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班是更方便因材施教还是教育歧视?

如题所述

分班最初是为了更方便因材施教。

如果如果分班之后,给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的班级更好的师资力量,更好的教育资源,那很明显就是选择性的放弃一部分学生,那就是教育歧视。如果分班后,学校会给予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更多的资源,安排有经验的老师,研究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鼓励他们进步,促进他们的提高,那就叫因材施教。

实际上如果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一种方式去教学,反而才是巩固了教育的不公平,因为学生从家里来到学校时,因为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已经产生了差异,基础已经不同,在上面用一样的材料盖房子,时间久了,有的房子越发光彩照人,有的房子却已经开始歪歪斜斜,学校也就此成为了复制阶级的工具。

对于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来说,和学习习惯较差的同学一起上课,被拖慢的课程进度,拉长的教学时间,实际上是在局限他们的发展,对学习习惯较差的同学来说,则是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所希望的教育公平,不应该只局限于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的公平,而应该是教学结果的公平,就是所有的学生在通过学校的学习之后,虽然有快有慢,都最终都能走到终点,达到相对接近的知识水平。

在理想的条件下,通过分班,对于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在常规教学之外,应该让他们接触一些更加灵活,更加需要发散思维的内容,去锻炼他们的思维,对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将重点放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他们的学习习惯设计教学方式,夯实基础,然后再引导他们向更高的层次进行探索,毫无疑问,这会加重教师的负担,也会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但是最终两者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实现教育公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02

分班是为了方便因材施教。

这个社会,学校分快慢班是必然的,无法阻挡的。分快慢班就是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因材施教”,如果我们追求理想的教育,那么分快慢班就是破坏教育的自然生态,违背教育规律。

如果我们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那么一定要分快慢班,否则中高考必然一败涂地。分快慢班就是应试教育下特殊的“因材施教”。如果我们的教育是追求理想的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培养幸福的人的教育,那么分快慢班就是违背教育规律,


应试教育的教育目标很明确,就是高分应,试教育的教育目标很明确,就是高分。学习优等生和后进生在一个班,教师很难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通常情况下,一节课40分钟,优等生10分钟就全学会了,而后进生40分钟往往才学会了一半。这样一来,浪费了优等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也沉重打击了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因此应试教育大环境不变,分快慢班是必然的,是对学情的尊重,也是应试教育下的“因材施教”。

在这种情况下,分所谓的快慢班就是对教育自然生态的破坏。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我们就会明白这种分快慢班的教育恐怕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色吧!

第2个回答  2022-10-02

我认为分班是为了方便因材施教。

1.学生是独立个体,每个人的学习速度和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有很多高中初中会将这些同学大致分为快班和慢班,老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去安排课堂内容会更加合理,让快班的同学学习自己能力内的东西而不至于浪费自己的时间。慢班的同学也不至于要去苦恼老是讲课的速度。这是一种双赢

2.教育歧视现象一直存在于少部分教师中,大部分教师的师德是高尚的,不应以偏概全,分班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老师安排课程内容更好的发挥出每个人的优势,不一定快班的学生就一定优秀也不一定学习慢的同学就一定不优秀。

前方尽是明媚

第3个回答  2022-10-02

很多学校都会把班级分成尖子班和普通班,我认为这种做法其实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资源,同时也能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所以大家也不要把学校分班看成是对学习比较差的孩子的一种歧视。
一、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资源
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孩子跟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把这些孩子全部放在同一个班级里,那么老师为了兼顾学习成绩比较一般的孩子就只能讲一些基础的知识,没有办法拓展一些比较难的内容?而学校在分班以后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资源,资深的老师也可以在尖子班讲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来帮助学生进行提升。
二、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氛围
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有时候往往自己不学习还要影响其他人学习,他们可能会在上课做一些小动作来扰乱课堂,因此学校设立尖子班也能够为那些爱学习的孩子营造更好的氛围,让他们能够在一种学习氛围比较浓烈的环境中好好学习。
三、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
我们都知道其实这个社会非常残酷,到处都存在竞争,那么学校分尖子班和普通班的这种做法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毕竟分配是公平的,只有取得好的成绩才能获得进入尖子班的名额,而这也能够激发一部分学生的斗志。其实过早的让孩子们了解到社会存在残酷的竞争其实是一件好事,在他们踏入社会的时候才不会突然无法适应社会。
各位读者,你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一

第4个回答  2022-10-02

学校分各种班级,就是希望用不同的资源力量去找到对应层次学生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就和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对省会城市重点支持一样。何况不同学生的差别在各方面都比城市之间的区别更大。

况且学校也是要考虑升学率和重点率的,毕竟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不会去分析你平时怎样怎样,都是看你的重点率和升学率,所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分班也是必须的。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班,程度比较好的学难度较大的内容,程度稍微差点的把基础巩固好。因材施教是没问题的。这也是很多人赞成分班的出发点。毕竟,没有重点班,还有重点学校。公办学校不搞,私立学校还在搞。

但是很多人理解的因材施教其实是因成绩施教。普通的同学也有好好学习的愿望和需求,为什么就把他们扔在学风不好的班级?我看还是要结合成绩和学习意愿来分班。成绩好自然是学风好,在一起没问题。

但是,成绩不好不代表学习态度不好。应该在普通班的基础上再分出A班和B班。把愿意学习、态度端正但是成绩暂时不好的放在一起,至少不会干扰班级的纪律。

因材施教,对大家都好。

但是,要周期轮换。大考过后要做出相应调整。不然有些厚积薄发的或者聪明的学生一直吊儿郎当突然发奋图强成绩变好了的一直在基础班就是很不公平的。

分班,是为了将学习能力不一的学生区分开来进行针对性教学,契合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其本质上跟现在正在实行的小班化教学是一样的,是精细化教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