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中物理的简答题答案

1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 请给出道理 2 用水壶向暖瓶冲开水,通过听声音,可以判断暖瓶满不满,为什么 3 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真是从天而降吗 4 在秋高气爽的夜晚,我们看见天上的星星“眨呀眨的”这是为何 5 夏天里睡觉时常常四肢舒展,而冬天往往缩成一团 6 用同样的火柴点火,湿木头比干木头更不容易点着,可俗语说“柴多无湿” 如何理解 7 把毛玻璃放在书上,看不见书上的字,如果在毛玻璃的粗糙面涂一层水,就可以看见字了 为何 8 刚下过雪的街道显得格外寂静 为何 9 为何扬汤止沸只是暂时止沸,而釜底抽薪能使锅里的谁不再沸腾 10 篝火晚会上,隔着燃烧的火堆看对面的人会看到人在晃动,为何

我来给你确切解释:1.大树下的地面相对凉,所以气温相对低。 2.水越满,空间越小,声音震动频率越高,听起来越高;反之一样。 3.霜并不是“降下”的,而是直接由水汽凝华而成,所以瓦片背面也有霜。 4.眨眼是由于空气中的尘埃在不断地“遮挡”星星的“像”,造成频繁的明暗变化所致。 5.舒展增加散热面积,反之减少散热面积。 6.柴多无湿是指大量的柴禾烧着时,即便中间有湿柴,也不会影响燃烧,因为少数湿柴虽然先要吸热,但毕竟不敌大量的干柴所释放的热,所以不影响燃烧。 7.毛玻璃粗糙,光线通过背面透过时在表面产生了散射,而使“像”畸变而模糊不清;若涂上胶水则可填平凹处,使之趋于平面,光线便可完整穿过。 8.雪的结构松散且复杂,也有厚度,所以便能让声波衰减,将部分震动的动能变为热能,尽管很微弱,但面积大了,效果就明显了。就如同录音棚的吸音海绵。 9.扬汤只是增加散热速度,但热源还在不断产生热;只有阻断燃料燃烧,才能使之完全冷却。 10.火焰造成剧烈对流,使空气密度频繁变化,从而使折射率急剧变化;导致“人像”的各点位置频繁改变,所以就造成人像呈现波动状畸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14
1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 请给出道理 光线的直射原理,光线被树叶遮挡,不能够直接照射到地面,让人的皮肤接触不到阳光的照射, 树叶的表面有水分,水分的蒸发使树木周围气温降低。 树木的地面温度比较阳光直射的地面的温度低,并且潮湿,潮湿就说明水分多,使得比一般干燥的地面比热大,温度需要很场时间才能上升。 大树下面的入量不均,使得空气流动,加速大树底下的气流。也是造成大树底下凉快的原因。 2 用水壶向暖瓶冲开水,通过听声音,可以判断暖瓶满不满,为什么 因为水进入水壶的同时,水占用了水壶里的空间,那么水壶的空气就是通过瓶口流出来,就会产生呼呼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没有了,就代表水壶满了。 3 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真是从天而降吗 霜并不是从天而降的,霜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分遇冷,温度越低,空气中的水汽的饱和度就越低,这样多余的水就会析出,遇冷凝华而成冰晶。这就是霜。 4 在秋高气爽的夜晚,我们看见天上的星星“眨呀眨的”这是为何 事实上星星不会眨眼睛,而且大多数星星是不会发光的,只是恒星的光反射到了别的星体上,星星的光线要通过地球的大气层才能让我们的肉眼看的到,而在高空气流不稳定,空气的疏密程度不同,薄厚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大气层引起的光线的折射也不断发生变化,才会让人误以为星星在眨眼睛。 6 用同样的火柴点火,湿木头比干木头更不容易点着,可俗语说“柴多无湿” 如何理解 湿木头比干木头更不容易点着是因为点火的时候热量传递给水,水蒸发带走热量,使木柴不容易达到着火点,就不容易燃烧了,而“柴多无湿”是很多干柴燃烧所散发的热量多,比较容易使湿柴的水分蒸发的快, 7 把毛玻璃放在书上,看不见书上的字,如果在毛玻璃的粗糙面涂一层水,就可以看见字了 为何 因为毛玻璃的表面凹凸不平,造成漫反射,而涂了一层水后,水填平了毛玻璃粗糙的表面,使漫反射变成了镜面反射。 8 刚下过雪的街道显得格外寂静 为何 因为刚下过的雪,雪质疏松,有很多大小不同的孔,声音经过雪地的多层反射,造成一部分损失,就显得声音比平时小,就像隔音海绵一样。 9 为何扬汤止沸只是暂时止沸,而釜底抽薪能使锅里的谁不再沸腾 扬汤止沸的意思是指把锅里烧开的水舀出来,然后再倒回去,水因为离开了锅,暴露在空气中,会损失一部分热量,使得锅里的水暂时不沸腾,但因为还有火在下面烧,没有阻止热量的传递。水还是会再次沸腾, 而釜底抽薪指的是,把热量的源头与锅里的水之间的热传递断开,没有了柴火,水就吸收不到热量,就自然不会再沸腾了。 10 篝火晚会上,隔着燃烧的火堆看对面的人会看到人在晃动,为何 因为空气遇热会膨胀,而空气里的水份也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各部份厚度(各水平截面)并不均匀,当你透过它,看东西时自然东西会晃动。 第二题我知道,不过不知道要怎么表达出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