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会背叛明崇祯帝;李自成和康熙帝

如题所述

一、原因:

吴三桂青年时期跟随明朝名将袁崇焕,领命于威震关内外的英雄将领,可以说吴三桂今后的仕途必将飞黄腾达,但明朝末年,时局难料,满清族皇太极因忌惮袁崇焕的军事才能,视他为心头大患,败兵逃亡之际,不忘设下计谋,挑拨明朝君王与袁崇焕之间的信任,加之崇祯皇帝生性多疑,袁崇焕功高盖主,此二人之间的信任早已薄如蝉翼,垂直可破。崇祯帝听信谣言,将袁崇焕关入禁军监牢并将其杀害,明王朝最后一道防卫也宣告破解。
吴三桂深受此事影响,对明朝忠心大大受损,故而在崇祯帝面临李自成攻城在即,急召吴三桂搬师护京的紧要关头,吴三桂反而不紧不慢,毫无救主之心,因此被世人诟病为明朝的乱臣贼子。
之后,吴三桂更是犯下历史大忌,为红颜与李自成反目成仇,一怒之下将满清大军放入关内,从此中原霸主更名改姓,汉室天下再次被异族统治,吴三桂因此被扣上了历史罪臣的恶名。
吴三桂如此行事,他审时度势也好,他见风使舵也罢,他最终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惨痛代价,吴三桂自清王朝建立后拥兵云南,后趁削藩之机举兵造反,却被清政府绞杀殆尽,其子嗣也未能幸免。如此下场,实为悲凉。
二、简介: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六年(164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三、来源: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472561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7
一怒冲冠为红颜 实际是不对的,这个没有历史资料的根据,只有野史

背叛崇祯??怎么可能?吴三桂造反的时候京城已经被李自成控制了,谈不上背叛崇祯
背叛李自成?吴三桂本来就不是李自成的属下,谈不上什么背叛不背叛?

至于康熙~~康熙早有削藩之心,吴三桂的实力不小,要么反叛,要么被削藩,所以吴三桂要造反
第2个回答  2013-12-07
第一,他没有背叛崇祯。形式做迫而`
第2,也更谈不上背叛李自成,李自成逼他投降满清的`
第3,康熙要削藩,他不反就等死。`
一怒冲冠为红颜`
第3个回答  2018-06-03
吴三桂从来没有背叛崇祯。崇祯活着的时候,吴三桂力保山海关不失。崇祯死后家人被李闯扣下要挟,吴三桂投降。
令清军入关这个词是引狼入室的意思,吴三桂也是一样,初衷是要借兵平乱,然后以长江分治,恢复朱家江山,结果却是骑虎难下,还交了不少投名状。
给崇祯披麻戴孝的,给崇祯报仇的却也是吴三桂,而朱家子孙却各自称帝为王,打的不亦乐乎。
吴三桂变得今天这种声名狼藉有很大的功劳归功于包衣金庸,此人在鹿鼎记中大力污蔑抹黑吴三桂,把明朝灭亡说成是吴三桂令清军入关导致的,里面的反清复明其实只是口号,真正干的确是打杀吴三桂,更说杀龟大会上云南江湖人士诉说吴三桂在云南的暴行,这就是映衬康熙的好吗,再加上开篇的给自己祖宗洗白,金庸的为人不用我说了。
吴三桂反清是削藩引发的,但是反清不是一天两天能准备的,看看吴三桂的军饷,足以证明吴三桂从到云南之后就蓄力了,不说要反也是时刻准备着。
我们今天有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一定要把人分成好坏,尤其是历史名人,要么是英雄,要么是坏蛋汉奸。吴三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说他是汉奸,他却是反了几次,却也给崇祯报仇也反清了,应当是汉人的英雄,他到底是什么?
第4个回答  2013-12-07
“逼反”说
也有人认为,吴三桂让清军入关时的初衷只是为了借清军而消灭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或使二者两败俱伤,当时并没有投降之意,只是后来的局势发展导致身不由己。故客观因素是促成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重要原因。
这客观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错误作法。基于农民起义军对地主豪绅阶级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顺军许多将士对明庭降臣进行拷掠追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李自成并不具备一个封建改朝换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大顺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故明官僚合作。而且这些故明官僚已抛弃朱明政权张开双臂准备与大顺朝合作了。如礼科给事中惠世扬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说:“天生老臣,以遗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对个中奥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顺将士去拷掠故明官员,甚至骚扰百姓,于是李自成大失京师民心。许多故明官员降后复萌叛志,有的则化装潜逃。

从整体上来看,大顺的作法是丢弃了于自身政权的稳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从局部上来看,是逼反了吴三桂。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顺朝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关键。在剧烈的变动面前,吴三桂情绪激动举止失措。有记载说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之时,又陆续得到父亲被关押拷掠和爱姬被霸占的消息。有说是,他还勉强能接受父亲的遭难,却决不能接受爱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处在满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出于父亲滞留京城的考量,还是从他与满清拼杀了十几年的仇恨来看,他归降大顺才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岁血气方刚的青年武将在斩了李自成的使节并口出“李贼自送头来”的狂言后,就自断了这条应该走,并且本来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尽管如此他对降清仍有顾虑,以至在获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断一切。然而当他面对现实后,只得走出向满清搬兵的招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