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题所述

一、努力营造适合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从物质环境来讲,学校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学校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物质环境。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

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催人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中去。

二、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

以往的“应试教育”扭曲了课堂教学的初衷,引导学生为分数而拼搏,使学生成为读书的机器,加大了学生心理负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改革教学方法,减轻作业负担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教师新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主动、愉快地完成必要的作业。

三、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素质教育,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基础教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人体具有全面发展的能力,许多优秀的人才就是全面发展的个体。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

四、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关系,构建新的评价标准

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发展就不一。因此,全面发展是特长发现的'基础,学校在努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注意观察发现有特长的学生,并加以指导和培养。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展现自我的空间,让其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下接受教育,增强自信。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和开拓精神。

把学生束缚中解放出来

逐步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课本、作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的目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地成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教师应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29
一、重视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坚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重心展开了工作:
1、重视班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核心力量,努力建成良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带动班级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联系班级与课任教师、班主任的桥梁。因此,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我特别重视班干部的培养。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实行了值日班长轮换制,让全班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从中体会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要求,使之得到锻炼、培养,从而自觉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去。目前,我班的现有班委都是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的,他们都能够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班级的管理默默奉献。
2、狠抓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努力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全面地学习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规范内容,全体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了班级一日常规,建立了良好的奖惩与激励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实施。要在班级里创设出良好的行为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不良行为的机会,使这些行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对“后进生”勤指导、多鼓励,真心关爱每一名学生。
二、重视课堂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一理念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强,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以不同的方式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注重发掘引导学生的独特体验等等。我认为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
1、新的教材观。教材并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指导老师教学的应该是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师只有拥有了先进的教学观念,才具备了教“活书”的条件。由此,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周围的环境资源以及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包装”,使“教材”情趣化、生活化。
2、新的评价观。要变教师评价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对与错都由老师来评定,这种“唯师独尊”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权威,即便学生对了,只要与教师不同,他也会觉得还是老师的答案好一些,这样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教学评价中多使用一些这样的话语:“你们说呢?”“你们认为怎样?”“大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一些?”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评价,这样得到的答案肯定会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益处。
三、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比如:学了《独坐敬亭山》,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李白的其他古诗;学了《李时珍》,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了阅读成果,又让学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2-16
一、努力营造适合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从物质环境来讲,学校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学校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物质环境。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

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催人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中去。

二、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

以往的“应试教育”扭曲了课堂教学的初衷,引导学生为分数而拼搏,使学生成为读书的机器,加大了学生心理负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改革教学方法,减轻作业负担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教师新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主动、愉快地完成必要的作业。

三、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素质教育,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基础教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人体具有全面发展的能力,许多优秀的人才就是全面发展的个体。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

四、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关系,构建新的评价标准

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发展就不一。因此,全面发展是特长发现的'基础,学校在努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注意观察发现有特长的学生,并加以指导和培养。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展现自我的空间,让其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下接受教育,增强自信。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和开拓精神。

把学生束缚中解放出来

逐步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课本、作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的目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地成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教师应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3-17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所谓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部分。1.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2.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3. 体育是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教育。4.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5.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应用于时间的能力的教育。五育的相互关系:1. 全面发展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每一育的社会价值和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都不一样。2. 它们互相联系、互为目的和手段,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认识的基础。体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技能保障。美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于实施。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育人的作用。

第4个回答  2017-06-30
一、 学生的基础知识
学任何科目、任何东西都需要一定的基础。从实际生活建筑物中的房子来说,如果没有很牢固的地基,上层再建怎么好也不是一栋好的房子。记忆力与人们学习是有一定联系的,记忆力强的学生学的东西就越快,那学生的成长过程记忆力变化的规律来说,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中,13岁以前,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记住的东西往往终身不忘;13—20岁记忆力也相当不错,因此,在这两个阶段,让学生多背诵一些,是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从数学这科来看,光有较好的记忆力是不够的,想要记住数学中的概念、定理、规律必须得要理解透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理解的透彻记住的时间就 越长,有些将会一身都记住。例如: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在立方体图形认识的学习中都需要有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如果对他们的结构理解不透彻,学生很可能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混淆起来。在本章本节中本人做过了一些测验,后进生常常把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记成体积的计算公式,把体积的计算公式写成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那么为了学生好记、好区分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时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清晰,让学生理解表面是一定与面有关,而面是与以前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相联系。在结构上长方体、正方体是如何构成的,顶点、棱、面的量是多少,位置等的特征。然后明确表面积一定与6个面有关,体积只与它们长、宽、高(棱长)有关。这样讲解时既能巩固旧知识,也容易接受新知识,同时牢固基础知识 。
二、 发挥小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最新的东西学生十分喜爱,还有当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也非常好奇。他们将把全部的精神放在那些新颖的东西上去。
三、培养思维,发展逻辑性
学生逻辑性强弱与否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这里所谓的先天性只的是智力不全的部分学生,那么逻辑性很强的学生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锻炼、培养而来的。就小学数学中的长方形和长方体来说,没有对长方形的认识,那长方体的结构很难理解,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性问题。逻辑也离不开基础,有了很强的基础逻辑才能提高。基础又与兴趣是相依相存的,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培养出兴趣,有了一定兴趣,基础才能稳定地上进。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呢?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当学生自己拿题目时一开口就说不会做,这一类的学生有部分是真的不会做,有部分学生懒得动脑。对于真的不会做的学生要降低题目的难度,巩固基础知识。对于不爱动脑筋的学生要让他知道数学中有奇妙,感受数学中的美。
学生成绩偏科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基础差,因基础差产生讨厌学习,讨厌老师,厌烦学校等这些现象。为了消除这些现象,我们应该从基础抓起、抓紧、抓牢。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第二个启蒙阶段,是抓好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人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轻视小学的教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