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装备修理中落实好质量安全重大风险识别和管控机能

如题所述

2.1范围与评价方法
1.企业应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和准则。
制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频次、准则及工作程序;

2.企业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企业周围环境;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风险评价范围满足标准要求;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按规定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价单位进行安全评价。

3.企业可根据需要,选择科学、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1)工作危害分析(JHA);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3)预危险性分析(PHA);
(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6)故障树分析(FTA);
(7)事件树分析(ETA);
(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
选用JHA法对作业活动、SCL法对设备设施(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
选用HAZOP法对危险性工艺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
选用其他方法对相关方面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

4.企业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价准则: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评价准则;
评价准则应符合标准规定;
评价准则应包括事件发生可能性、严重性的取值标准以及风险等级的评定标准。

2.2风险评价
1.企业应依据风险评价准则,选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
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和设备、设施清单;
根据规定的频次和时机,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
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评价。

2.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厂级评价组织应有企业领导参加;
车间级评价组织应有车间领导参加;
所有从业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2.3风险控制
1.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1)应考虑:
⑴可行性;
⑵安全性;
⑶可靠性。
2)应包括:
⑴工程技术措施;
⑵管理措施;
⑶培训教育措施;
⑷个体防护措施。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建立重大风险清单;
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优先顺序,制定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风险控制措施符合标准要求。

2.企业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制定风险培训计划;
按计划开展宣传、教育。

2.4隐患治理
1.企业应对风险评价出的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治理期限。企业应建立隐患治理台帐。
建立隐患治理台帐;
下达隐患治理通知,做到“四定”;
按期治理隐患项目。

2.企业应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
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2)评审意见;
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
5)竣工验收报告。
按标准要求建立重大隐患项目档案。

3.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
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书面向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

4.企业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
纳入隐患整改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2.5重大危险源
1.企业应按照GB18218辨识并确定重大危险源,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
按照GB18218辨识并确定重大危险源;
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包括:危险物质名称、数量、性质、位置、管理人员、管理制度、评估报告、检验/检测报告、检查记录等。

2.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设置安全监控报警系统。
按照有关规定设置检测报警系统和电视监控系统,并将信号传至控制室。

3.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
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

4.企业应对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定期检查、检验,并做好记录。
定期检查、维护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包括检测仪表、附属设备及配件;
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定期检验,取得检验合格证。

5.企业应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每年至少进行1次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按要求编制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特性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
每年至少进行1次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6.企业应将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送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形成报告,报当地县级以上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7.企业重大危险源的防护距离应满足国家标准或规定。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规定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的防护距离应满足国家规定要求;
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2.6风险信息更新
1.企业应适时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隐患。
非常规活动及危险性作业实施前,应识别危险、有害因素,排查隐患。

2.企业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
每年评审或检查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

3.企业应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3)技术改造项目;
4)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在标准规定情形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