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都有块石碑,韩国视为“国耻”,为啥政府还禁止毁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0

这个事情还要从1636年说起。

在这一年的4月,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同时他还派出使者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归顺大清。但是,朝鲜国王却拒不接见皇太极的使团,也不接受其来书,更不愿俯首称臣。 

皇太极非常气愤,于是在这一年的12月,皇太极亲率十二万大军亲征朝鲜,在清军在渡过鸭绿江后,一路势如破竹,仅短短十二天,清军将士便抵达朝鲜的都城汉城。

朝鲜国王李倧兵败溃逃至南汉山城避难,这也就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丙子胡乱”。

随后,皇太极率领大军包围南汉山城,随着城内粮草断绝,各路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击败,李倧只好向清军投降,并宣布断绝与大明之间的藩属国关系,接受大清为李氏王朝新的宗主国。 

于是,皇太极在汉城东南面的汉江三田渡举办朝鲜王朝的受降仪式,随后清军撤离朝鲜。

与此同时,在清朝的要求下,朝鲜国王为向新的宗主国示好,还在受降之地建造了一个楼阁,并树立了一块石碑,以此来彰显和纪念皇太极的丰功伟德。

这块石碑通常又被称为“三田渡碑”或“松坡碑”。碑高5.7米,长3.95米,宽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龟趺,碑文由汉、满、蒙三种文字构成,通篇碑文刻有九百余字,但其中最为醒目的还是碑额上的七个篆体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据说,这块石碑在建造的过程中,很多朝鲜大臣都将石碑视为耻辱,因此屡次予以阻止和破坏。等到碑建好后,不少文官也互相推诿,不想为石碑题字。清朝政府对此十分不满,专门派使者前来监视,朝鲜这才不情愿的完工。 

起初,因为朝鲜向来以“小中华”自居,结果却沦为山林狩猎民族建立起来的清朝的藩属国,所以君臣百姓大都痛心疾首,于是很多朝鲜人便将这块石碑看作是“国耻”,甚至蓄意破坏石碑。

这令朝鲜国王心惊胆战,万一被清朝使臣发现那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于是朝鲜国王为保护石碑,还专门派军守护。

不过,等到清朝取代明朝统一中国,朝鲜与清朝的宗属关系也越来越稳定后,这块石碑也就成为大清和朝鲜“友谊”的见证,每次清朝的大臣来朝鲜都要到这个石碑处参观。

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朝势力被逐出朝鲜。虽然朝鲜在甲午战争之初就已被拉入日本阵营,宣布不再向清朝贡,但他们内心并不想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所以仍然寄希望于清朝能战胜。

但可惜的是,随着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败,朝鲜境内的亲中派人士都杀害或逐出,而以朴泳孝为首的反清独立的开化党人被日本扶植上台,开始全面清算中朝宗藩关系的遗存。

比如颁布《洪范十四条》、拆除迎恩门等,在这一些了的清算运动中,大清皇帝功德碑也被推到埋入地下,从此不知所踪。

等到1913年,这块石碑才又被人挖出来树立起来,得以重见天日。但等到大韩民国建立后,他们一直将该功德碑视为耻辱,于是在1953年,韩国文教部长宣称功德碑是“韩国民族的耻辱”,再度将其埋入地下。

但谁知道七年后,一场大洪水,又将其给冲了出来。这个时候,恰好韩国国内正大力推广各种文化遗产的保护,于是韩国政府便认为此碑作为文化遗产和民族耻辱的象征应该被铭记,应该被保护起来,好让每个韩国人都知道这段国耻。

于是这块石碑就政府指定为史迹第101号并保护起来,并在1983年被送到了松坡区,还在石碑附近修建了一座公园。

但是,这块石碑始终是韩国人心中的痛,因此不断遭到民族分子的破坏,比如在2007年,大清皇帝功德碑就被人用红色油漆泼在碑的正面。

在2010年,韩国文化财厅对大清皇帝功德碑原来的位置进行考证,决定将碑移到首尔乐天世界大楼的背后面。在这次迁移的过程中,韩国政府为避免触动民族主义者的神经,便将原碑座下描绘朝鲜仁祖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的铜板撤去,理由是“没有文物价值”。

此后,这块被韩国人视为耻辱的象征,就一直树立在此,很多韩国人都对它恨之入骨,但却又不得不将它保护起来。现在大家来到首尔,依然可以看到这块历经四百年沧桑的大清功德碑。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