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如题所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谈谈个人看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合理挖掘教材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赋予数学知识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应用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同时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束缚,根据学生实际,改编教材,优化学习材料。如:小学数学中的一道例题:“小明看一本100页的书,他每天看15页,看了6天后还剩多少页?”教学时我把问题改为:“看了6天后有没有看完?”这就变成了一道开放题。学生在解答时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这样一改,拓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开拓了学生思维,把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落到了实处。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创设自然生动的情境,提高趣味性,点亮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我把课堂设置在操场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出不同的方向,玩辨别方向的游戏。在这以前,个别同学方向感很差,方位很模糊,但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互相启发和帮助,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由此可见,利用小学生爱好游戏的天性创新学习方式,不仅学生学习快乐,效果好,也锻炼了学生之间协作探究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组织有效探究
一是组织有效探究活动
1、灵活采用探究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探究、既定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方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2、引领指导学生探究。
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探究环境,指导探究方法,引领、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应鼓励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协作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收获。
二是建立有效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开放性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一是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二是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三是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指导学习活动。
三是捕捉有效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未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资源是一闪而过的,抓不住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四、因材因生施教,注重激趣促效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快乐因素,以生为本,因材定教施教,在教学各个环节,都要注重激趣促收实效,除了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外,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犹存”。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小结的:“(出示小黑板:一瓶汽水,甲喝了整瓶的一半,乙喝了剩下一半的一半,丙喝了剩下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分数知识表述这道题吗?当同学们回答完甲喝了1/2,乙喝了1/4,丙喝了1/8后,我再追问:这瓶水还剩多少?谁喝得多?谁喝得少?为什么?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我就说这些知识等到下节课学习之后就能明白,同学们先回去想想,看谁最聪明!”课后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地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了。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是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不仅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古人说:“授鱼不如授渔”也就是这个道理。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09
1、教学内容趣味性的选择。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 、红花配绿叶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我设计了一个凑21点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进位(不进位)的加法。只要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只要开始了游戏,其学习效果令人惊喜。每个四人小组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再继续多要一张牌,又要一张牌,只见他们已咧开嘴,边笑边做出小超人胜利的动作,手舞足蹈以庆祝自己的成功。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跟他们一般年纪的童年。游戏教学,不是靠老师出色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教学中,教师选择与数学课程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情境,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趣味性的设置。课堂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课堂注定死水一潭,缺乏生机和活力,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如: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可以请一位同学上台扮演蜗牛,让其根据内容演示蜗牛的运动状态,得出结论,同学们在笑声中轻松的获取了知识,体验了数学的乐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难怪他们这么喜欢上数学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3-28
虽然从事教育事业不久,但我觉得要想使小学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就必须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充满趣味。只有巧妙地创设课堂教学环境,科学而又合理地组织好数学的课堂教学,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空间,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充满无限趣味。
一、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
没有幽默的生活是单调而乏味的,没有幽默的数学课堂教学也同样是枯燥无味的。美国的保罗希地博士曾经对9万多名学生进行过调查,他从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是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如果能够巧妙而灵活地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启发和诱导学生,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轻松、更愉快、更有趣味。我们现行的数学课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如果我们按书上的数学程序来讲解,很可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支催眠的曲子。而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教学艺术来处理数学教材,增强课堂数学的趣味性,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刻为浅显,化单调为丰富,变沉闷为活跃,化平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就可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真、假分数时,有一部分学生老是记不住概念,我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一位母亲和她的亲生儿子,谁的年龄大?”学生回答:“当然是母亲的年龄大。”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郑重其事地说:“母大于子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学生听后在笑声中记住了真假分数。
二、使课堂教学饱含“活”味
传统的课堂教学,被“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所禁锢,那些生性活泼、想象满怀“好奇爱动的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专制下,主体性被扼杀得一干二净,被老师牵着鼻子痛苦地在知识的沙漠里艰难跋涉。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教师“一言堂”、“传话筒”、“搬运工”的陈旧教法有关;另一方面是教师缺乏“童心”和“童趣”。“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如果教师以成人的心态去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无疑会失去“动”的本能,这样的教学没有一个不失败的。我们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起来,用活泼多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动”的积极因素,使师生共同围绕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学习、探讨。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基础学科,研究不同的问题,就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可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课型的教学,如实验课、讨论课、实践课、自学课、活动课等。学生在不同的课型中,能拓宽视野、发展思维、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波涛会在愉悦的享受中一浪高过一浪,永不止歇。
2、“活”的课堂教学训练方式。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一种等知识、要知识的习惯。框架式的教学又会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即使是最好的知识,他们也没有兴趣去学。其实,他们自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容器,是等着老师去往里灌。我们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首先教师要改变“灌”的教法,训练学生养成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去寻找知识、学习知识的习惯。如讲面积公式时,我让他们动手操作,通过数、拼、割、补等方法推导出了公式;讲应用题时,我让学生从读、划、画、写、列中进行审题、分析、解答;在讲计算题时,我让他们用学过的知识试着解,从中得出方法……不同的训练方式,不但能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三、使课堂教学富于韵味
写诗是这样,数学的课堂教学也应该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懂得怎样学、学会如何用,自奋其力,自品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使课堂教学放射出数学知识的韵味。如教学三年级在学习乘法简算时,出示例题25×24,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答。
有的学生竟用了五种解法:25×24=25×4×6;25×24=25×6×4;25×24=25×8×3;25×24=25×2×12;25×24=25×20+25×4。尤其是第五种解法,学生用超越教材内容的方法解,自然理由也是超常人的。当学生用“24个 25相加也可以分成20个25和4个25相加”来解释时,我也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从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们在充足的思维空间里想出来的。课堂教学要富有韵味,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盘授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充分享受“含英咀华”的乐趣,让他们从“马啼香”中归来,去寻找“踏花”的乐趣,从中悟出发散性思维的真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有趣味的数学课堂。
第3个回答  2017-06-13
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又往往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和培养。这就要“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易于疲劳,精神容易分散。据研究:7~10岁的儿童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钟。如何使他们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呢?怎么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呢?以下是我的几个教学心得。  
一、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   例如,在教“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先对学生是否会数、会写11~20各数进行了摸底。我发给每人10张小正方形纸片,让他们在纸片上分别写出11~20各数。通过摸底,了解到全班所有的学生都会写这些数。面对这种现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会11~20各数的组成上。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20根小棍和2根皮筋,让他们进行了以下操作:
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竖着平放在桌面的中间,直尺的右边摆出10根小棍。然后让他们把10根小棍绑成一捆,把这捆小棍放在直尺的左边,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确10个一是10。   

2.让学生添上一根,把这根放在直尺的右边,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棍。这时让学生举起自己写的“11”的数字卡片,然后对着实物讨论“11”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明确“11”的组成。接着仍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其他各数。   
3.学习到“20”这个数时,出现了凑够10个l根的情况,我让学生先想想该怎么办。当每个学生又动手把10个l根捆成了一捆以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这捆小棍放在哪边?这两捆小棍表示多少?②“20”怎么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③右边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不行?通过实际操作和热烈的讨论,使学生加深了对“20”这个数的认识。   这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摆实物,把他们的口、眼、手等各种器官都调动了起来,促进了脑的思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既轻松又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   
二、形式新颖的练习方式
  要把学生获得的知识变为技能,需要反复多练。但重复单调的练习,学生就会厌烦,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根据巴甫洛夫发现的大脑兴奋规律,我采用多种感官参与的方法。如在组织学生做口算练习时,除了大家常用的视算、听算和对口令外,我还设计了“打手势算”和“悄悄算”两种口算练习方法。
  “打手势算”和“悄悄算”的具体做法及好处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好数学》中的第(二)部分里已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三、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火车、接力赛、评选优秀邮递员和夺红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做法上稍加改变,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如书上有这样的问题:“下面的题对的画√,错的画×。”我在黑板上贴一幅红十字图画,让学生戴上红袖章,当“数学医院”的医生。这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治病”,为被评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据心理学研究,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的兴奋灶,从而使儿童更好地建立暂时联系。利用这一规律,做游戏时,我画一个山头,山头上贴着一面红旗,两名同学从左右两边同时进行口算比赛,优胜者得到红旗。或从左右两边画上楼梯,楼梯顶上蹲着一只老鼠,让两名学生分别戴上黑猫、白猫的头饰,进行口算比赛,看谁先捉到老鼠。在分组进行接力赛时,我在每份题上画了一个跑步姿势的男孩或女孩,以小组为单位,传这份题,一人做一道,哪组先做完并且全对获胜。一面红旗,一个动物韵头饰,—幅色彩鲜艳的图画,都加强了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人人争先恐后地参加做数学游戏。
  为了复习巩固“10的组成”和“和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为用凑十法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做准备,我上了一节打扑克游戏课(具体做法上面已介绍过,这里不再重复)。
  我让大家明白了道理之后,就发给每个同桌一套数字卡片,让两人“打扑克”。大家兴致勃勃,玩得很高兴。他们回家照样做了一套卡片,和爸爸妈妈去打扑克。
第4个回答  2017-03-3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谈谈个人看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合理挖掘教材
。同时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束缚,根据学生实际,改编教材,优化学习材料。如:小学数学中的一道例题:“小明看一本100页的书,他每天看15页,看了6天后还剩多少页?”教学时我把问题改为:“看了6天后有没有看完?”这就变成了一道开放题。学生在解答时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这样一改,拓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开拓了学生思维,把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落到了实处。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情境
   “因此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创设自然生动的情境,提高趣味性,点亮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我把课堂设置在操场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出不同的方向,玩辨别方向的游戏。在这以前,个别同学方向感很差,方位很模糊,但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互相启发和帮助,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由此可见,利用小学生爱好游戏的天性创新学习方式,不仅学生学习快乐,效果好,也锻炼了学生之间协作探究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组织有效探究
   一是组织有效探究活动
   1、灵活采用探究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探究、既定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方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2、引领指导学生探究。
   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探究环境,指导探究方法,引领、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应鼓励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协作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收获。
   二是建立有效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