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只是七品芝麻官,“灭门知县”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豫剧喜剧电影《七品芝麻官》里的一句台词,随着电影的走红而家喻户晓。“七品芝麻官”,也成了知县的象征。大家一提起“七品芝麻官”,就会自觉地与知县划等号。



没错,知县的品级属于正七品,可知县管理的事情可不是什么芝麻小事。在基层地方上来说,知县的权力之大,超乎大家的想象,以至于产生了“抄家的知府,灭门的知县”说法。陕西地方戏《康熙访贤》里就记载:“葛之英做过知县,知道轻重,地方官权大。俗话说:‘抄家的知府,灭门的知县。’”

一个小小的知县,就能让一个无辜的家庭家破人亡,毁于一旦——看到这里,你还觉得知县是“七品芝麻官”吗?



我们先来看看,古代知县手里有哪些权力。

知县是一个县的主官,掌管全县的行政大权。在知县之下,有县丞、主簿、教谕等属官,帮助他分管处理具体事务,比如县丞分管处理全县的政务,主簿分管处理全县的粮税、户籍等,教谕分管处理全县的教育。从这一点而言,知县相当于今天的县长。

不过,古代的知县除了掌管全县的行政大权外,还掌管全县的司法大权,负责听讼断狱等,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县长兼任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再加上公安局长。这就是说,从抓捕犯人,到检举控诉,到最后的审讯定罪,都由知县一人说了算。你说知县的权力大不大?



从宋朝时候开始,知县不但掌握了行政、司法大权,还拥有了地方军事权,手头有一支小规模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也许不足以与强大的外敌相抗衡,但收拾几十、几百个“不听话”的老百姓还是绰绰有余的。

正因为此,古代知县还得到了一个雅号“百里侯”——在一个县的范围内,知县就是生杀予夺的诸侯。

一般的老百姓不敢与知县作对,就连许多名人都惹不起知县。

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在经典小说《儒林外史》第一回提到了一件事,知县时仁派人请大画家王冕见一面,希望畅谈艺术人生。可王冕“不识相”,居然一口回绝了。邻居秦老劝告他说:“王相公,也罢;老爷拿帖子请你,自然是好意,你同亲家去走一回罢。自古道:‘灭门的知县’,你和他拗些什么?”



王冕当然知道知县大人的威风,所以在拒绝了时知县后,背井离乡躲到外地,过了好几年,等到时知县调任到其他地方做官后,这才回到家乡。

在清朝晚期,出了一个很有名的案子,即“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杨乃武是浙江余杭人,33岁考中了举人。杨乃武为人正直,经常仗义执言。有一年,由于余杭知县刘锡彤贪赃枉法,杨乃武在县衙照壁上书写“大清双王法,浙江两抚台”对联,对刘锡彤等人进行讽刺,结果得罪了刘锡彤。

后来,余杭镇上的毕秀姑(小白菜)丈夫去世,毕秀姑的婆婆无端指责毕秀姑谋害亲夫,告到知县刘锡彤案前。刘锡彤挟私报复,硬是凭借毕秀姑与杨乃武关系暧昧的流言,将杨乃武牵连进来,指控杨乃武“夺妇谋夫”,毕秀姑“谋害亲夫”,将他们双双打成死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8
知县虽然只是七品官,但是对于一个县来讲,他拥有军权、行政权以及刑法等权利。
可以说他的手中掌握了一个垄断性的力量。所以历史上就会有“灭门知县”这么一说。
第2个回答  2021-01-27
因为知县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有时候可以让一家人随便灭门,所以说就有这样的说法。
第3个回答  2021-01-25
形容古代封建官吏目无法纪,为所欲为,鱼肉百姓的恶劣行径,及封建社会人治的本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