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如题所述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土资源部的指导下,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的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国土资源部重大工作部署,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为“十一五”开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至2006年10月31日,全省农用地面积为4371.7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0.93%。建设用地为32.17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45%。未利用土地为2770.8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8.62%。

2006年度全省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统计汇总资料显示,年内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总量为 1.802万公顷,增减变化趋势、规模如表1所示。

表1 2006年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表

地类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1)从整体来看,建设用地、农用地有一定的增长,未利用土地略有减少。

(2)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省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明显扩大,尤其是铁路、公路建设投资规模加大,兰青铁路兰州至西宁段增建二线工程、西格段增建二线应急工程、柴达木地方铁路、G315国道改扩建等项目纷纷开工建设,其用地数量也明显增加。

(3)地处“三江源”的玉树、果洛两州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其他农用地面积增加较多。

(二)土地利用情况

1.耕地变化情况及分析

2006年全省耕地面积54.22万公顷,年内耕地增加0.05万公顷,减少0.06万公顷,净减少 0.01万公顷。

(1)耕地减少去向分析。2006年全省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0.05万公顷,占耕地减少量的84%,生态退耕0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占耕地减少量的 1%,灾毁占耕地减少量的14%,其他减少耕地占耕地减少量的1%。①建设项目占用耕地0.05万公顷,其中以前批准和当年批准的项目占用耕地0.0438万公顷,未批先建占用耕地0.0064万公顷。②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5.7公顷。主要是西宁市城西区刘家寨花卉占用。③2006年全省因退耕计划下达较晚,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开展后还没有下达,故2006年退耕还林数尚未显示。④2006年全省灾毁耕地85.56公顷,主要集中在海东地区。因兰西高速公路建成后,地下水流受阻使其两侧的地下水位上升,导致耕地盐碱化,无法耕用。⑤其他原因减少耕地5.19公顷,主要因西宁市河道治理占用部分耕地所致。

(2)耕地增加来源分析。按照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标准,全省耕地后备资源24.97万公顷,其中可开垦土地24.06万公顷,可复垦土地0.91万公顷,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潜力较大,通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对盐碱地的改造,对废弃宅基地、工矿用地的整理,2006年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504.14公顷。

(3)耕地占补平衡情况。2006年全省建设占用耕地0.05万公顷,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增加耕地0.05万公顷,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2.土地征用及其利用结构情况

2006年全省共征用土地面积为131.85公顷,征用农用地121.5公顷,其中征用耕地76公顷,征地总费用为3881.29万元,安置农业人口1702人。

3.2006年批准建设用地情况

2006年批准建设用地为663.72公顷,批准农用地267.25公顷,其中耕地为114.85公顷,全部为省级批准用地。2006年分批次建设用地为246.48公顷,单独选址为417.25公顷,其中水利设施用地150公顷。

4.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6年全省共开发、整理复垦土地面积454.99公顷,其中土地整理面积为95.68公顷,通过整理增加农用地为79.79公顷,耕地为71.55公顷。投资261.44万元。土地开发面积为163.15公顷,开发农用地面积为160.4公顷,耕地为147.99公顷,投资449.24万元。复垦面积为196.16公顷,开发农用地面积为96.16公顷,全部为耕地,投资433.45万元。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至2006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29种,其中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为110种。编入《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共有98种,其中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41种,非金属矿产50种,水气矿产3种。

(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6年全省属地化单位共投入地质勘查经费19479.7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5532.25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2017.4万元),地方财政拨款9014.5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960万元),企事业投资为4534.89万元。全省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93917米,坑探工作量14578米。勘查人员989人,劳动报酬3087万元。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

(1)勘查许可证发证情况。2006年批准勘查许可证321件,其中能源矿产34件,黑色金属矿产31件,有色金属矿产161件,贵金属矿产77件,非金属16件,水气矿产2件。批准登记面积13701.82平方千米,收取探矿权使用费137.05万元。

(2)采矿许可证发证情况。2006年批准采矿许可证394件,其中能源矿产30件,黑色金属矿产17件,有色金属矿产36件,贵金属矿产6件,非金属矿产304件,水气矿产1件。批准登记面积343.70平方千米,收取采矿权使用费218.6万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矿山企业838家,其中生产650家,停产78家,筹建110家。上报了统计基础的矿山企业838家,统计基础表上报率100%。与2005年相比,2006年矿山数增加了60家。全省从事矿业开发的总人数为55739人。2006年全省开发利用矿产61种,年产矿石总量4797.16万吨,比2005年增加620.51万吨,年产矿石量达100万吨以上的矿产有10种,分别是钾盐、煤炭、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砂、石油、盐矿、天然气、砖瓦用粘土、石棉、铅锌矿。2006年全省实现矿业利润总额763756.53万元。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一级市场

2006年青海省一级土地市场全面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在严格控制农用地转用的前提下,着力转变管地观、用地观、发展观。省国土资源厅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出台了贯彻落实《决定》的各项具体措施,建立健全了土地管理规章制度。

2006年全省土地出让380宗,出让面积为691.58公顷,其中新增480.49公顷,成交价款为25519.68万元,纯收益为20515.1万元。全年协议出让289宗,协议出让面积为633公顷,占全年出让面积的91%,成交价款为16993万元。

2006年全省共有91宗经营性用地实行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其中招标为1宗,面积为0.04公顷,成交价款为475万元;挂牌为87宗,面积为57.67公顷,成交价款为7367.67万元;拍卖为3宗,面积为1.29公顷,成交价款为684.32万元。

2.土地二级市场

2006年全省土地转让679宗,转让面积为33.98公顷,转让金为16448.44万元。出租面积为12.46公顷,租金为523.74万元。全省抵押面积为1291.14公顷,抵押价款为 160541.9 万元。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1.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全省探矿权出让22宗,合同金额为13949万元。全部为行政审批,无招标、拍卖、挂牌。

采矿权出让226宗,合同金额为7218.61万元,其中行政审批102宗,合同金额为6002万元;拍卖2宗,合同金额为1121万元;挂牌122宗,合同金额为95.61万元。

2.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全省探矿权转让14宗,转让价款为31435万元,全部为出售。采矿权转让11宗,转让价款为4477.2万元。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1.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98件,立案97件,立案率为48.99%,涉及土地面积239.39公顷,耕地面积20.72公顷。

2005年末结案件2件,涉及土地面积0.39公顷。

至2006年底,处理本年案件92件,涉及土地面积229.4公顷,其中耕地18.45公顷,结案率94.85%。拆除构建物248.32百平方米,收回土地16.85公顷,收缴罚没款66.7万元。

2.矿产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全省发现矿产违法行为71件,查处案件30件,立案率为42.26%。其中无证开采19件,越界开采2件,非法转让采矿权1件,越界勘查1件,其他7件。其中,企事业单位违法14件,个人16件。

2005年未结案5件。

至2006年底,处理结案24件,结案率为80%。其中无证采矿19件,越界采矿1件,越界勘查1件,其他3件,罚没款52.3万元。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全省共发生行政复议5件,全部为省级。申请行政复议中行政处罚为2件,行政许可3件。全部已审结,维持3件、确认违法1件、撤销1件。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至2006年底,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从业人员825人,其中,研究生9人,大本及大专生569人,高中及中专生220人,初中以下27人。省级国土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高,市、县级相对较低。2006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收入总额为1517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14049万元,其他收入536.7万元。

2006年全省参加各种院校培训及学历教育人数达121人,其中培训81人,学历教育40人次。通过学习和培训,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七、工作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工作特点

总结2006年的国土资源工作,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服务发展促和谐。全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构建和谐”的中心任务,自觉用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指导工作实践,紧密结合部门实际和职能任务,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严格保护资源,积极保障发展,依法维护权益,优质服务社会。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履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以保护促建设,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使国土资源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严格管理促规范。面对新的资源管理形势,2006年严格落实国务院近年来严格土地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加强地质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了严把土地“闸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国土资源市场监管和审批管理,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安置机制;切实保护土地矿产资源,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加大地勘投入的配套文件和措施,使各项制度更加健全,资源管理更加趋于规范。

(3)完善体制提素质。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不断强化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能,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在社会上树立了政令畅通、严格执法、优质服务、勤政廉政的良好部门形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参与调控,沟通协调、推进工作,清正廉洁、自我约束的能力,一支“品德好、有能力、会干事”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正在成长,队伍的素质、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稳步提升,确保各项主要任务的落实与完成。

2.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土资源部指导下,在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全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切实予以改进。

(1)随着近年来全省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退耕还林面积不断增加,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用地的矛盾日益尖锐。

(2)地勘投入严重不足,工作程度低,影响到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

(3)青海省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且城镇村庄建设不少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年来由于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和工作经费的不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薄弱,加之省财政拮据,影响到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监测工作。此外,基层矿政管理人员不足,技术人员缺乏,影响到矿政管理和地质灾害的防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