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能养宠物吗?

如题所述

不论是否信佛、皈依,最好不要饲养。

1、佛经中有明确开示,不要蓄养牲畜等动物(包括宠物),否则,主人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造作种种恶业。

2、因果上的理解:

圈养(缸养、笼养、栓养——拴着动物的脖子、腿、身体等),等于“囚禁”了他们!将来因缘会遇时,自己就会遭到“囚禁”(枷锁系缚、牢狱之灾等)。

缸养鱼类,水体太小,鱼类在其排泄物污染的水中生活,严重缺氧,最后往往会窒息而死。将来因缘会遇时,会如何呢?可想而知!

养了动物,你就难免把不干净的、接近变坏、或已经变坏的食物喂给动物吃。将来的果报,也可想而知。

(现在已经蓄养的,要给他们作三皈依、替他们忏悔恶业,经常回向他们早得人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佛道。蓄养鱼类的,若能放生的品种,应尽快放掉,给他们自由生存的空间,以后不要再买。)

3、人与动物宠物朝夕相处,日久生情、生嗔恨心、打骂动物、对动物说绮语、动物对人生起情爱的……,实在太多了!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4、《优婆塞戒经》中言: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蓄猫狸,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蓄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5、明了以上道理后,就不能再刻意去购买来饲养了。

6、若以慈悲心 收养流浪的动物,并予以皈依的,值得赞叹,但若长期蓄养,也应努力保持“慈悲心”,不生爱染心。

不 与 畜 生 结 缠缘

在佛经上曾提到,佛教徒不得畜养牲畜,不与畜生结缠缘。

但常有人疑惑,依佛理来说众生皆有佛性,那又为什么不可以畜养畜生呢?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人曾经养过狗,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进出时常带着它在身边,跟它非常亲近,有一天你无法带着它时,它会像小孩子般的撒娇(呜呜地叫)或一直跟在你后面,你叫它不要跟着你,它还是一直跟着。你骑车嘛,它也会追着你跑。这就是人与狗相处产生出来的感情。

或许,你也曾经听说过,有些人会因一只宠爱的狗、一只宠爱的猫、一只喜爱的鸟死掉,而伤悲犹如痛失亲人一般,这也是与宠物结缠缘的现象。

佛说众生之所以生死轮回不休,皆因“情爱欲”牵缠无法解脱,且在佛教因果论来说,牲畜皆因“愚痴”而堕为畜生道,与其结缠缘,将来它会投生为你的眷属,缠着你;因其愚痴,所以,会带来许多困扰,障碍你修行、解脱。

因此,佛告诫世人,不要畜养牲畜,更不可与其结缠缘。

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应当避免畜养牲畜,不与牲畜结缠缘,以免日后惹来无谓的烦恼、结下久远的轮回因缘。

《妙法莲华经》: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宣化上人 讲解: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像这样的人,不会再贪恋世间人所快乐的这些个东西。“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他不会欢喜看那个又是什么《圣经》,又是什么《福音》等的外道书籍。不单外道的经典,他不会欢喜,就是外道手绘的画或书写的字,他都不欢喜的,不愿意看去。

“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不亲近外道的人,也不亲近这一切作恶的人。什么人呢?“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或者屠夫,就是杀牲畜的,就是旃陀罗这个屠者。或者畜养猪、羊、鸡、狗的人——修道的人,不畜养动物。或者猎师,这也是恶人;恶猎师,他是打猎的。或者炫卖女色的人,这是那些个妓女、不正当的女人,以自己的容色去换钱;不是单单女人炫卖女色,有的男人妒嫉女人,他想要变成女人,用女人的样子去骗人,这都是炫卖女色的。这些人都要远离,不可以亲近。

“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他因为不贪恋世间五欲之乐、不阅读外道的书籍、不亲近外道和作恶的人,所以这个人的心意,非常质直,没有弯曲心,所谓“直心是道场”;他有正直的思想,忆念经上的道理,也有福德的力量。

“是人不为三毒所恼”:这个人,不会被贪嗔痴三毒所麻烦、所恼害。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贪,所以也没有脾气;不嗔,更没有火气;不痴,更没有俗气——俗气,就好像傻子的行为,就是愚痴的人、发狂的人。好像你到某一个地方去,他对你发脾气;为什么对你发脾气?他就是这三毒放不下,这三毒支配着他,使令他来发脾气、来生烦恼。“亦不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他为什么对你发脾气?就因为有嫉妒。为什么对你发脾气?就因为他有我慢。为什么对你发脾气?就因为有邪慢、有增上慢。因为有这么多的慢、我慢、邪慢、增上慢,这么多的妒嫉、邪见,所以他就生烦恼了;不单他生烦恼,而且总是恶人先告状。

“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这个人,少欲知足,就能修行普贤菩萨之行。为什么你不发脾气呢?因为你没有那么多的贪、嗔、痴,又知足。什么也不贪、不嗔、不痴,这少欲了;常常知足,就常常快乐,所谓“知足常乐”。所以少欲知足,这是最好的。你能这么样子,这就是修普贤之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佛教的很多经典都有对受戒的佛教徒(无论出家僧,还是在家居士,)不得蓄养畜兽的开示。

《优婆塞戒经·守戒品》: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遗教经》: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大般涅槃经》卷七:
“若有说言佛在舍卫祇陀精舍。听诸比丘受畜奴婢、仆使、牛、羊、象、马、驴、骡、鸡、猪、猫、狗、金、银、琉璃、真珠、玻璃、车磲、玛瑙、珊瑚、虎珀、珂贝、璧玉、铜铁、釜鍑、大小铜盘所须之物。耕田种植贩卖市易储积谷米。如是众事佛大慈故。怜愍众生皆听畜之。如是经律悉是魔说。

若有说言佛在舍卫祇陀精舍那梨楼鬼所住之处。尔时如来因婆罗门字羖羝德及波斯匿王。说言比丘。不应受畜金银、琉璃、颇梨、真珠、车磲、马瑙、珊瑚、虎珀、珂贝、璧玉、奴婢、仆使、童男、童女、牛、羊、象、马、驴、骡、鸡、猪、猫、狗等兽、铜铁釜鍑、大小铜盘、种种杂色床敷卧具、资生所须。所谓屋宅耕田种植。贩卖市易自手作食自磨自舂。治身咒术调鹰方法。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非男非女六十四能。

复有十八惑人咒术种种工巧。或说世间无量俗事。散香末香涂香薰香。种种花鬘治发方术。奸伪谄曲贪利无厌。爱乐愦闹戏笑谈说。贪嗜鱼肉。和合毒药治压香油。捉持宝盖及以革屣。造扇箱箧种种画像。积聚谷米大小麦豆及诸果蓏。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及诸女人。高声大笑或复默然。于诸法中多生疑惑。多语妄说长短好丑或善不善。好着好衣。如是种种不净之物。于施主前躬自赞叹。出入游行不净之处。所谓沽酒淫女博奕。如是之人我今不听在比丘中。应当休道还俗役使。譬如莠稗悉灭无余。当知是等经律所制,悉是如来之所说也。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即是菩萨。”

《大般涅槃经》卷十一:
“迦叶。是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戒。一者受世教戒。二者得正法戒。菩萨若得正法戒者终不为恶。受世戒者。白四羯磨然后乃得。复次善男子。有二种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谓四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秤小斗欺诳于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燃明而卧田宅种植。家业坐肆。不畜象马车乘牛羊驼驴鸡犬猕猴。孔雀鹦鹉共命及拘枳罗。豺狼虎豹猫狸猪豕及余恶兽。童男童女大男大女奴婢僮仆。金银琉璃颇梨真珠车磲马瑙珊瑚璧玉珂贝诸宝。赤铜白镴鍮石盂器。 毹㲩 拘执 衣。一切谷米大小麦豆黍粟稻麻生熟食具。常受一食不曾再食。若行乞食及僧中食。常知止足。不受别请。不食肉不饮酒。五辛荤物。悉不食之。是故其身无有臭秽。常为诸天一切世人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趣足而食终不长受。所受衣服才足覆身。进止常与三衣钵具。终不舍离如鸟二翼。不畜根子茎子节子接子子子。不畜宝藏若金若银饮食厨库衣裳服饰。高广大床象牙金床杂色编织悉不坐卧。不畜一切细软诸席。不坐一切象荐马荐。不以细软上妙衣服用敷床卧。其止息床不置二枕。亦不受畜妙好丹枕。安黄木枕。终不观视象斗马斗车斗兵斗若男若女牛羊鸡雉鹦鹉等斗亦不故往观视军阵。亦不故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伎乐之声。除供养佛。摴蒲围棋波罗塞戏。师子象斗。弹棋六博拍鞠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成。一切戏笑悉不观作。终不瞻相手足面目。不以爪镜芝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亦不仰观虚空星宿。除欲解睡。不作王家往返使命。以此语彼以彼语此。终不谀谄邪命自活。亦不宣说王臣盗贼斗诤饮食国土饥馑恐怖丰乐安隐之事。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息世讥嫌戒。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坚持如是遮制之戒。与性重戒等无差别。”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
“若佛子。不得畜刀仗弓箭。贩卖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曾看到某些说佛菩萨也有坐骑的,然而实际上,佛菩萨的坐骑并非真正的动物,而是化现出来的。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欲来此国。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阎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象色鲜白。白中上者。颇梨雪山不得为比。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

解析戒律不让蓄养动物的原因:

1. 对于职业的选择,佛陀在“八正道”的“正命”中讲得很清楚。“正命”即正确的生活。以正道求财,养家活命,不从事巫咒迷信、卖淫、屠宰、打猎、制假药、贩毒、造酒、蓄养贩卖动物等恶业,不贪取无厌,不敲诈剥削,不挥霍浪费。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存在贩卖猫狗等动物的情况,这些人以贩卖动物谋财,非正命,且在蓄养运输等过程中会导致动物生病、受伤甚至死亡,这种行为明显是佛教所反对的。

2. 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蓄养宠物,会生起并增长眷属欲,长养情执,对证道必然会产生障碍。

3. 蓄养宠物对佛弟子来说,属于虚费精力。精进的学佛人尚嫌学教理和修法时间不够用,哪里还会花时间去养宠物玩呢?学佛人的生活尽量精简,越简单清静,对修学越是有利,学佛路漫漫,再花心思精力去蓄养动物确实就显得不智了。

4. 对被蓄养的动物不利,畜生愚痴,很多小动物喜欢和主人嬉闹,对于该动物来说,占去一个修行人的时间,影响修行人修学,必然是有过失的,如果出现更加恶劣的情况,导致修行人为了它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比如与人发生争执纠纷,甚至因此出现伤亡之类的,那么它的过失就更大了。

5. 会对佛弟子往生造成负面的影响。佛弟子与所养动物朝夕相处,容易对其产生贪爱之心,可能会造成堕入恶道的恶果。

佛典中多处强调:临终一念,是能决定死后去向的增上缘(起特别重要作用的条件),至为关键。如《大宝积经》卷七三说:“最后识为主,彼业因缘故,以此二缘,生分之中,识心初起,或生地狱,或生畜生,或生阎魔罗界,或生阿修罗,或生天、人中。前识既灭,生分识生,生分相续,心种类不绝。”

谓临终一念(“最后识”)和重大善恶业,决定人死后生于何处。古印度婆罗门教典《薄伽梵歌》中,也强调临终一念攸关死后去向。临终一念所决定的死后去向,据《净度三昧经》、《瑜伽师地论》卷一等,大略是:在善心中死者,生于善道,恶心中死者,生于恶道。善心死和不善心死者,临终时所自然记起或被他人、境物引导而记起的,一般是一生中多次、长时间所习、力量最强、印象最深者,除此之外,其他皆忘。若平时既行善又作恶,则在心中最先现起的善或恶心中死去。此最后一念心能决定其死后的去向。临终一刹那间,由认识的习惯和所造的业两种增上缘所决定。
《业报差别经》说堕畜生有十种业因:身口意起恶业、从贪嗔痴起恶业,毁骂、伤害众生,施不净物、邪淫。而随种类之别,业因各异。大略而言,以愚痴、杀生二业为主要的因。又,贪爱某物,尤其临终时贪恋某物,亦可能生为畜生,如《居士物故为妇鼻虫经》说一男居士临终之际顾恋其妻,死后生为其妻鼻中虫。《大智度论》卷十七讲有一沙弥贪爱奶酪,死后生为奶酪中虫。
《楞严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那么,经常想着畜生呢? 养宠物,就是与畜生亲近,就是与畜生结缘,也相当于与畜生道结缘,长时间与其生活,熏习,对往生确实不利。学佛一辈子,若真因蓄养宠物而堕入畜生道,就太可悲了。
经典中为了强调临终一念的重要性,还提到过,为恶之人临终生善处,而行善之人临终堕恶道的情况:
《大智度论》卷二四:“复次如《分别业经》中。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阿难言:‘是事云何?’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世恶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问曰:‘熟不熟义可尔。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曰:‘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以舍身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如阿罗汉,舍是身着故得阿罗汉道。”

《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佛分别业经》中说,佛告阿难:‘有人身行善业,口行善业,意行善业,是人命终而堕地狱;有人身行恶业,口行恶业,意行恶业,是人命终而生天上。’阿难白佛言:‘何故如是?’佛言:‘是人或先世罪福因缘已熟,今世罪福因缘未熟。或临命终生正见邪见善恶心,垂终之心其力大故。’”

《楞严经》卷八把临终时能决定死后去向的意念分为“想”与“情”两种。“想”,原义为知觉、观念、思考、想象,这里盖指精神层面的、向上的、善的想望、憧憬,“情”则指感官、感情层面的,向下的低层次动物性欲求。按想与情的不同比例,可判断死后的去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那纯粹思念道和善者,必然生天;若兼具福慧和往生净土信愿的佛教徒,则可随愿往生于十方诸佛的净土。

次一等者:“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再次一等者:“情、想均等,不飞不堕,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由斯钝。”

情想均等中,想心明晰、理性势强者,生为聪明人,情欲重些的则为人鲁钝。再下一等的则要堕为畜类了: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情多于想,情重些的堕为披毛的兽类,情轻些的堕为能飞的鸟雀。若七分情三分想,临终会自见沉下水轮,生于猛火之中,成为常被饥饿之火焚烧的饿鬼。九分情一分想,则见堕入火轮,身入风、火相交之处,堕于有间、无间二种地狱。纯情无想,即堕入最苦的阿鼻地狱。长期与小动物生活,熏习,贪念其可爱的外形,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情”被强化,而“想”被弱化,容易堕恶道。

综上所述,佛弟子在生活中尽量不要蓄养动物,谨言慎行,精勤修学,毕竟人生苦短,不过匆匆数十载,转瞬即逝。莫把时光空度过,常将生死挂心头。
第2个回答  2019-10-12
不绝对,若你已经养了小动物,就请用你的爱心去关怀他而不是奴役他就好
,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就看你发得什麼心。
不可用奴役鄙视之心,而是慈悲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