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寇志》,为何被称为最丧心病狂的一版《水浒传》呢?

如题所述

《荡寇志》是清代小说家俞万春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从其文本上看,是完全反《水浒传》的《水浒传》续书。主要内容写的是雷部三十六将剿灭梁山,收束贯华堂本《水浒传》的故事。因为这部著作似乎是站在了梁山好汉的对立立场,完全颠覆了二百余年以来人们对《水浒传》的认识而遭到无情的鞭挞,《荡寇志》被批判为格调低俗的反动小说,俞万春则被划入反动文人之列。

但是,事情远远不会如此简单,是非也绝非一言可以判定《荡寇志》就是一部丧心病狂的反《水浒传》的坏书。这部总共七十回的长篇小说,内容极为丰富,思想也极为复杂,不是一篇短文所能概述和剖析得清楚的。本回答撷取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与大家分享《荡寇志》的一点读书心得。

为金圣叹所欺,立志创作《荡寇志》以反《水浒》

这部书没有另起炉灶,而是承接贯华堂七十回书往下写,第七十一回是它的第一回,大致内容是卢俊义从恶梦中惊醒,梁山泊发生了一场火灾,杏黄大旗被大火卷走,公孙胜拼了老命做法也没能灭掉大火。一开篇,梁山便陷入混乱,命运开始发生逆转,好汉们的能力开始降级。

这部书也是七十个回目,贯华堂本在回目前有一篇“楔子”写妖魔是如何出世的,《荡寇志》则以一回“结子”与《水浒传》形成首尾照应,讲的是江西龙虎山伏魔大殿的妖魔最终被镇压在平南府的牛渚山下。很明显,俞万春就是按照金圣叹所评点的贯华堂本架构,创作了这部反《水浒》著作。

金圣叹因为痛恨宋江招安,腰斩了《水浒传》,自己写了一段“梁山泊好汉惊恶梦”,稀里糊涂的做了结尾。金圣叹所斩之版本,学界称之为贯华堂本。俞万春完全按照这个思路,写张叔夜等雷部三十六将剿灭梁山,把包括宋江、卢俊义在内的被俘的梁山好汉全部凌迟处死,归结了金圣叹所设计的“恶梦”。

对此,张恨水先生非常不满,称俞万春“为金圣叹所欺,变本加厉”。诚然如此,金圣叹不过自作聪明以一个恶梦收束全书,但没有把梁山好汉全部弄得满面墨汁,在他的批点中,还是有很多赞赏的观点的。而俞万春之《荡寇志》则把恶梦写成一幅鬼哭狼嚎的黑色惨局,梁山好汉个个如妖魔般无耻与低能,读之令人心中郁闷而又无从发泄,读过一遍真的不堪再读第二遍。

然而,如果我们从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中仔细分析其创作意图,认真剖析梁山好汉的所作所为,却又无法反击俞万春的“反动创作思想”,不得不承认俞万春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水浒迷,他似乎真的读懂了《水浒传》,比金圣叹还理解得更深刻。为什么这么讲呢?

迷恋水浒,受父之托完成《荡寇志》

俞万春本人没有被授予任何官职,早年丧母,长年居住在父亲任所,参与过对人民武装反抗的镇压行动,平定了道光年间的两次瑶民民变。因而,非常反感梁山这种“乱民”造反。尤其认为,这伙人不该被招安,而应当严厉佂剿,依照国家法度予以严惩。他非常赞同金圣叹厌恶招安而腰斩水浒的做法,接其七十回书,创作了这部令人无数正读《水浒传》的读者和学界反感的长篇小说。

从这一点讲,俞万春又是反金圣叹的,张恨水先生大概是出于愤怒,严厉谴责俞万春受金圣叹之欺,恐怕也不尽然。

据俞万春的家属称,这部书是俞万春受父亲之托,用了二十二年时间写就。或许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在平定民变之后,谢绝了朝廷的叙功授官,回到杭州悬壶济世。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军进犯顺德,俞万春献策顺德军门,详细的表述了自己对迎战英军所需的进攻与防守的器械的看法,此举,受到浙江浙江知府刘玉坡的赞赏。

从俞万春的经历来看,此人淡薄明志,潇洒倜傥。但是,却对国事颇为关心,也极有忠义思想。这是因为其深受乃父影响,在追随父亲镇压民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民间反抗统治阶级的行为非常不满的思想倾向。也因为道光年间国家动荡,鸦片战争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苦难而使俞万春站在了满清朝廷的立场上,创作了这部著作。这也是《荡寇志》一出笼便遭到严厉抨击的一大原因。

按他自己的话说,《荡寇志》的创作动机就是“杜邪说于既作”,以达到“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的目的。

格调低下,《荡寇志》站在了《水浒传》相反的立场

金圣叹背离了施耐庵的创作思想,把杀人放火、劫道越货,以及开黑店、欺行霸市、鸡鸣狗盗的人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褒扬,而对一心想要招安的宋江则进行了无情的讥讽和鞭笞。

俞万春虽然承接贯华堂本往下写,但他的观点却是反金圣叹的,金圣叹痛恨宋江招安,认为梁山应当继续造反,而俞万春却坚决不同意招安,不能让那些“乱民”通过招安洗白身份。这种观点并非其独创,张叔夜的同僚李若水在宋江被收剿,继而被朝廷招安后,写了一首《捕盗偶成》,诗中表达了招安宋江即纵容民变的思想。俞万春与李若水的观点暗合,或者说是受到了李若水观点的影响,奠定了《荡寇志》的创作主旨。

而对于金圣叹所褒扬的梁山好汉,俞万春摆明了是反对的,他是要“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也就是说要把施耐庵把盗贼写成英雄好汉这样的曲笔深意破解出来,还梁山好汉一个本来面目。

假如我们深读《水浒传》,会发现一些梁山好汉的所作所为施耐庵是秉笔直书的,比如李逵斧劈四岁的小衙内,李俊、孙二娘开黑店杀人卖人肉馒头,穆弘、张横、张顺等人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等等,都被施耐庵巧妙的写成好汉作为。俞万春的“破他伪言”实际上并没反施耐庵的《水浒传》。

既然如此,问题又出在哪里呢?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矛头直指腐朽的朝廷以及腐败的官府,梁山好汉的很多行为就是与官府作对,或者说是造横行与朝野的官场黑势力之反。这样,即便是梁山好汉采取了以暴抗暴,以黑制黑的极端方式,但因为是弱势群体而赢得了广泛的同情与赞赏。

这便是《水浒传》思想格调远超《荡寇志》之处,尽管俞万春读懂了《水浒传》,但因为立场问题而显得格调低下,遭受“掌掴”式的抨击也就在所难免了。

情感复杂,《荡寇志》似乎也是曲笔深意

但是,俞万春心目中还是比较敬佩梁山好汉的,在他的书中,代表正义的雷部三十六将言行往往自相矛盾,有的则与梁山好汉的言行有异曲同工之处。因而,也有人认为,俞万春也有施耐庵“曲笔深意”的创作手法,明里写雷部诸将与梁山好汉正邪分明,实则正话反说,暗地里颂扬《水浒传》。这种观点固然有点为俞万春开脱辩解的嫌疑,但从俞万春本身就是一个“水浒迷”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细读文本,也能够读到这些暗藏的创作思想。

《水浒传》所写的江西龙虎山伏魔大殿中的妖魔,实际上是道家雷部的天罡地煞,九天玄女乃道家最高阶神,掌管着雷部及道家上界群仙。而俞万春则仿照施耐庵的笔法,塑造了道家雷部三十六将,对应梁山三十六天罡。整个故事的结构,还是雷部下界伏魔,恰好与施耐庵形成相反的创作思路。

正本故事的开头,也以八十万禁军教头为线索,讲了另一个版本的高俅陷害忠良的故事。故事的起因,几乎与林冲的遭遇一模一样。

当年,花花太岁看上的是林冲的妻子,这回看上的是一个名叫陈丽卿的绝色女子。这个女子,就是后来征讨梁山,并看守牛渚峰的书中女主角。陈丽卿可不是林娘子,在遭遇高衙内的流氓调戏后,出手痛打这个恶少。

而她的父亲陈希真,则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也是后来征讨梁山的主将——清虚雷府先天雨师内相真君。在女儿痛打高衙内时,起初也像林冲那样制止女儿。但当父女二人以王进、林冲不同的遭遇中得出结论,高俅不会放过他们。于是,父女二人经过精心策划,逃离了东京。

父女二人面对朝廷黑势力的陷害,拒绝了梁山的入伙邀请,看起来是义正辞严绝不做强盗。但是,陈丽卿与父亲出逃后,在风云庄与打败过呼延灼却遭受朝廷不公待遇的云天彪一起,在猿臂寨啸聚山林。他们不断发展势力,终于等到了张叔夜奉旨招安,加盟到征讨梁山的队伍之中。

这样的情节,难道不就是复制了《水浒传》的造反—招安—讨方腊的整体结构吗?陈丽卿父女作为讨伐梁山的主将,与宋江等人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呢?

既然是复制了水浒传的架构,也复制了水浒传的人物故事。那么,是不是也复制了施耐庵的曲笔深意呢?

丑化梁山好汉,俞万春无法达到施耐庵的高度

据俞万春自己说,他是因为雷部上将陈丽卿托梦而创作了这部《荡寇志》。这大概是因为俞万春曾经因病,接受过一个叫陈丽卿的道士的治疗的缘故。因而,故事从陈丽卿开始,并以此为主线索,展开了一场道家雷部的大内战。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俞万春完全可以象施耐庵那样,演义一场双方都是英雄好汉的大故事。

但是,俞万春没有做到这一点,除了鲜明的立场外,就是水平远远不及施耐庵。

《水浒传》中,除了高俅、慕容知府、贺太守、黄文炳等等明显遭到抨击的官吏外,凡是与梁山对抗的官府及其战将,施耐庵都没有刻意的贬损与丑化。比如梁中书与手下大将李成、闻达,与梁山泊大打出手,但也把他们写得很人性化,武力、智力都不是很低。即便是祝家庄这样的誓与梁山为敌的私家武装,个中人物也没有脸谱化,祝氏三杰武功高强,祝家庄防御体系令梁山晕头转向,宋江明显不是对手。

但是,俞万春则把梁山好汉写得很不堪,不仅武艺敌不过雷部诸将,智力也接近弱智,面对陈希真他们的围剿显得束手无策,每战必败。这是文学能力不够所造成的,犹如当今的神剧,令人不能接受。更如脸谱化时代的作品,梁山好汉完全与雷部大将们形成了正邪分明的两股势力。

但是,不可否认,俞万春在塑造梁山形象时,却比雷部诸将要生动得多。这是他长期迷恋水浒传,心底里还是存留着对梁山好汉憧憬的一丝善念。

不过,我也不赞同这是俞万春的曲笔深意,以丑化梁山来正话反说。因为施耐庵所塑造的梁山好汉非常成功,俞万春无法彻底改变原著中的形象,否则,就达不到丑化原著人物的目的,读者一看便会产生这不是宋江,这不是卢俊义,这不是林冲的感觉。所以 ,俞万春必须保持施耐庵对于梁山好汉的固有描写,然后在他们的脸上抹黑,极尽丑化之能事。

简短行文,关于雷部诸将的行为矛盾无法叙述,待有机会再另行文章详述。

结局奇葩般悲惨,俞万春变本加厉令人不齿

俞万春承接金圣叹恶梦,也为梁山好汉设计了全伙战败被斩杀的结局。但是,金圣叹的意图是梁山好汉因为不愿意招安,继续坚持与朝廷对抗,因为卢俊义被俘,梁山好汉为义气而与卢俊义一同赴难。这是忠义的表现,很为金圣叹所赞赏。俞万春则反其意而用,认为“既为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所以,俞万春连金圣叹都一并反掉了,坚决要剿灭梁山反贼并绳之以法,这便是张恨水所说的“变本加厉”。

关于梁山好汉的结局,大致讲这么几点。

宋江、吴用之死。鲁智深战死后,宋江、吴用悄悄逃走,路过长清县夜明渡时被渔人贾忠、贾义兄弟所擒,押赴京城凌迟处死。在《荡寇志》中,吴用屡次设计均被识破,竟然还不如一个叫刘慧娘的雷部神将。

卢俊义在书中却是依然勇猛,与雷祖座下神将张伯奋、张仲熊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败,这两员神将排位仅次于张叔夜,比雷部三十六神将地位还高。卢俊义虽然勇猛,但却被张叔夜一箭射中肩膀而被二张所擒,然后,被押赴京城凌迟处死。这倒照应了卢俊义被一个拿着长弓的人捉拿的金圣叹恶梦中的情节。

公孙胜是《水浒传》中仅次于罗真人的神一般的存在,但在《荡寇志》中因为生辰八字泄露,被陈希真摄取魂魄而遭擒,同样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关胜在战斗中施祖传拖刀计,却被雷部神将傅玉识破,以飞捶打伤,关胜回到寨中伤重而亡。俞万春不仅丑化了梁山好汉,还顺带灭了关圣人的威风,其绝学拖刀计在雷部神将面前不堪一击。

林冲死得最冤,在梁山二关之战中,林冲遇到被高俅逼走的同僚、九纹龙史进的师父王进。这二人在关前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败。王进见不能取胜,便出言大骂林冲。王进这一场骂简直太毒舌,真令人为其不齿,完全颠覆了《水浒传》王进的好汉形象,俞万春简直是适得其反(也是曲笔深意?)。林冲遭这样一顿羞辱,倒顚下马,一病不起。后来,见着高俅头颅而被活活气死。

对于王进的描写,充分暴露了俞万春笔力不够,既为正义一面,痛骂贼人,怎么能写得如此下作?王进的形象被俞万春彻底毁了!

花荣与陈丽卿斗箭术,被这员女将一箭射死。可怜《水浒传》无敌神箭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武松被敌方三将围攻,战至累到,被活活屈辱而死。鲁智深则被张叔夜的两个儿子折磨,走火入魔,心力交瘁而死。

矮脚虎王英继续好色,临阵调戏陈丽卿,被陈丽卿活活夹死。扈三娘为王英报仇,冲出阵来,却与陈丽卿相撞。没想到,对方力气更大,竟然将一丈青活活掐死。

安道全死法更奇葩,因为得病,吴用为他请了个庸医,给活活治死了。

其他如陈达被风吹死,凌振被自己的炮炸死,孙立被栾廷玉千刀万剐死。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凡俞万春能够想到的死法,都一一按照梁山好汉的原本故事,让一百单八将得到了果报。

写到这里,就此打住。即便是俞万春写此著作有很多纠结之处,他的心目中还是有一丝敬佩梁山好汉的情结。虽然,他也痛恨高俅这类奸贼,也试图通过陈丽卿父子的经历,表达官逼民反的思想。但是,因其立场的完全不同,创作水平的有限,他心中的那一点纠结,也因此在《荡寇志》中走向了极端的反面。说俞万春“丧心病狂”的反《水浒传》,却是没有冤枉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