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读文科专业(如社会学、哲学等)前途是否真的渺茫?

如题所述

我觉得很多学习liberal arts的童鞋都有一种自我矛盾的心态。(即中国的“素质教育”)的本意并不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具备职业能力。博雅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锻炼使得学生的素养与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换句话说:你学政史哲要是就是为了毕业找份在朋友家人面前倍儿有面儿的工作那估计你当年被忽悠了。 学识与市场的需求之间是有很大的gap的。它们在一些business model中会有交织,但一般情况下并没有直接关系。

那学了政史哲又找不到工作,学他干嘛?

1、很多人学着就是图个乐。我学着觉得爽,你不服?这也就是为什么博雅教育在美国一般被认为是“贵族教育”。说白了就是有经济基础的人追求精神享受的方式。不要忘了,对于很多童鞋来说,知识与智慧带来的精神享受比满足物质生活需求(material need)带来的快感要大很多。

2、谁说人这一辈子就只能在大学学习啦?这不是有研究生院跟社会呢嘛。学习博雅教育的童鞋并不会因为博雅教育而找不到工作呀,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就好比托福备考。有的同学直接去XDF参加备考班,刷鸡精,学技巧…短期内可能提分较大。但学博雅教育的同学可能觉得自己不必着急。先看上个100本小说提高自己的基本语言能力了再说。如果检查这两位同学一个月后的托福成绩提高幅度估计后者要吃亏。但这不代表后者会永远吃亏呀。

其实第二点已经给很多大学阶段读social science/humanities的同学提供了追求高品质物质生活的出路。很简单:

1、去读研究生呗。无论是LAC还是学社会科学在grad school的很多职业化program的录取过程中都是很吃香的呀。

2、大家不要忘了社会大学啊!

我觉得很多读博雅教育的童鞋找工作的思维都被传统的功利主义思维所限制了。

首先,物质生活的优越到底是否等同于幸福的人生这点是我们需要一直思考的话题。

在Carleton我有很多同学会选择毕业后去NGO、去高中教书等物质回报并不丰厚的职业。他们如果愿意完全有能力进入很顶尖的工作岗位,但他们觉得那些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觉得很多中国留学生应该思考一下物质生活给自己的满足感到底有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大。

其次,为什么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而非要一步登天呢?

我觉得学习博雅教育的童鞋们应该放平心态。不要觉得自己拿着名校的degree就理应第一份工作就找到挣钱多的。事实是:在毕业初,咱们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的能力确实不如很多在大学接受职业化教育的同学呀~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要希冀着最功利的结果。抱怨永远都是pathetic的人才会选择的。

退一步讲:其实学了humanities/social science之后还是有很多高薪工作的岗位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有没有花足够的经历寻找资源。

IB/ Consult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Law 等等等等…这些高薪的职业都需要a solid liberal arts foundation呀~ 其他的不说,我认识很多朋友学Anthropology/ Sociology/ Philosophy毕业后做留学咨询师,每小时都能平均generate 4位数的revenue…总之机会总是有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去争取。

最后,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对于职业的理解都被限制在铁饭碗上了。我们办公室旁边有家胖子烧饼店。老板靠卖烧饼硬是卖出了一栋房子 两辆奥迪A6。这老板估计也没什么博雅教育基础,但人家确实也有商业头脑。从选址到口味调剂到品牌营销其实这些细节都反映出了老板的精明。

精明,正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能做到的对你人的塑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