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小吏把它畜养在池塘里。
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返回来禀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 它还困乏懒动;一会儿便悠闲地离开了。” 子产说:“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扩展资料: 故事说的是有人送给子产一条鱼,子产让管池塘的小吏把鱼放到池子里去.小吏把鱼煎着吃了,却报告子产说已将鱼放进渔塘,并有声有色地描述道:“才放到水里时,鱼显得不安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就活跃起来,随之摇头摆尾地游走了.” 子产听了高兴地说“这下子可给鱼找了个好地方.”对于子产受骗的原因.孟子归于小吏会编瞎话. 的确,小史很会编瞎话,而且编得很合乎子产的口味.要不,子产是不会对小吏的瞎话满意得加以感叹,更不会受骗了.但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是. 小吏的瞎话何以编得如此真切?又何以敢欺骗自己的顶头上司?答案不外乎,小吏早已深谙子产的喜好和工作作风、方式方法,知道子产不会亲自或派人跟踪监督他.最多事后听个放鱼情况汇报而已. 子产真的被那个人骗了吗?真的像那个人说的一样,子产名不副实吗?其实不然,我们看看子产说的话:那条鱼去它该去的地方,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子产的智慧了,显然可以看出他是知道下人在撒谎的,鱼去了该去的地方,鱼该去什么地方呢? 当然是人的肚子了,只有人吃了它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可见子产不是真的被骗了,还是大智若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子产受骗》。
【原文】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攸然④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注释】
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官②圉圉(yu):疲惫的样子。③洋洋: 舒缓摇尾的样于。④攸然:迅速的样子。
【译文】
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 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于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 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情理的方法所欺骗,但难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骗。
出自《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注释:
校人:主管池沼的小吏
圉圉焉(yǔyǔ):困乏懒动的样子。
洋洋: 舒缓摇尾的样子。
悠然:悠闲的样子。
反命:返回来禀报。反:通“返”,命:禀报。
舍:放生。
逝:游走。
孰:谁
既:已经
馈:赠送
郑子产:郑国的子产。子产是郑国的国相。
得其所哉: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既往不咎:译为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其中“既”解释为已经,“咎”解释为责怪。
得其所哉: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
翻译: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小吏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返回来禀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 它还困乏懒动;一会儿便悠闲地离开了。”子产说:“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子产,公孙氏,名侨(卒于公元前522年),郑国的奴隶主贵族。子产(?~公元前522),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穆公之孙,公子发子国之子,故称公孙侨。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但就是这样一位贤明的子产,却也会轻易受骗。有人送了一条活鱼给子产, 子产命下人把此鱼放入池塘,这位下人对子产的性情洞悉透彻,把这条鱼吃进肚子之后, 编了一段唯美的谎言应对子产, 且顺利过关。
子产虽早已逝去,但今天的我们应当从他受骗的故事中警醒。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正在重蹈子产后路。他们官僚主义严重,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反映在工作中.有的决策工作习惯于坐而论道,主观臆断,却不管符不符合实际,可行不可行。有的布置工作,习惯于高高在上,发个通知.搞个电话会议再安排一下,却不去制定落实措施,建立监督机制。
有的检查指导工作.习惯于打个电话问一问,要个情况报告看一看,即使下去了,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轻信汇报,却不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倾听民声,掌握实情。领导机关如此的工作作风.如此的光喜欢听好的,看好的,于是就出现了像小吏一样的人,他们不把心 思和精力放在完成工作上,而是想方设法在做好汇报上下气力,用功夫.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的“子产”。这是下面敢于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导致工作不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②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③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注:①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③圉圉(yǔ),疲乏的样子.④罔,欺骗.从前有人向郑国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校人养在池中,校人把鱼做熟了,回来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少过一会就懒洋洋的了,很自如地就死去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校人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有人向孔子问子产是怎样的人物。
孔子道:“是宽厚慈惠的人。” 又问到子西。
孔子道:“他呀,他呀!” 又问到管仲。孔子道:“他是人才。
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到死没有怨恨的话。” ⑴子西——春秋时有三个子西,一是郑国的公孙夏,生当鲁襄公之世,为子产的同宗兄弟,子产便是继他而主持郑国政治的。
二是楚国的鬬宜申,生当鲁僖公、文公之世。三是楚国的公子申,和孔子同时。
鬬宜申去孔子太远,公子申又太近,这人所问的当是公孙夏。⑵彼哉彼哉——《公羊传》定公八年记载阳虎谋杀季孙的事,说阳虎谋杀未成,在郊外休息,忽然望见公敛处父领着追兵而来,便道:“彼哉彼哉!”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因云:“此必古成语,而夫子引以作答者。”
案:这是当时表示轻视的习惯语。⑶伯氏——齐国的大夫,皇侃《义疏》云:“伯氏名偃。”
不知何据。⑷骈邑——地名。
阮元曾得伯爵彝,说是乾隆五十六年出土于山东临朐县柳山寨。他在《积古斋锺鼎彝器款识》里说,柳山寨有古城的城基,卽春秋的骈邑。
用《水经·巨洋水注》证之,阮氏之言很可信。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郑国大夫子产参与执政,选择贤能的人来任用他.冯简子能够决断国家大事;子大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孙挥能够知道四周邻国诸侯的行动,还能辨别它们大夫的种族姓氏、官职高低、尊贵卑贱、贤愚与否,并且还善于做外交辞令;裨谌善于谋划计略,在野外谋划就能获得成功,在城邑内谋划就会失败.每当郑国要有诸侯之间的外交事宜的时候,子产便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的情况,并且让他跟他们多做一些外交辞令.之后便与裨谌驾车来到野外,让他看谋划计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诉冯简子,让他来作出决断.如果决定这件事可行,子产就会把任务分配给子大叔让他去执行命令,来应酬对付各诸侯派来的宾客.因此子产执政时很少有失败的事情发生.。
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可不相信.”。
子产诫游吉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献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形,无令溺子之懦.”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形,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子产作郑国的丞相,病得很重快要死了.他对游吉说:"我死后,你一定会得到郑国的重用,你一定要实行严厉的制度.火的样子很可怕,所以人们都避开火焰.水的样子看起来很弱,可很多人去淹死在水里.你一定要严厉执行你的刑法,不要让老百姓看到你的懦弱而触犯刑法.”子产死了.游吉不肯实行严厉的制度.于是郑国的年轻人就在崔泽这个地方竞相作乱,就要逐步的变成郑国的大祸了.游吉率领车骑与他们作战,激战了一日安一夜才战胜他们.游吉感叹地说:“我早日要是听了子产的教导,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后悔.”。
【原文】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翻译】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祭礼完毕,应邀参加 宴饮的宾客有上千人.席间,有人献上鱼雁,他看了就感慨地说:“天帝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这时,在座的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来说:“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啊!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物类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仅仅凭借智慧大小,力量强弱,相互制约,得以生存,并非谁为谁而生.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哪里是上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能说上天生出人类是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吗?”【注释】齐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食:宴饮.祖于庭:在庭院里设宴祭路神.祖:古人出远门先设宴祭路神叫“祖”.殖:种植,使……繁衍生长.以:用来 .为:给.迭:更迭.交替地,轮流地.预于次:参与在末座.预,参与.次,中间.祖:古代祭祀的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义.和:应和.表示同意.亦:也.坐:通“座”,坐席,座位.响:回声.徒:只.类:种类;物类.蚊蚋(ruì)囋(zǎn)肤:蚊蚋咬人的皮肤.蚋,一种吸血昆虫.囋:叮咬.食客:投靠在贵族门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并:一起.智力:智慧和力量.本:本来,原本.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