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称为“冬夏”

如题所述

按照常理,冷就是冷,热就是热,称为“冬夏”也无不可。有人说,这是因为《春秋》第一句话“春王正月”。这个“春”是春季;“王”是中央政府,是周朝;“正月”是周朝所行月令的正月;以此来解释历史称作“春秋”的原因,恐怕有些勉强。
以上是第一种解释,无论仅从字面来说,还是从立意来说,都不具有说服力,于是出现了第二种解释。这种说法认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4600个春播秋收。古代历史学家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而每个事件都有其原因和结果,一个事件的起因常常是另一个事件的结果,所以事件的起因相当于春播,事件的结果相当于秋收;像本年度收获的种子是下一年春天播种的种子那样,本年度发生的某一事件的结果也可以是次年一个事件的起因。所以,我们才倾向于把历史叫做“春秋”。
这是第二种解释的说法,从春种秋收的季节轮回,引申出历史是由一系列因果事件的链接;相比较而言,此种说法比第一种解释有说服力多了。但是,这种说法仅仅道出了“春秋”之意,却也没有说清历史不称作“冬夏”的原因。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发展得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讲世界科学史,甚至于讲科学,一定先要研究天文。说到天文,中国的天文早在三千年以前就很发达了,这是与中国从古至今以农立国的传统是分不开的。从三皇五帝开始的,人们的谋生方式便是渔牧、采集、狩猎与耕作等等,为了维持生存,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研究时令季节等天文规律来安排生产与生活。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均匀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说到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而在夏天太长;黑夜的情况却与之相反。总之,昼夜的长短在冬夏是不平均的。只有春天二月间和秋天八月间,“春分”与“秋分”两个季节,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此时昼夜等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这就像是一个平衡的天平一样,抑或就是一个不偏不倚的标准。所以,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者不好,要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去衡量、去批判,故而历史称作“春秋”而不是“冬夏”就是这个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03
这里的春秋指的东周末年的春秋时期,因为相传孔子编写的春秋是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所以把历史称为春秋。自汉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一直都是文人正统,春秋作为儒家六经之一,地位可想而知。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