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 “平仄中” 的“中”是什么?能详细介绍吗

我想学宋词。就不知道“中”是什么
【如梦令、忆仙姿、宴桃源】
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定格】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仄。

第1个回答  2007-11-14
中就是平仄均可。
第2个回答  2007-11-14
平仄均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11-20
“中”确实在古文里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但平仄韵有一个原则就是:平与仄皆不得过三,《如梦令》这首词也可以这样标示:(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也就是说,你所说的那个“中”也是就仄音,只是因为原则的问题,所以才用中来标示。
只有“平仄”,没有“中”,你能不能把你看到的这句话完整地写出来。
整理一些关于"平仄"的小知识: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一、平仄交替

五言基本格式有四: 七言各前加两字即可:

(1)---1 1 (1)1 1 ---1 1

(2) 1 1 1-- (2)-- 1 1 1--

(3) 1 1 --1 (3)-- 1 1 --1

(4)--1 1- (4)1 1 --1 1-

要点:1.平与仄皆不得过三

2.两平两仄连用交互

3.两句平仄首尾相交,平仄相对

二、粘对循环

◎对:绝句的二、四句,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处在相对位置的字和它上句的平仄

必定是相对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1 1--1 ——出句

不尽长江滚滚来 1 1--1 1- ——对句

◎粘:绝句的第三、五、七句前面两个字的平仄要与它的上一句相同,而整句的平仄格式

必须不同。

整首诗的格式应如:

五言: ---1 1 七言:1 1 ---1 1

1 1 1 --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1 -- --1 1 1 --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

以上首句最后一字为仄声,不押韵,称首句不入韵。若为平声,则为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有固定搭配:

五言:--1 1 - 及 1 1 1 --

1 1 1 -- --1 1 -

七言: 1 1 --1 1 - 及 1 1 --1 1 -

--1 1 1 -- --1 1 1 --

此两种句式在首句入韵律诗中必然为首联和颔联。

律诗的平仄在粘对中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章法,故称粘对循环。

◎另:诗中亦有可平可仄(以+表示)之处,要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指一般说来,一句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变。而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不可变。且仄声改作平声居多,平声改作仄声极少。

具体上: 1.一、三不论较多,五不论较少。

2.一、三、五不论非无限制,而是多将仄声处改为平声。

3.句式 1 1--1 1- 最好不作改动,改为 1 1 + -1 1 -则除押韵字外,

皆为仄声,犯孤平之病。

举例: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1 1 + --1 1

初闻涕泪满衣裳。 --+ 1 1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 1 --1

漫卷诗书喜欲狂。 1 1 --1 1 -

白日放歌须纵酒, 1 1 + --1 1

青春作伴好还乡。 --1 1 1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 1 --1

便下襄阳向洛阳。 1 1 --1 1 -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中”确实在古文里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但平仄韵有一个原则就是:平与仄皆不得过三,《如梦令》这首词也可以这样标示:(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也就是说,你所说的那个“中”也是就仄音,只是因为原则的问题,所以才用中来标示。
第4个回答  2007-11-14
平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