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发现病毒的过程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人们对病毒病的症状认识比较早,16~17世纪,在欧洲就发现杂色花瓣的郁金香,并发现将这种花的球根种下后,新生植株也开同样的杂色花,但当时并不知道这是病毒病。在18世纪下半叶,人们又发现马铃薯连种几代后,植株逐渐矮缩、薯块越来越小的退化现象,当时,林尼克认为这是因为马铃薯经过多代反复进行营养繁殖衰老而引起的,李森科则认为这是由于在块茎形成后期萌动的芽眼遇到高温所致。其他植株矮小、褪色、变黄、生育不良、花少、不结实等病毒病症状,也常被认为是缺水缺肥、土壤缺少某些微量元素或管理不善等外界环境造成的生理性病变。

一直到1886年Mayer在烟草叶片上发现有浓绿和淡绿交叉的斑块,并将这种症状称为花叶(mosaic),当把这种叶片的榨汁注射到健株时,健株出现同样的病叶,首次证明了此病的传染性。但却不知引起传染的病原体。稍后1892年Iwanowski发现通过细菌滤过器,滤去烟草的花叶叶片榨汁细菌后,仍然具有致病性,证明该病不是细菌引起的。1898年Beijernck发现用细菌滤过器过滤后不含细菌的烟草花叶榨汁,注射后新发病的叶片仍具有致病性,证明了这种病原体可在寄主植物体内增殖。并将其命名为“contagium vivum fluidum(传染性活液)”,即带有活性的液体,这就是后来“virus”名称的由来。又有人因这种“virus”用显微镜看不见,可通过细菌滤过器将其称为“microbes invisibles”(视外微生物)或“microbes filtrans”(滤过性微生物)。认为可能是一种小于细菌的新型微生物。

但1899年Wood根据这种病原体可被滑石粉吸附,同甲醛有蛋白质反应,对一般杀菌剂有抵抗力,抑制酶的温度也能破坏它的活力等特点,认为这些形状与酶的特性相似,提出这种病原体可能是一种酶。1933年Takahasi通过粒子流动曲折性推断这种病原体可能是棒状体。1935年Stanley用化学的方法提纯出具有致病性的针状蛋白。酶和蛋白质都是有机化学物质,被认为是非生物体,所以解放前中国的病毒学者曾把virus译为“毒素病”。

另一方面,1923年Schultz和Folsom,发现蚜虫可传播马铃薯花叶病,1925年Carser发现甜菜曲顶病毒具有变异性,1933年福士贞吉发现吸有水稻萎缩病病毒“virus”的叶蝉,可经卵传给后代,证明了“virus”在昆虫体内可以增殖,并可将其致病性传给下代。这些对其他生物的侵染性、自我繁殖性、遗传性和变异性都是生命的特征,给生物说又提供了有利证据,两者相持不下。

一直到1937年,Bawden发现TMV是含有RNA的蛋白质,1956年Gierer进而证实TMV-RNA具有致病性,RNA是生物特有的控制遗传的、决定和区分不同物种的亲缘关系的主要物质,它的认知确定了“virus”毋庸置疑是一种生物。最初我国曾将“virus”译为“毒素病”,过后新中国的病毒学家译为“病毒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