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一位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从此事中暴露出了哪些问题?

如题所述

河南郑州的一位老人,坐在早餐店面前,有一些晕乎乎的,随后就倒在了地上,路过的十几个人,没有一个人敢上去扶,这位老人,直到被两个社区巡逻的人发现后,才被扶了起来,并且把老人送去了医院。

后来才得知,这个老人躺在地上很久,有些人看了两眼,但是,没人有勇气上去帮扶老人,大家虽然很气愤,但是,也能够理解那些人的行为。这件事情一出来之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毕竟,这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很多老人因为年纪的原因,晕倒在路上,其实这些老人,他们自己是很难站起来的,但是,无一人敢出手去帮扶老人。

问题一:好人难做。

这类事情,其实是在二零零六年就开始了,在二零零六年的时候,一位叫彭宇的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因为追公交车而跌倒的老人,由于好心,彭宇下车扶起了这位老人,等把老人送到了医院之后,这位老人却反咬彭宇一口,认定就是彭宇开车撞的他,因此,彭宇赔偿了这位老人四万多块钱,彭宇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多次上诉了,但是,最终也是不了了之。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的开始,后面就出现了很多类似的事情。

甚至有一些人,找到了证据,来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可那些老人的家人,依旧不依不饶,实在是没有办法,很多人通过赔款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希望这些老人的家人,不要再纠缠自己而影响自己的家人,也不要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很多人都是选择破财免灾,因此,这造成了无人敢去帮扶老人的事情。

不仅如此,随后出现的类似的事情,老人以及老人的家人,索要的赔偿款,也越来越高了,从原本的四万多,增加到了六七万了,甚至更多。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嘲笑自己没有那么多的钱去扶起老人,自己的家不允许自己去扶起老人,所以,现在遇到类似的事情,大家第一时间都是逃避,因为自己没有那么多钱去赔偿别人,更何况自己是冤枉的。

问题二:讹诈的老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难道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这个故事版本一直延续下去吗?其实呢,并不是的。例如,上海的一名女大学生在扶起老人之后,被讹诈了几千块钱,因此,这个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就把这个老人告了,并且要求这个老人赔偿自己的精神损失费。

在这个事情出来之后,大家也是众说纷纭,大家都在猜想这个女大学生会不会成功,如果这个女大学生成功了,那么,以后他们就敢扶起这些老人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这位女大学生遭受到了网暴,有很多人去指责这个女大学生。大家认为:在这个时候,应该原谅老人,不应该再过多地纠结这个事情,毕竟,这位老人已经老了,女大学生应该善良一些,正是因为这样的道德约束,这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了。

其实,大家更偏向于弱的一方,无论这个女大学生是否成功,其实,她都会成为众矢之的,很多人明明知道是这个老人犯错了,但是,在这个老人哭天喊地的娇缠的时候,大家还会偏向老人这一边。所以,社会的发展就是这样,这让很多人害怕去面对这些老人,即使这些老人真的错了,他们也很难受到法律的谴责,所以,大部分人不会去扶老人了。

问题三:人们的内心已经变得逐渐冷漠了。

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个话题,就是在扶老人这方面,很多人都变得特别的冷漠了,即使他们不忍心,但是,还是没人敢伸手去扶这位老人。如果真的到了老人无人去搀扶的境地,所有的老人倒在地上无人问津,那么,这个世间还会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吗?

而且,让人们变冷漠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这些摔倒的老人,正是我们所谓的道德约束,让所有人害怕去接触这些东西。我们总说,社会需要正能量的东西,可是,这些正能量的东西,最终变成了别人谋财的手段,谁还敢真正地去使用这些正能量的东西?

其实说到底,不是人变得冷漠了,而是人们变得脆弱了,不敢轻易地去挑战这些东西,人们害怕这些东西会伤害到自己以及伤害到自己的家人,所以,他们选择避而不谈,甚至选择看不见这些摔倒的老人。

问题四:法律在这方面也需完善。

其实,在这方面的法律,还是需要完善的,在这两年,敢去扶老人的人,基本上都是公职人员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些人是受法律保护的,不能随意的污蔑,不能轻易的践踏这些人的名声,所以,只有这部分人敢去搀扶老人,其他人都不敢。

因此,法律需要进行了一些改变,这两年来,扶老人的人,在打官司之后基本上没有赔偿别人,但是,这个官司也让很多人很头疼,即使没有赔偿这些老人,可是,打官司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是让人很头疼的,所以,他们也是希望法律再完善一些,让人们敢去搀扶老人。

我个人觉得,把这些讹诈的老人,一定要进行严惩。不仅如此,还需要去大力追究“彭宇案”,还彭宇一个清白,并且严惩那位老人,这样才能遏制付不起的事情。

其实,在很多的时候,不是老人去讹诈这些年轻人,而是老人背后的那些人,去做这些事情,他们利用老人为自己谋取钱财,让这些真正的好人有苦难言,所以,法律需要把这东西进行完善,他们就不敢讹人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触及法律的事情,这样大家就敢去搀扶老人了。

可怕的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这件事情给社会带来的不好的影响,原本怀揣着一颗救人的心,却最终被人讹了很多钱,没有人愿意这么做。所以,我国应该对这样的事情进行严抓严打,不要让那些真正救人的人寒了心,让这个世界不再冷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1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出现了“碰瓷儿”这个词,而在新闻当中或者我们身边的生活中,也不乏看到这类事件,因为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在河南郑州,有一位老师摔倒之后无人敢上前搀扶,只怕给自己带来麻烦。

这件事情当中,暴露了社会当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变得冷漠,信任也在流失,人们自保的意识和防骗、防诈的意识也都变强了,但是深层次的去反思,如果社会这么冷漠,当有一天我们自己的亲人在大街上突然出现摔倒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是不是也愿意让别人帮一把呢?


一、社会信任感的丢失,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

记得我们小时候在学校,会有学习雷锋的活动。学习雷锋的精神,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做了好事不留名,雷锋的事迹也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可见当时人人学雷锋,那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也流行了很久。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变得薄弱,好像也没有一个严格的分界点。

比如,之前在做火车的时候,可能坐在附近的乘客都会非常热情的聊天,乘客们带了什么特产,也会分享出来让周边的人尝一尝,甚至还有相谈甚欢的人还会在火车上结实成非常要好的朋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信任的基础。

而现在别管是做火车、公交、地铁,基本上都听不到陌生人之间的交谈,每一个人都会手里拿着一个智能手机在刷屏,要么看影视剧,要么打游戏,或者是看小说、聊天等等,就是不会听到彼此之间的交谈,也看不到彼此之间眼神和表情的交流。

邻里之间,本来就是应该秉承着“远亲不如近邻”的相处方式,大家可以相互照应。原来的邻里之间,自己家里有什么事情,可以随手就把孩子放在邻居家帮忙照看。自己突然有事要出门,也可以把自己家的钥匙放在邻居家,让家人回来之后直接去邻居家取用。

但是现在的邻里之间,很多时候都连照面都不打。或者是在上下楼的时候看到之后,也不会主动打招呼。回到楼房里之后,每家关门闭户,各成一体。

电子产品的大规模应用也好,因为都是住在高楼大厦里也好,或者是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交往也好,更多的还是因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才会导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冷漠。

二、现在社会新闻传播速度极快,某个地区性的事件爆发后,在全国散播开是瞬间的事情。

网络和自媒体的出现,让人们进入一个快速的信息化时代。这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也有了更多发声的渠道。

但是对于一些不良事件的传播,也会影响其他地区人们的内心活动。比如某个地方出现了老人摔倒之后,有好心人去扶了起来还帮忙送到了医院。结果老人的家人到了现场之后,不仅仅不感激帮忙的人,甚至倒打一耙说是帮忙的人把老人撞倒的。

这家不讲道理的家人,要求好心人赔偿各种费用。这就让好心人寒心,本来自己是热心帮忙,也不图对方的感谢,也不为了赚取费用,结果最后倒让自己深陷其中。

这样的典型事例出来之后,在网络上传播,被人们大肆评论,最后得出的就是“出门在外少管闲事”“好心人做不得”这些比较消极的结论。而且现在新闻事件很多还带有评论的功能,在新闻消息附带的评论中,评论者也是各有说辞,有看到过或者经历过相同事件的人,也会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比如曾经吃过亏的人,就会非常愤慨的表示自己曾经就被这样讹诈过,自己好心帮助别人,最后还惹得一身麻烦,发誓之后一定不会在去扶摔倒的陌生老人。

也有人表示,自己非常明智,在大街上看过后摔倒的老人,但是自己就怕被“碰瓷儿”,所以就狠心走开了。别人谁爱扶谁扶,反正自己不会去做这个自找麻烦的人。

也会有人表示,自己还是会去帮忙,但是也会让别人帮自己拍视频留存,这样以免后期有说不清的麻烦。

总之,这类事件的传播,让人们看到了不同的情况,有些人因为别人的不美好的经历,也会让自己本来存有的善良遭遇打击,不愿意去冒着风险去做这份善事情。

河南郑州这位摔倒的老人每人敢去搀扶,大部分人就是出于这个心理。本来扶起来并不会浪费多少时间和力气,但是却让路人们望而却步。其实这个现象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万一这个摔倒的是自己家的亲人呢?

三、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心存善念,做好自己。

我们每天忙于工作和生活的奔波,不可能时时刻刻照顾在家人的身边,甚至我们自己也不能保证在出门的时候不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如果我们自己处于这种需要帮忙的境地的时候,自己的亲朋好友又没有在身边,这种无助感肯定希望身边的好心人能帮自己一把。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以及心存的善良都不能丢失。这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而且是需要传承给年轻一代人的。只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先保护好自己。

像这种老人摔倒的事情,甚至还会有一些文艺作品创作出来反应这种社会现实,比如小品《扶不扶》,虽然表演的夸张了一些,但是也是反应了一些典型的社会现状。

不过我们每个人还是要把心底的善良保留下来,只是在做好事的时候多留一个心眼,或者帮忙拨打一个120电话,或者110电话,也是一种善举。

第2个回答  2021-10-14

河南郑州一位老人摔倒在地,老人的情形迫切需要帮助,却没有人敢上前去搀扶,这样一个事情,也并非个例存在,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曾出现过相同的情形。

从这件事情中,暴露出了这几个方面问题。其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急需挽回和重新建立;其二老人摔倒讹人事件,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其三老人摔倒,究竟该不该扶,成为当下一个争议的话题。

一、人与人失去信任,扶起老人就需重建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起来非常困难,想要毁掉这种信任,只需要1-2次的不信任事件。当我还在上高中时候,就被爸妈刻意打电话交代,在大街上看到老人摔倒,不要上前搀扶。当时的我不理解他们的告诫,便询问爸妈,这是为什么呢?爸妈告诉我,说自己在新闻上,看到了有人扶摔倒老人,反倒被老人讹钱的事情。

爸妈的这番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内心里也开始认为,摔倒的老人一定不要轻易去扶,只因自己家里“没有矿”。

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人用了几千年时间,才将这样一个美德传承。现在的我们,只用了几起“老人摔倒讹人”事件,就将这个传统美德,打上了问号。提到老人摔倒讹人的事情,就会想到南京那位法官的灵魂拷问,“不是你撞倒的,你为什么要扶?”

身为一名法官,竟然会拥有这种思维,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好了现在扶老人这个问题,已经如他所愿,不是自己碰倒的,肯定不敢扶起来。

在这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部分老人是没有道德,他们昧着良心说话,让人与人之间这种美好的信任关系,变得荡然无存。想要让我们敢于扶起老人,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重新建立这种信任关系。

二、摔倒老人,究竟该如何扶

生活中的我们,最害怕遇到的问题,便是好心遇到驴肝肺,这种恩将仇报的事情,对我们伤害最大。好心好意扶起老人,却被老人讹诈,最后惹上官司不说,还需要支付老人的医药费用和赔偿金。这一幕正如沈腾小品《扶不扶》情景一样,本来开大奔,因为扶到品行败坏老人,结果只能骑自行车。

面对摔倒的老人,我想大多数人内心都在犹豫和不忍,他们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这样一个心理,让好心人内心也十分煎熬、难受。面对摔倒的老人,现在更多人的做法,便是拨打报警电话求助,同时在路人的见证下,将老人扶起。

扶摔倒老人,本是一件好事,现在却因为讹人事件,变得如此繁琐和麻烦。很多人为了避免麻烦,就干脆视而不见。虽然内心也很煎熬,但总好过经济上的损失和煎熬。

三、讹人代价太小,被讹成功“获利颇丰”

老人讹人的事件,之所以会屡禁不止,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讹人的成本太低。对于摔倒的老人来讲,一口咬定搀扶自己的人,就是将自己撞倒的人,对方有一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感觉。

为了自证清白,搀扶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寻自己没有撞倒老人的证据。在大量事实和证据面前,才能够洗刷自己的冤屈。当搀扶者证明自己清白后,讹人老人及家属,一句简单的道歉,就让此事轻描淡写的翻篇。

如果没有证明自己的清白,那搀扶者就惨了,做了好事还要赔偿。这样一个事情,对于好心人打击很大。经此一事后,再遇到摔倒老人,绝不会再次搀扶。

一次成功的讹诈,就会让老人从中获利;不仅有人承担医疗费用,还能够得到额外的补偿。这类老人在领到赔偿金时候,内心不会觉得痛吗?

倩倩观此事:一颗老鼠屎,染了一锅粥

在倩倩个人看来,这样道德不良的老人,就犹如老鼠屎一样令人生厌。他们不道德的行为,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恶劣影响。使得更多摔倒老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曾经就有摔倒老人,因为无人敢扶,而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

对于这样一个现象,个人觉得应该严惩讹人的老人,让他们明白讹人也有代价,这样一个做法,既能够形成威慑,也能够还搀扶者一个公道。不要让变坏的老人,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帮助。

生活中的你,路遇摔倒老人,敢扶吗?

第3个回答  2021-10-12

近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出现了一起“冷漠事件”,一名老人在街上不小心摔倒了,但是一直没有人将老人扶起来,而周围的路人并不少,大家也都发现了老人摔倒,但就是没有人主动扶起老人,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是社会太冷漠了,殊不知导致大家变冷漠的根本原因,是“敲诈勒索”的情况太多了,导致这个社会的好人越来越不敢主动伸出援手了。

首先,前段时间出现过一个扶老人的新闻,一名女子看到路边的老人在呼救,于是便拿起手机给旁边的路人,一再确认老人是自己摔倒的之后,该女子才动手将老人扶起来,当时就有很多网友在议论这件事情,因为现在很多事情真的说不清楚,如果我们主动将老人扶起来,但是不幸遭到了老人的诬陷的话,没有视频证据的话,是真的百口莫辩,所以很多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都会主动留下证据。

其次,该女子的行为虽然让人觉得“哪里怪怪的”,但是这已经是目前来说最好的解决方式了,尽管现在大部分地方都有摄像头,但若是在没有摄像头,或者摄像头出现故障的地方,好心人主动帮人以后被敲诈,根本拿不出证据来证明清白,只能暗自吃一个哑巴亏,但是我相信好人被敲诈一次以后,以后恐怕都不会主动出手帮助他人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最后,也希望警察能够严惩那些敲诈的老人,因为只有敲诈行为、碰瓷行为被彻底打击以后,才能够让社会上的好心人敢于表达善意、敢于伸出双手,那么社会才能够充满温暖和美好,而不是让所有好心人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总是心惊胆战的。

第4个回答  2021-10-14

河南一老人摔倒伤到手,他抬头求救却无人敢扶,眼神非常无助可怜老人摔倒,从“扶”到“不敢扶”,一起起扶人反被讹事件的发生,让一个个好心人寒了心,开始选择明哲保身。河南一女子拍视频留证后扶起摔倒老人,她想对得起良心,但更怕被讹上。

好人难做,常常是因为做好事反而有“风险”。河南信阳,商城县一名老人走路时摔倒,周围路人不少,却无人敢扶。当时,这名老人拿着拐杖在路边行走,可是走着走着却不慎摔倒了。老人手部擦伤躺在路边,根本就爬不起来,表情有点痛苦。

老人抬头看着过路的人,似乎是在求救,想让别人拉他一把,可是周围路过的行人很多,但是却没有人敢上前搀扶。

老人跌倒没有人去扶一把,这个现象已经在我国持续很长时间了。曾经在春晚之上,也有过类似事件改编成的小品,而且那个小品演员也因为传播了正能量,而一炮走红。但是现实中真的会有那种不顾自己的家庭情况,去冒险扶一位老人的人吗?

直到一名女子的出现,她见老人摔倒躺在地上,可是却没有一个人上去扶,她觉得如果自己也不去扶的话,自己良心上过不去。但是女子也担心,如果自己就这么贸然上前扶的话,万一被老人讹上了就不好了。

尽管现在周围有很多路人看着,他们也明确知道老人不是自己撞的,可一旦被老人或者老人家属讹上,这些路人不一定会站出来给她做证,到时候她可就真的是有口难辩。

如今的社会当中,能将仁义礼智信做到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这并不是说我国人民变得冷漠了,而是一小部分坏人扰乱了社会的信任感。让社会中出现了一种信任危机,所以才导致老人摔倒后无人敢扶的现象。

眼巴巴地看着众人从自己的身边路过,却没有人过来扶自己一把。直到一名女子拿手机录着像,询问老人可不可以把他扶起来,但是询问的过程中还一直非常焦虑地问老人,你不会讹我吧。

女子表示:我相信不会,但是有时害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拍完视频后,女子上前扶起老人,女子的带头也吸引了很多路人上前帮忙,老人也一直表示不会讹人。巧合的是,一名小伙子认出了老人是他的邻居,他立马打电话通知了老人的家人,随后这个小伙子直接将老人背回了家。

女子带头之后,很多路人也上前帮忙,这说明好心人其实还是很多的,只不过大家心中的顾忌太多了:不是大家不想扶老人做好事,只是害怕做了好事却没好报。不扶老人也就是良心上过不去而已,对自己没有任何风险和负面影响,但是扶了老人,一旦被讹上,很可能会倾家荡产。

就像春晚的小品中那样,老人摔倒之后小伙子过去扶起老人却被老人冤枉是他骑自行车撞到自己的。这大概也是大多数人的焦虑所在,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明哲保身,不去掺合老人摔倒的这件事情。

只要我不做,我就不会错。这种谬论在这个社会已经非常的普遍。这是信阳老人摔倒后无人敢扶的事件体现出的一种现象。并不是不能扶,而是不敢扶。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几率遇到讹人的老人,这些人也不想掺和进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