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所说的般若智慧是什么?

比如某人是研究生 博士 学者,那他一定是有智慧的,但佛说这不是般若智慧。那般若智慧到底怎么形容?

楼主您好!

您前面所说,是“世间智慧”,也就是世间法层面的智慧。所谓世间法,一般涵盖于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比如: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见所知所觉的五尘(医学涉及五色根)。社会科学的学说、思想、哲学、神学等,主要是五尘境上的法尘(心理学涉及六识:特别是第六识:意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涉及第七识同时也是第六根意根的一部分)。
如上,一切学者、哲学家、神学家、宗教家研究的对象,都包含在十八界世间法中。
其实,不仅如此,小乘佛法中证果的圣者,所修所证的对象也是如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又叫做“一切法”。
世间法上最究竟的智慧叫做“世俗谛”。这就是小乘圣者所证的“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世间法上,没有哪一个真谛能超过这个真谛。所以叫“世俗谛”。

般若智慧却不是这样,发起般若智慧的先决条件是“开悟明心”。凡夫及二乘人最多能得“相似般若”,不会得“实相般若”。
般若智慧,是亲证一切有情各各本具的真实心之后,在观察真实心的过程中发起的智慧。因此,一定要大乘悟后菩萨才能具备。

这个真实心,不涵盖于“一切法”的范围内。远离六尘境,远离见闻觉知。因此,如果用世间智慧来思维、整理。永远不会真正懂得般若。所以,大乘悟后菩萨所证,阿罗汉“穷尽思维不能测度”。何以故,不在思维中故。

最初的般若智慧,是初悟(禅宗“破本参”)时发起,叫做“般若总相智”;又叫“根本无分别智”。
凡夫及二乘人犹如“盲人摸象”,初悟菩萨犹如一朝眼明:一刹那看清了这头大象的总体相貌。所以般若总相智与世间智慧相比,犹如盲人与明眼人之区别。所以经中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楞严经》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凡夫及二乘人由于未证实相,所以于实相“无明”。但是,二乘人在世间法层面上却是断尽无明的:其所断者,即是一切凡夫最大的无明:以为这个“我”真实不虚,不能断除我见。因此,断我见的人就是小乘初果圣人)。

进一步的般若智慧,是悟后久修菩萨(禅宗“破重关”“破牢关”)所发起,叫做“般若别相智”。又叫“后得无分别智”
此时,菩萨不仅亲证真实心的总相。而且因在实相法上深细观行实证,能知真实心的细微相。至此,即是全部的“般若智慧”。

具体来说,般若智慧可以叫“般若中观智”:实证真心之后,现前观察到真心的无量中道性,由此生起的智慧。比如:龙树菩萨的“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心经》(所谓“心经”,就是描述真实心的经典)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禅宗六祖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都是般若中观智的体现。
这里,略说其中之一的“不生不灭”:
世间法上,不生就是不存在,不灭就是永恒不变。任何事物,其实都在生灭的一边。不可能既不生又不灭。一切法无有一法非生灭。这样思维,很多人就说:“所谓般若智慧,所谓中观。都是戏论。因为根本不可能”。或者说:“颠来倒去的说,无非是为了破除凡夫的执着,其实本质是:一切法空”。
这样的说法,不仅远离般若,乃至小乘初果也未证得。根本的落处,是将这个“不是法的真实法”涵盖于“一切法”的范围内来观察;是将这个不在三界中的法,当做三界中的法来看待。是将这个不属于六尘、六识心的法,当做凡夫所知所见的六尘万法,六识妄心来看待。
下面略说:

真实心,之所以叫“真实”,就是因为他永不坏灭,真实常住。如果是无常,就只能叫“暂时有”“虚妄不实”。不可冠以“真实”之名。那么,凡是已经出生的法,能见闻觉知的一切法。绝无一法能够常住,一定是“成住坏空”的过程。唯有永远都不出生的法,才能永不坏灭。
那么,既然没有出生,怎么能说他存在呢?这个真心,却又是真实存在的。若无真心持身(持身识),一切有情顿成死尸,名为无情;若无真心携带业种,一切果报不能显现;若无真心往来三世,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即成妄说;若无真心本自具足,一切凡夫永不成佛;若无真心真常不坏。佛法顿成戏论,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就要重写。这个真心,不仅记载于经典之中,而且为古来一切真悟者实证。可知可证,也可重复验证。
所以,此真心,即是“佛法第一义谛”。另有种种名称:心、唯心、本心、非心心、无心相心;佛、法身、实际、涅槃;如、真如、如来、如来藏;法、法性、诸法、一切法、非法非非法、诸法实相、空、空性、真实空、毕竟空、真空妙有;识、藏识、神识、本识、唯识、阿赖耶识、庵摩罗识、无垢识;我、唯我、真我、无位真人、父母未生前我;

通达般若之后,就是进入初地的圣位菩萨,成佛之道的“三大阿僧只劫”走完了三分之一。此后进入甚深极甚深的“唯识种智”修证阶段,直到究竟成佛。

最后说明:世间智慧、般若智慧、乃至佛地的“一切种智”。都是妄心(第六识)的事。只不过所知的对象与深浅不同。若是第一义谛的真心,如《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他完全不会去了别智慧与否的问题,乃至开悟、成佛都与他无关。正所谓“不与万法为侣”。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常住十方三宝

敬请参与:http://tieba.baidu.com/club/626165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3
阿弥陀佛,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不执著,一念不动全体现。若存半点情知学解,仍是鬼家伙计。不属于知识的范围,乃至不属于一切语言文字,只能靠实修实证亲自悟入。所以,我上面的话,也权当胡说。
第2个回答  2012-03-13
研究生 博士 学者那些是知识,般若智慧就是他们能够学到那些知识的天然能力。
这个能力,就是般若智慧,人人都有,而且都是没有分别的,与佛菩萨也是一样的。
第3个回答  2012-03-13
佛法中说我们日常讲的智慧是世智辩聪,是没有舍弃执着,烦恼,在障碍下的所想,所认为,做的一切判断。如果你能看破这个身体不是自己本身。是破了一品无明。离阿罗汉的境界都还甚远。如果证得阿罗汉,再升一级是‘正等正觉’。这时候我们看问题才是正确不颠倒的。般若是佛的境界,圆满的。对任何问题没有问题的境界。我只能用有限的语言来描述这不能够表述的意境。我们每个人都有圆满的境界,只是现在迷住了。没开悟。善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