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鹰的种类是有多少种

如题所述

国产种类
编辑

凤头鹰

描述:体大(42厘米)的强健鹰类。具短羽冠。成年雄鸟:上体灰褐,两翼及尾具横斑,下体棕色,胸部具白色

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
纵纹,腹部及大腿白色具近黑色粗横斑,颈白,有近黑色纵纹至喉,具两道黑色髭纹。亚成鸟及雌鸟:似成年雄鸟但下体纵纹及横斑均为褐色,上体褐色较淡。飞行时两翼显得比其他的同属鹰类较为短圆。虹膜-褐色至成鸟的绿黄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腿及脚-黄色。
叫声:he-he-he-he-he-he的尖厉叫声及拖长的吠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西南、台湾、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区域性非罕见,见于中国中南及西南包括海南岛(indicus)及台湾(formosae)
的低地森林。在香港现已常见。
习性:栖于有密林覆盖处。繁殖期常在森林上空翱翔,同时发出响亮叫声。
俗名:凤头雀鹰,Crested Goshawk
褐耳鹰

鹰任学之国画
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色彩甚浅的鹰类。雄鸟:上体浅蓝灰色与黑色的初级飞羽成对比,喉白并具浅灰色纵纹,胸及腹部具棕色及白色细横纹。雌鸟:似雄鸟,但背褐色,喉灰色较浓。亚成鸟:灰褐色具棕色鳞状纹,下体具褐色棕纹及黑色羽干纹;与雀鹰亚成鸟的区别在下体具棕纹,与松雀鹰亚成鸟的区别为上体色淡,尾部横纹较窄。
虹膜-黄至褐色;嘴-褐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于繁殖地发出似笛声的kyeew。
分布范围:非洲至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cenchroides在西藏极西部有记录。poliopsis为贵州、广西、广东、云南及海南岛的罕见低地留鸟。
习性:喜林缘、开阔林区及农田。由栖处捕食,追逐其他鸟,有时在天空中盘旋。
俗名:褐耳苍鹰 棕耳苍鹰,Shikra
赤腹鹰

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的鹰类。下体色甚浅。成鸟:上体淡蓝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侧尾羽具不明显黑

Chinese Sparrowhawk赤腹鹰
色横斑;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横斑[2] 。
虹膜-红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橘黄;脚-橘黄。
叫声:繁殖期发出一连串快速而尖厉的带鼻音笛声,音调下降。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及中国;
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不罕见,在整个中国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迁徙经过台湾及海南岛

习性:喜开阔林区。常追逐小鸟,也吃青蛙。通常从栖处捕食,捕食动作快,有时在上空盘旋。
俗名:鸽子鹰,Chinese Sparrowhawk
苍鹰

(Accipiter gentilis)俗称鸡鹰兔鹰或黄鹰。是一种大型鹰,雄性体长49-57cm,翅展93-105cm。雌性体长58-64cm,翅展108-127cm。雄性从头部到前部为灰黑色,眼后为黑色,有明显的白色眉斑;下体白色,杂有数目很多的灰黑色小横斑。雌鸟上体及翼表面为灰褐色,眉纹白而杂以褐纹,下体白色,体下面有纵斑。苍鹰在飞翔时,翼短而宽,先端圆,尾较长。一般常常是扇翅和滑翔交替进行,呈直线状飞翔。在飞翔时翼保持水平状。扇翅速度较其它大型鹰类快。栖于山地森林中,善于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尔也捕食鸟类。分布于我国东北以至云南、广东、文本等地。繁殖于西伯利亚以及我国的小兴安岭等地。此鸟嗜食鼠等,对农业有益。幼鸟常被驯养作为猎鹰,用以捕捉野兔及小鸟。
虹膜-成鸟红色,幼鸟黄色;嘴-角质灰色;脚-黄色。
分布状况:亚种schvedowi繁殖于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及西北部的西天山;冬季南迁至长江以南越冬。khamensis繁殖于西藏东南部、青藏高原东部山地、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甘肃南部;越冬在低地及云南南部。fujiyamae越冬于台湾。albidus越冬于中国东北部。buteoides越冬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地区。在温带亚高山森林甚常见。
习性:林地这的鹰类,两翼宽圆,能作快速翻转扭绕。主要食物为鸽类,但也捕食可猎捕的其他鸟类及哺乳动物如野兔。
俗名:黄鹰 牙鹰 鹞鹰 鹰 元鹰 ,Northern Goshawk
雀鹰

(Accipiter nisus)雄性体长29-34cm,翅展59-64cm,体重131-180g。雌性体长35-41cm,翅展67-80cm,体重186-345g。成鸟上体青灰色,尾羽较长,有十分明显的深褐色横斑,很容易识别。飞翔时主要是扇翅和短距离的滑翔交替进行,并常在空中呈圈状的飞翔。常栖于山地林间,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带,飞翔力很强,善捕食小鸟等动物。繁殖 于我国华北北部、东北西北部、呼伦贝尔盟博克图、北部大、小兴安岭等地,冬时常见于四川、云南以东的地区。此鸟也能驯养作猎鹰,用以捕捉小型鸟类。
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比雀鹰稍大,上体为青黑色,尾羽有几条细横带,无眉斑,下体淡灰色。飞翔姿势与雀鹰同,常栖于林中,以蛙、蜥蜴和小形鸟及大形昆虫为食。繁殖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等地。赤腹鹰
学名:Accipiter soloensi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Horsfield, 1821
异名: Falco soloensis Horsfield, 1821
英文名:Chinese Goshawk
别名:鹅鹰、红鼻士排鲁鹞、鸽子鹰
分类:隼形目(Fal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鹰属(Accipiter)
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的鹰类。下体色甚浅。成鸟:上体淡蓝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侧尾羽具不明显黑色横斑;下体白,胸及两胁略沾粉色,两胁具浅灰色横纹,腿上也略具横纹。成鸟翼下特征为除初级飞羽羽端黑色外,几乎全白。亚成鸟:上体褐色,尾具深色横斑,下体白,喉具纵纹,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横斑。
虹膜-红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橘黄;脚-橘黄。
叫声:繁殖期发出一连串快速而尖厉的带鼻音笛声,音调下降。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及中国(国内分布于西南、华南、华北及海南岛、台湾等地);
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不罕见,在整个中国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迁徙经过台湾及海南岛

习性:赤腹鹰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也见于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地带的小块丛林,农田地缘和村庄附近。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休息时多停息在树木顶端或电线杆上。主要以蛙、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小型鸟类,鼠类和昆虫。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树顶等高处,见到猎物则突然冲下捕食。
保护:赤腹鹰数量甚少而极珍稀,被列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也已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Ⅱ,予以保护。
繁殖:5~6月进行繁殖,雄鹰此时特别兴奋,常激动地向异性发出声似 “Keee-Keee”的炫耀性鸣叫,即使在筑巢时同样也啸鸣不止。鹰巢位于林中的树丛上,用枯枝和绿叶构成,每窝产卵2~5枚,卵为淡青白色,具不明显的褐色斑点。在雌鹰单独孵的30天里,每天都要增加新鲜绿叶作为鸟巢的铺垫物,或许这对孵卵期间巢内必需保持一定湿度有关。
松雀鹰

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可长至36厘米)的深色鹰。似凤头鹰但体型较小并缺少冠羽。成年雄鸟:上体深灰色,尾具粗横斑,下体白,两胁棕色且具褐色横斑,喉白而具黑色喉中线,有黑色髭纹。雌鸟及亚成鸟:两胁棕色少,下体多具红褐色横斑,背褐,尾褐而具深色横纹。亚成鸟胸部具纵纹。虹膜-黄色;嘴-黑色,蜡膜灰色;腿及脚-黄色。
叫声:雏鸟饥饿时发出反复哭叫声shew-shew-shew。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affinis为中国中部、西南部及海南岛的留鸟。nisoides为中国东南部留鸟。fuscipectus见于台湾。广布于海拔300~1200米的多林丘陵山地,但不多见。
习性:在林间静立伺机找寻爬行类或鸟类猎物。
俗名:摆胸 雀鹞 雀鹰 雀贼 松儿 松子鹰 Besra
雀鹰

描述:中等体型(雄鸟32厘米,雌鸟38厘米)而翼短的鹰。雄鸟:上体褐灰,白色的下体上多具棕色横斑,尾具横带。脸颊棕色为识别特征。雌鸟:体型较大,上体褐,下体白,胸、腹部及腿上具灰褐色横斑,无喉中线,脸颊棕色较少。亚成鸟与Accipiter属其他鹰类的亚成鸟区别在于胸部具褐色横斑而无纵纹。
虹膜-艳黄色;嘴-角质色,端黑;脚-黄色。
叫声:偶尔发出尖厉的哭叫。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候鸟迁至非洲、印度、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nisosimilis繁殖于东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及中部以及台湾和 海南岛。melaschistos繁殖于甘肃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部至云南北部;冬季南迁至中国西南。为常见森林鸟类。
习性:从栖处或"伏击"飞行中捕食,喜林缘或开阔林区。
俗名:朵子 朵子 细胸 鹞子 鹞子 ,Eurasian Sparrowhawk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03
  鹰(hawk;eagle)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昼活动的隼形类鸟,尤指鹰属(Accipiter)的种类(真鹰,true hawk),包括苍鹰和雀鹰。广义的鹰(hawk;eagle)一词也常用来称呼鹰科的其他种鸟类(如鸢yuān、鵟kuáng和鹞yào),甚至用来称呼某些隼(sǔn)科鸟类(如隼、卡拉卡拉鹰)。鹰是肉食性动物,会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鸟。大型的鹰科鸟类(雕)可以捕捉山羊、绵羊和小鹿。它体态雄伟,性情凶猛,动物学上称它是猛禽类。 在我国最常见的鹰有苍鹰、雀鹰和松雀鹰三种。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所有的猛禽都属于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严禁捕捉、贩卖、购买、饲养及伤害。
  全世界计有190多种,台湾省常见的有20多种,分布于台湾岛的中、低海拔的山区、沼泽、海岸、河口,以动物为食,属猛禽类。在屏东平原常见的鹰科鸟类中,有一种叫白尾海雕,其头、颈为淡褐黄色,背、腹为褐色,以白色尾羽毛为特征,是台湾稀有的候鸟。还有一种叫灰面鵟鹰,背为红褐色,腹部白色有条斑,喉部、腮部为乳白色。每到秋季,灰面鵟鹰随着寒流从中国的东北,或是俄国的西伯利亚经过海上

  长途跋涉,成群结队来到屏东,有时是几百只,甚至上千只、上万只。可是,最近几年由于外国商人大量收购这种鸟的标本,造成人们对灰面鵟鹰的大规模捕杀。屏东成了灰面鵟鹰的“鬼门关”每年都有2万多只灰面鵟鹰难逃捕杀的噩运。对此,许多专业人士指出,如这样滥捕下去,这种鸟将濒临绝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