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五脏具有什么功能?

如题所述

《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脏腑的内容称为“藏象”,是中医基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象”一词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有藏居于内的意思,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藏后改写为臟,现简化为脏)。“象”,王冰解释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是指内脏活动表现于体表的各种现象。通过对人体体表“象”的观察,以推测内脏活动的情况,是藏象学说的基本思维方法和主要内容。《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王冰据此进一步阐明其意:“象谓气象也,言五藏虽隐而不见,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王冰此说已经很明白地把藏象学说是如何产生的讲清楚了。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古人借助逻辑思维方法去揭示那些隐藏在体内的脏器的生理病理活动规律,这种思路和方法具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中医所讲的“藏象”与西医“脏器”的概念有本质的不同,“藏象”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各种表象与内在脏器之间的联系。

一、心

心为“生之本”,即为生命之本的意思。这是因为心具有主神志、主血脉的功能。《黄帝内经》认为“心”在人体五脏中最为重要,具有主帅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君主之官”。

(一)心主血脉

古代医家从解剖实践中观察到心与血脉的联系。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内运行的功能,所以心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血液流动的正常与快慢。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则血脉通畅,脉搏和缓有力;若心主血脉的功能不健全,则血脉空虚,脉搏细软无力或节律不整。

(二)心主神志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力,也可以说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

狭义的神则专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生命之神,是说心具有主宰全身脏腑协调有序地进行功能活动。人体脏腑各司其职,并能相互配合,是生命活动旺盛的基本保证,外在表现则有神,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之官则思”,是指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过程由心主管。《内经》把这个过程称为“任物”,《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是担任、接受的意思。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不乱,所以中医把思维错乱,意识不清一类的病变,常归责于心。

(三)心开窍于舌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窍”。舌具有司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辅助发音等功能。心之本脉系于舌根,故心开窍于舌。在临床上见到舌体僵硬,转动不灵活而导致发音不清,舌尖红等,都是由于心的病变而导致的。

(四)其华在面

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内运行的功能。心血不足则脉道空虚,心气虚鼓动无力则脉细弱无力或节律不整。在血液运行过程中,心与脉是密切相关的。《素问六节藏象论》说:

“心……,其华在面。”由于面部血脉比较丰富,所以心与血脉的情况常可以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心气充足则面色红润光泽,心的气血不足则面色苍白无华,心血瘀滞则面部青紫发黯。

二、肺

肺为“气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称肺为“相傅之官”,是协助君主调节百官的丞相,其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治节、朝百脉及通调水道。

(一)主气、司呼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这里说的天气即是指自然界的空气,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吸入清气、呼出浊气,而肺具有司呼吸的功能,并且是清浊之气交换的场所。《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这是说全身之气都由肺主管,这与宗气的形成有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由脾胃转输的水谷之气积于胸中形成宗气,而宗气的生成与输布与肺的功能是分不开的。若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一旦丧失,则呼吸运动停止,宗气不能生成,人的生命也随之而停止。

(二)通调水道

津液的生成、敷布与排泄都需要气的推动。肺主气,所以具有推动水液运行,保持水道通畅的功能。临床所见的一些水液停蓄的病变,往往是由于肺气推动无力造成的,所以有肺“通调水道”之说。

肺主通调水道是通过肺所具备的宣发和肃降的功能来实现的。宣发是宣扬发散的意思。通过肺的宣发,把水液向上向周身输布;通过肺的肃降,将代谢后的水液下输膀胱,所以肺气的宣降不但具有通调水道的作用,在水液代谢的平衡中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故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三)主治节、朝百脉

朝有会聚的意思,肺朝百脉是说肺汇聚百脉,这也是古人在解剖实践中观察到的。心与肺的血管相连,这一解剖结构使古人产生了“肺朝百脉”的结论,也产生了肺协助君主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的观念。

肺气的宣散与肃降使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汇聚于肺,肺也通过百脉把气输送到全身。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这里所讲的“毛脉合精”,实际上是讲心(脉)血与肺(毛)气相合成为具有营养之精,灌注于府的意思。

心主血,肺主气,气血的运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心为君主,具有主宰的作用,而肺为相傅之官,有协助心治理调节的作用。

(四)肺主皮毛

皮是指皮肤,毛是附着在皮肤上的毛发。皮肤的纹理和肌肉之间称为“腠理”。皮肤上有汗孔,是汗液排泄的孔道,称为“气门”或“玄府”。肺气对皮毛有滋养作用,肺通过宣发作用把卫气与津液输布到皮毛,使皮毛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皮肤上的汗孔也有散气以调节呼吸的作用。肺与皮毛的关系常常从病理上表现出来,如外邪入侵,皮毛首当其冲。皮毛受邪最先传入肺脏,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等肺气失宣的症候。肺气不足,也会影响皮肤卫外的功能;皮毛不能得到肺气的滋养,则会表现为皮毛憔悴。

(五)肺开窍于鼻

鼻为呼吸之门户,肺司呼吸,所以鼻为肺窍。鼻的通气和嗅觉都需要依靠肺气的作用,肺部的疾病也往往由口鼻吸入外邪所引起,而鼻的嗅觉失常也反映出肺的功能失调。

三、脾

脾为“仓廪之本”。古时藏谷的地方叫仓,储米的地方叫廪。所谓“仓廪之本”,是说脾胃为人体饮食物的府库,是消化和转输水谷精气的地方,人体后天的营养全仰仗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和转输,所以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的主要功能为主运化和统血。

(一)脾主运化

运是转运、输送的意思,化是消化、吸收的意思。人体摄入的饮食物包括水饮和谷物(包括一切可食之物)两部分,所以脾主运化也就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运化水谷精微:饮食入胃以后,经过胃的腐熟消化所形成的水谷精气,需要脾的转运输送。《素问奇病论》说:“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所以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能否得到充足营养,与脾的运化作用有着密切关系。血液的产生、宗气的形成都需要从水谷精气中得到营养和补充,所以脾的运化与气血的生成也有着直接关系,故中医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水液入胃后,其精华部分也需要脾的转输。《素问厥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中医认为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也是靠脾的运化来完成的。如果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减退,可导致水液停蓄,出现痰饮、水肿等病变。

中医把饮食物经消化后所产生的精华部分称为“清”,糟粕部分称为“浊”。脾主运化精微,其特点是“升”,所以说脾具有升清的作用;胃把糟粕向下输送到肠,其特点是“降”,所以说胃有降浊的作用。脾与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二)主统血

脾统血,是说脾具有统摄、裹护血液在脉道内运行,使之不溢出脉外的功能。《难经》说:

“脾……主裹血。”讲的也是这个意思。气具有统摄作用,而脉也需要脾转输的水谷精气等营养才能柔韧坚固,裹护血液,所以脾气不足不能统血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的证候。

(三)脾主肌肉、四肢

《灵枢经脉》说:“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所谓“肉为墙”,是说肌肉对人体内脏有护卫作用。肌肉所需要的营养要靠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供给,所以肌肉丰满是脾气充足的表现。

四肢也需要脾供给营养才能轻劲、灵活有力,脾气不足,就会出现四肢倦怠无力,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病而四肢不用。”

(四)脾开窍于口

饮食物是首先通过口进入人体的,而脾胃是受纳消化和转输水谷精气的脏腑,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脾……在窍为口。”脾胃的病变常常要影响到口,如脾热,则易生口疮;脾为湿困,则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并觉口中黏腻等。

口之边为唇,脾的盛衰盈亏常从唇部表现出来。脾气充足则唇色红润光泽;脾虚则唇色白而无华;脾热则口唇常会生疮,所以说脾“其华在唇”。

四、肝

《黄帝内经》说,肝为“罢极之本”。“罢”通“疲”。所谓“罢极之本”,是说肝是人体能够耐受疲劳的根本。这是因为肝具有藏血的功能,可以调节血量,以保证人体运动时对血液的需求。肝又主筋,而筋具有约束骨骼关节的功能,筋膜得到濡养,才能运动有力。肝对气的运行还具有疏泄的功能。中医认为肝喜疏泄而恶抑郁,其性像武将,所以称肝为“将军之官”。

(一)肝藏血

人体在运动时需要大量血液供养,而休息和睡眠时则对血液的需求相对较少。王冰说: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具有对血液的储存和调节的功能,所以肝有“血之府库”之称。

(二)肝主疏泄

疏泄是疏通宣泄的意思。肝主疏泄是指肝对全身气的运动有疏通宣泄的功能。全身之气由肺所主,而气的运行能否条顺畅达则与肝的疏泄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肝失疏泄,则会出现气滞不行的病变;若肝疏泄太过,也会使气运行逆乱,出现肝气上逆的症候。

肝的疏泄功能对生理活动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对脾胃消化功能的影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共同完成人体对饮食消化吸收的功能,而肝的疏泄是脾胃气机畅达的一个重要条件。若肝失疏泄,影响到脾气不升,则会出现飧泄、食欲不佳、脘腹胀满等症,称为“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

对情志的影响:人的情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也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肝疏泄正常,气机条畅,气血和调,则人表现为心平气和,情志开朗。相反,异常的情志活动也会影响肝气疏泄,出现“大怒伤肝”的症候;或情志不得宣泄,出现“气郁伤肝”的症候。

对胆汁的排泄和妇女月经的影响:胆是与肝脏相表里的腑,胆中贮藏胆汁,而胆汁的排泄要依赖肝的疏泄功能。《脉经》说:“肝之余气溢于胆,聚而成精。”说明肝与胆汁排泄的关系。妇女月经的排泄也与肝的疏泄有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月经正常,通畅;若肝失疏泄则会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或者经闭、痛经等,这是因为气行血亦行,而气行要依赖肝的疏泄功能。

(三)肝主筋

筋又称筋膜,有连接和约束骨节、主持人体运动的功能。《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讲的就是筋的这种功能。肝的气血具有濡润和营养筋膜的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这说明肝对筋有濡养作用。人到老年后,肝气逐渐减弱,筋的活动也随之减弱,出现动作迟钝、运动不灵活、步履无力等现象。在疾病过程中,无论何种情况影响到肝血不足,以致血不养筋,就会出现筋脉拘挛、手足震颤、抽搐等证,称为“肝风内动”。

中医认为“爪为筋之余”,所以爪甲也需肝血的濡润滋养。肝血不足,爪甲多薄而软,易折断,色泽槁枯无华,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所以,爪甲的荣枯、色泽的变化等是观察肝的气血盛衰的外候。

(四)肝开窍于目

目是司视觉的,《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眼睛要依赖肝血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所以说肝开窍于目。在病理情况下,肝病往往反映于目,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则视物不清,肝有风热则目赤,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五、肾

肾为封藏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液代谢平衡和主纳气。中医认为肾在人体有主生殖、主生长发育等重要作用,被称为“先天之本”。

(一)藏精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所藏的精一方面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另一方面则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指储藏人体后天产生的精气。

因为肾精具有生殖功能,所以肾与人体的生殖机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肾气充实,所以女子月经初潮,男子开始排精,具备了生殖能力;女子七七,男子八八,肾气已衰,则女子闭经,男子精少,丧失了生殖功能。

肾所藏的后天之精具有营养作用,所以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若肾脏虚弱,精气不足,在小儿则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的症候。

(二)肾主水

肾为水脏,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肾的气化正常,则开阖有度。肾阳为开,能使水液得以输出和排泄;肾阴为阖,能使水液的产生、输布减缓,并减少对水液的排泄。只有肾阴和肾阳平衡,水液的排出才能正常、适量。

(三)肾主纳气

清代医家林佩琴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人体的呼吸功能虽由肺所主,但吸入的气体必须得到肾的摄纳,才能维持其深度。肾主纳气也是肾为封藏之本的具体体现。若肾气不足,不能纳气,则会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的病理表现,中医称为“肾不纳气”。

(四)肾主骨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支撑着人体。骨为奇恒之腑。骨腔中有骨髓,骨髓为肾精所化生,肾精充足则骨髓充满,骨骼健壮;肾精不足则骨髓空虚,骨骼得不到营养而软弱无力。

(五)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听觉要依赖肾中精气作为营养补充。《灵枢决气》说:“精脱者耳聋。”说明了肾精对耳的听觉的作用。老年人肾中精气减退,故听力每多减退。

前后二阴是人体浊物排泄的出口,其排泄的开与阖,是依赖肾气调节的,所以有“肾开窍于二阴”的说法。

附:肾气、肾阴、肾阳、命门

(一)肾气

在中医学中“肾气”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概念。从广义上说是指肾的功能或肾中精气。肾气是人体生、长、壮、老、衰的根本。当肾气不足时,小儿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青年人则见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中年人可见性机能减退,性欲冷淡;老年人则加快衰老,所以在人体生命过程中,肾气是十分重要的,而肾气又是通过肾阴和肾阳来体现的。

人体的生命过程经历了生长发育期、成熟壮年期和衰老期三个阶段。《素问上古天真论》对每一阶段的生理特征都作了详细的描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根据《内经》的这段经文,人体生命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各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特征:

1.生长发育期女子从七岁到十四岁,男子从八岁到十六岁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男女的肾气开始充盛,于是有了换齿和头发生长旺盛的生理表现。因为肾主骨,而齿为“骨之余”,肾气的充实又表现为“其华在发”。

女子从十四岁开始到二十一岁,男子从十六岁开始到三十一岁,肾气进一步充实,产生了一种能够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叫做“天癸”,于是生殖机能开始成熟。女子月经初潮,男子开始排精,具备了生殖能力,标志着身体的成熟。

2.身体壮盛期女子从二十一岁到三十五岁,经历了“三七”“四七”两个阶段;男子从二十四岁到四十岁,经历了“三八”“四八”两个阶段。在这一期间,肾气旺盛均和,五脏气也很充实,所以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年富力强的生命阶段。女子在二十一岁左右,男子在二十四岁左右开始长智齿,也是肾气充实的表现。

3.衰老期女子从三十五岁开始,男子从四十岁开始逐步进入衰老期。

女子从三十五岁开始,首先是阳明脉衰,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到了四十二岁左右,三阳经脉气血都开始衰少,面部进一步憔悴,头发也开始发白;到了四十九岁左右,“天癸”没有了,月经开始闭止,丧失了生殖能力。

男子从四十岁开始,肾气开始衰少,头发开始脱落,牙齿也逐渐枯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从四十八岁开始,阳气开始衰少,面部开始憔悴,鬓发出现斑白;五十六岁左右,肝气衰少,筋力减弱;六十四岁开始,齿发脱落,精少,生殖能力逐渐丧失,人体已经完全衰老。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人体的发育、壮盛和衰老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所以“肾气”对于人体是非常重要的。

(二)肾阳

肾阳又称元阳,是人体热能的发源地,全身脏腑组织器官都要靠肾中阳气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功能,所以肾中阳气充足,则全身之阳皆足;肾中阳气不足,则全身阳气亦衰。《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以天空中的太阳来比喻阳气,可见其重要。所以肾阳不足,全身各脏腑的功能皆减弱,表现为面色苍白,肢冷畏寒,生殖机能减退,消化能力减弱等。

(三)肾阴

肾阴又称元阴。与肾阳相反,肾阴对人体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人体的津液和血液都是在肾阴的促进下产生的,生殖之精也属于肾阴的范畴。肾阴对肾阳还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若阴不制阳,则会出现虚火上炎的症候。在正常情况下,肾阴与肾阳应保持着相对平衡,是人体健康的保证。

(四)命门

在《内经》中,“命门”是指眼睛,如《灵枢根结》说:“命门者,目也。”《难经》则认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对命门又提出很多新说,但究竟何为命门并无定论。就“命门”的意义来看,无非是强调其重要性,为“立命之门”。综合历代各家的说法,命门中既有“真水”,又有“真火”,可以认为命门之火指的是肾阳,命门之水指的是肾阴,所以古代医家提出“命门”的概念,无非是强调肾中精气。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对人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