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问题

请问一下,“齐加尼克效应”和“蔡戈尼克记忆效应”有些什么区别吗?
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两个效应无限相似?
他们具体有哪些不同?

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或称为“蔡戈尼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这两者在意思上确实是很些相近似,可是从定义上来看是有些不同的。

前者的范围要比后者的小,我就这么给你做个比方吧,比方说,你叫很多小朋友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一个圈圈。你允许一半的人画完这个圈,但是你干扰另一半的人没有画完这个圈,然后你把所有的小朋友所画的作业本都放在讲台上,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观看的机会。

注意了,问题区分就在这里了:
(那么结果是,此时所有学生都会产生“蔡戈尼效应”;
,但其中有一半没有完成任务的人,则既产生“蔡戈尼效应”又产生“齐加尼克效应”即,此时两者都会引起不安的情绪。)在这点上似乎是一样的。他们产生的都是不安的感觉,可是导致这个不安原因的因素确是不太一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定义的区别问题了。你可以这么理解,“齐加尼克效应”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而引起的心理紧张。 然而,“蔡戈尼效应”则不一样,“蔡戈尼效应”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看到作业本上“有,不完整的圈” 即,看到别人的任务只完成一半,也会产生“蔡戈尼效应”。

我还是以,上述的那个例子来说明。也许你还不太明白,但是我给你假设出一种条件,和结果你就知道二者区别何在,然后慢慢推出来两者的细微差别。

上述例子中。没有完成任务的一半学生(即,圈只画了一半的学生)他们此刻,如果到讲台上把自己的那个圈补画好(即,自己的任务完成)他们的“齐加尼克效应”就消失了,可是,假如他们再看到另外有同学的本子上没有画完圈,他们这时便又产生了“蔡戈尼效应”(即,有始有终的动机倾向)他们会因为有人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而纠结。

但是,假如完成任务的一半学生,到达讲台,他们如果不看其他同学的本子的圈的话,他们就没有任何效应,因为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所以原本就没有“齐加尼克效应”因为此效应是针对自己任务没有完成时,产生的一种紧张,可是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所以他们此刻是不产生这种效应的。可当他们看到了其他学生的作业本上有未完成的圈,这时,他们便产生了“蔡戈尼效应”,即,完成任务的动机(此动机,不止是自己任务,也包括别人的任务)

产生 齐加尼克效应 的人,他们是针对自己未完成的工作而不安的。
但“蔡戈尼克记忆效应”却是针对所有人(包括自己,他人)的任务没有完成,他们也有一种把任务完成的动机(内驱力,冲动)。

齐加尼克效应 指,针对自己的任务,即,自己的任务完成之后,它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只要你让他把自己的那个未完成的圆圈,画完,他就安心了。

蔡戈尼克记忆效应 指,针对所有人的圈未完成而产生的一种冲动,这种冲动是,假如他看到任何一个小朋友的圈只画了一半,他就有帮忙把另一半画满(也就是完成任务)

前者是针对自己而言。
后者是针对“任务”而言。(你可以理解为,看到缺的东西就不爽,就想帮忙完成残缺的任务,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所以我说二者,有联系,但是也有区分,我觉得,你还是仔细的多读几遍书中的实验实例,你就明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我多说也无义,我只能给你说,心理学的每一个定义,应该来说都是有区别的,不然的话,他们在书上一般都会把表达同意义的词做一个标示,让你知道的。

以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10
表示楼上说得对
第2个回答  2012-02-10
旁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