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卷始于晋代,初名五辛盘。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春卷,在中国历史悠久,中国北方称为"春饼"。据传在东晋时代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在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
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
在唐代开始兴盛起来的。但是最早出现在晋代,叫个“五辛盘”。周处《风土计》载:“元旦造五辛盘,五熏炼形。”盘中盛五种辛荤的蔬菜,小蒜、大蒜、韭、芸薹、芫荽之类,有疏发五脏之气的药用。后来,“五辛”的内容,有所演化,在《本草纲目》里已经是葱、蒜、韭、蓼蒿、芥了。
春卷的好处,还在于一个“春”字。春光大好,万物生晖,园子里的菜蔬悄悄泛绿,地头的野菜,星星点点,采一把来,便是“卷”春的好食材。正所谓“调羹烙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这迷死人的卷饼,有着春天特有的鲜活、明媚,真叫人食欲大动,思之寐之。
春卷的外皮,多用麦面、鸡蛋和团,擀薄,切成小块的圆饼;南方也有用豆腐皮的,也有用鸡蛋皮儿的,想来定是各具风味。
薄薄的皮儿,填充上适量的馅儿,轻卷两道,左右收边,折上来,再卷一下,一个春卷便呼之欲出;轻轻码入碟子,渐渐垒起一小垛,锦绣满堂啊。
春卷的“馅儿”,是其精髓所在,探春、尝春的妙处,全在这里了。这馅料的配制,十里不同俗,就是同乡同村,也是各家有各家的秘密武器。但总的说来,南方人家,多用笋丝、搭配豆芽、韭菜、豆腐干、葱花、蛋屑。端的是素馅儿清新、疏淡,乃江南味的一卷春。
北方呢,馅料多用菠菜、韭菜、各色时令野菜、熟肉丝儿、炸豆腐碎、绿豆芽、韭黄及粉丝;丝丝缕缕,春日绵长的挽春意味,悄悄绕出来那么一缕。
闽南的馅料呢,是以胡萝卜为主;闽北则用鸡肉丝或海蛎、虾仁、冬菇、豆芽、韭黄等。山西、河北吃春卷,要蘸上香油、蒜末混合醋;闽南,则是备一碗汤,把春卷放汤里过一下,然后蘸辣酱。
在春卷的馅料中,柳芽,是别致的一味。扬州人,用柳芽焯水、做馅儿,清甜细嫩,怪不得叫个“干炸一枝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