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做支教志愿者?

如题所述

我觉得如果有机会让我去支教,我想去的绝大部分因素是可以去帮助到可以帮助的人,就是终于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了,感觉很兴奋很兴奋。

另一个原因的话,就是可以丰富自己的履历吧,这算是一个不错的社会实践经验,到时候要投简历的话,可能会加分吧。

总之我觉得这个事情对别人对自己都是好处啦,不是有好多大学生都下乡工作嘛,感觉这也是国家倡导的政策,多走动走动也是好的。

还是得看自己!加油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31
每个志愿者组织的宗旨都不一样,因此最后的成果当然也不一样。从各个组织的报告书可以看出来。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做志愿者?志愿者自己收获到什么?
关于志愿者动机这方面的研究现在已经非常多了。
一般分两大类「利他」与「利己」。
利他动机主要包括帮助他人的愿望、希望解决问题、改变社会面貌等,而利己动机主要包括与他人交谈的需要、交朋友的需要、感觉被需要的满足感,以及个人能力的施展等。
如果说得更具体一点的话,1998年的时候Clary就提出来一个名为VFI (Volunteer Functions Inventory)的细分框架,可以作参考。VFI包括以下6个维度:
1. 防卫保护 Protective Motives:出于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参加活动。例如:
「不管我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什么困难,志愿者活动都有助于我忘记这些。」
「通过志愿者活动,我感觉自己没那么孤独。」
「我觉得比其他人幸运是一种罪恶,而参加志愿者活动能让我从这种罪恶感中解脱出来。」
2. 价值 Values : 志愿者受帮助他人的人道主义价值观驱使,并以此为途径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例如:
「我只是觉得那些人需要帮助,他们很可怜。」
「我觉得帮助他人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事」
3. 职业发展 Career:志愿者活动可能会提供志愿者一种提升职业前景的可能性。例如:
「志愿者的经历可以让我的简历好看一点。」
「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我能有更多不同的职业选择。」
4. 社会性 Social: 参加志愿者活动,可以开阔社交界并且加深社交的纽带。例如:
「我的朋友也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因此我一起来了。」
  「我很重视的人对于这个活动有很高的评价。」  
5. 了解世界 Understanding:志愿者活动也是一种可以得到知识、技术与能力的途经。例如:
「我能从中发现我的长处。」
  「我能从中学习到怎么样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志愿者活动提供给我一个看世界的不同视角。」
6. 强化提高自我Enhancement:志愿者的身份有助于其提高自尊。例如:
「志愿者的身份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自己是被需要的。」
  「志愿者的经历让我变成更好的自己。」
从结果主义来看,无论是什么样的动机,其实都并无高低好坏之分。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自我奖赏式的活动,能促进快乐、人生满足和个人福利。
第2个回答  2020-10-31
很多同学都做过志愿,志愿是一种没有回报或者是回报很少的活动,当然,这其中的志愿活动丰富多彩,可以接触到很多的人,学会很多的东西,但是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支教。在我们的眼里,支教就是跑到一个偏远的山村当中,去给教学水平不高的山村的学生教学,这份工作看起来好像很辛苦,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支教,那么,去偏远地区支教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提高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
我们都清楚,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是完全不同的,发达地区有名师,有一线教师,但是偏远地区就没有如此高的教学水平了,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教师数量极少,师资力量紧缺,如果大学生去支教,那肯定会给这些偏远地区带来比较多的师资力量。而且,当代大学生的水平都不低,完全有实力教好山区里的学生,这样做自然会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让山区里的孩子缩小与大城市孩子的差距。

第二:让山区里的孩子接触到更多的东西
山区里的孩子的视野是比不过大城市里的孩子的,就像一个来自于山村的清华大学的同学的发言那样,她说她来自于偏远地区,当时去参加一次物理竞赛,结果发现所考试使用的仪器都是未曾见过的,直到考试结束,才弄明白仪器的使用方法。所以这也是支教的意义所在,大学生们一般都是在城市里上学,会接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会认识到一些山区里的孩子所没有见到的东西,支教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告诉他们,拓宽山区孩子的视野。当然,大学生们都可以给这些山区里的孩子留下好的榜样,给他们留下好的印象,会对他们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丰富经验,让大学生活多姿多彩
没有支教的同学是体会不到支教的同学的快乐的。支教看起来虽然很辛苦,没有好的待遇,还整天待在山村里,表面上很辛苦很累,但是当你看到许多的孩子都充满了知识的渴望看向你的时候,你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因为你所学的知识可以传授给其他同学,这要比整天待在寝室玩游戏好很多。除此之外,支教也是一种阅历,是一种经历,这样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当然,这也会有利于同学们日后的工作,会更容易找到好的工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31
茆毛虫

入志愿者行列,起初是单位的安排,后来是不自觉的行动,现在是一种习惯。在休息时间,穿着红马甲穿梭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在服务对象的笑脸中感受一座城市的温度。

小水滴

志愿服务,传递的是温情,点燃的是希望,播洒的是爱心,收获的是快乐! 我们每个人只要付出一点爱,就能让有困难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与勇气。

Yisa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让人感觉到充实,更让人自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志愿者,更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为社会主义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在一代又一代的爱心接力下,志愿者的力量才能不断壮大,生命才会变得越来越充实!

阿哲

我享受做志愿的过程,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是看见自己的“伟大”,而是看见自己的“平凡”。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更多成功的人,但是迫切需要各式各样能够带来和平的人,能够疗愈的人,能够修复的人,会说故事的人,还有懂爱的人...

刘牛不分

作为一名志愿者,我认为志愿服务不仅是“助人”,更是“自助”,;不仅是“乐人”,更是“乐己”。在参与志愿活动中奉献一片爱心,在奉献他人中收获一份快乐,志愿者的点滴付出,让城市更文明。

申张会

我带着“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初衷加入了金港义工联盟,众多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为社会奉献了一份爱心。义路走来我们的团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带着“绿一片山 美一座城”的夙愿启航,“我是绿山军,我骄傲,我自豪!”
第4个回答  2020-10-31
关于志愿者动机这方面的研究现在已经非常多了。一般分两大类「利他」与「利己」。利他动机主要包括帮助他人的愿望、希望解决问题、改变社会面貌等,而利己动机主要包括与他人交谈的需要、交朋友的需要、感觉被需要的满足感,以及个人能力的施展等。如果说得更具体一点的话,1998年的时候Clary就提出来一个名为VFI (Volunteer Functions Inventory)的细分框架,可以作参考。VFI包括以下6个维度:1. 防卫保护 Protective Motives:出于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参加活动。例如: 「不管我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什么困难,志愿者活动都有助于我忘记这些。」 「通过志愿者活动,我感觉自己没那么孤独。」 「我觉得比其他人幸运是一种罪恶,而参加志愿者活动能让我从这种罪恶感中解脱出来。」2. 价值 Values : 志愿者受帮助他人的人道主义价值观驱使,并以此为途径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例如: 「我只是觉得那些人需要帮助,他们很可怜。」 「我觉得帮助他人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事」3. 职业发展 Career:志愿者活动可能会提供志愿者一种提升职业前景的可能性。例如: 「志愿者的经历可以让我的简历好看一点。」 「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我能有更多不同的职业选择。」4. 社会性 Social: 参加志愿者活动,可以开阔社交界并且加深社交的纽带。例如: 「我的朋友也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因此我一起来了。」  「我很重视的人对于这个活动有很高的评价。」  5. 了解世界 Understanding:志愿者活动也是一种可以得到知识、技术与能力的途经。例如: 「我能从中发现我的长处。」  「我能从中学习到怎么样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志愿者活动提供给我一个看世界的不同视角。」6. 强化提高自我Enhancement:志愿者的身份有助于其提高自尊。例如: 「志愿者的身份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自己是被需要的。」  「志愿者的经历让我变成更好的自己。」从结果主义来看,无论是什么样的动机,其实都并无高低好坏之分。有学者认为所谓的「利己」就是当前能实实在在看到的利益与回报,而「利他」是那些看不到的益处,但从长远来看的话,其实也是一种利益与回报。毕竟,人都不可能独自生活,而「利他」的动机是使得这个社会更好,作为共同体的一员,当然也会得到回报。我曾见过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大家都很坦然的表示最终就是图一个「自我满足」,不管是利他或者利己,最后投射到自身的其实也都是主观感受。很多研究也都已经证明了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自我奖赏式的活动,能促进快乐、人生满足和个人福利。第二个问题:志愿者带给受助方什么?每个志愿者组织的宗旨都不一样,因此最后的成果当然也不一样。可参考各个组织的报告书。第三个问题:公益这一块已经越来越热门,成为一个流行了,这真的好吗?从公民社会论的角度来看,这自然是好的。参与公益不仅有助于个人提升幸福感,也能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与信任。因为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不同主体之间能对彼此的处境更宽容。例如我曾参与了很多志愿者活动,大家都是来自不同行业为着同一个目标。在项目的运作中通过交流,就会发现,原来各自对于同一个公共事务都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些不同的看法如何协调处理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彼此都会更加体谅对方也会更了解到公共项目该如何运作。理性的思考与参与才能得到产出最大化,戾气太重是不会有任何帮助的。(举例,我在1 , 3 , 5 , 7 , ? - 漂流教室 - 知乎专栏 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就是需要各方协调的)。个别志愿者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是由于操作手法的不当引起的,并不能够以此就否定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意义。相反地,因噎废食才最可惜。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之中,人们才能更好的思考,怎样的活动设计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不至于产生那些不良的副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