北伐。
诸葛亮愿意干仗也就算了,他选的继承人也喜欢干,诸葛亮选的是姜维当自己的继承人。姜维这个人打仗很有一套,很符合诸葛亮的胃口。诸葛亮把自己的平生所学都交给了姜维。诸葛亮挂了后,姜维开始出道了,这可把姜维憋得,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随后,他不顾蜀汉百姓的安危坚决北伐(诸葛亮没看走眼呀,和他一类人),先后十多次北伐(比诸葛亮还猛),胜多输少。不过,最后也和诸葛亮一样,没有向魏国迈出一步,白玩了。
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虽然诸葛亮在三国里智慧是超常的,这让后人很是敬仰,但毕竟你还是人类,是人类就没有完美的存在。看看我们的关羽关大爷,虽然关羽也不完美,但被后人称为“武圣”。所以说得过且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