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是怎么撤三藩的,怎么撤的吴三桂兵权?

削藩是怎么实施的?是兵打的吗?还是什么计策?尤其是吴三桂。请不要复制。最好能手打自述。谢谢

康熙皇帝即位后,将河务、漕运、三藩视为“三大事”,但三藩割据日久,想要根除并非易事。1673年,康熙皇帝终于等到了撤藩的时机。这一年尚可喜主动请求撤藩,告老还乡,康熙皇帝顺水推舟当即批准,此举无疑带有暗示吴三桂、耿精忠效法的意味。吴三桂、耿精忠被迫提出撤藩,实则也有利用撤藩试探康熙皇帝的意味。当时朝中大臣多有暂时保留吴三桂藩属的意见,但康熙皇帝年轻气盛,意图一举解决三藩问题,仍然下发了撤藩的诏书。

吴三桂闻讯后遂开始暗中准备,很快起兵公开造反,挥师北上。靖南王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等纷纷响应,仅仅一年时间,吴三桂势力几乎遍布长江以南地区。

面对规模甚大的三藩之乱,康熙皇帝运筹帷幄,双方交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吴三桂进攻时期: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十四年(1675年)。这一阶段吴三桂声势浩大,分多路进攻清军,给清军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清军仓皇应战,接连败退。

第二阶段是双方相持时期: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这一阶段清军终于部署到位,并对吴三桂势力采取了“剿抚”政策,双管齐下。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子)等先后归降,吴三桂开始陷入孤立。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同年病死,其孙吴世璠即位。

第三阶段是清军反攻时期: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吴三桂的去世可以算是双方战事的转折点。这一阶段清军一路连战连捷,吴世璠被迫退回昆明死守。最终昆明城破,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最终平息。

扩展资料:

清军在入关战争中,招徕明朝降将,军功卓著者因功封王。皇太极时期封有“三顺王”,即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怀顺王耿仲明(耿精忠祖父)。后吴三桂归降,被封平西王。顺治时期又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后孔有德在与南明的军事战争中阵亡,其子亦被杀害,定南王爵位遂无人承袭。顺治十六年(1659年),顺治皇帝命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继茂(耿精忠父)镇守福建,三藩自此基本确立了下来。

实际上,按照清朝统治者的设计,三藩所镇地区仅是驻防地,而非诸侯领地,然而三藩的实际发展却远超清朝统治者的设想。由于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均为新辟疆土,且存在南明、农民军、台湾郑氏政权等多股势力,如此复杂的情况使得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赋予三藩特殊的权力,以便宜行事。三藩军事上可以拥有军队,经济上可以征收赋税,人事上可以任免官员,很快便形成了割据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统治者表面上仍是继续笼络,但实际上已经将其视为心腹大患。

在平定三番后,耿精忠、尚之信仍然被康熙皇帝处以死刑,三藩的亲族及附属将领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受牵连者甚多。可以说,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藩之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8
在解说之前,劝君如果真想详细了解的话,最好看一下清史和剑桥中国史清朝部分,可信度较高。我在这里大略讲一下。大明灭亡之前,吴三桂的关西铁骑成为继袁崇焕之后几乎是唯一的能够阻挡满清八旗的军队,吴三桂引清入关是因为当时明廷腐败,农民起义蜂拥而起,李自成率军占领了紫禁城,灭了明朝,致使吴三桂驻守山海关的军队没有了后方,而李自成军队又洗劫了吴三桂的家,爱将又抢走了吴三桂心爱的女人陈圆圆,国破家亡之恨,夺妻屈身之仇,两面夹击之势,迫使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明亡之后,吴三桂在辅助清朝剿灭李自成,平定西北和西南地区立下赫赫战功,因此三藩之中也已平西王吴三桂为首,地位最高。康熙削藩之时,吴三桂花甲之身披挂上阵,雄心不老,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的铁骑是主力,只是吴三桂可能是真的老了,不愿真造反,只想保住藩王之位,或者是关羽大意失荆州,亦或是其他什么原因,中了康熙的缓兵之计,在连克连捷,锐气正盛,兵锋直指长江的大好形势下,没有率军渡江,而是与康熙派来的使臣谈判,以致贻误了最佳战机,给了康熙宝贵的时间使其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而吴三桂不知何故也没有听从幕僚的建议—称帝以稳定军心民心—致使手下部分将领叛离,吴三桂的军队也由于息兵谈判,没有了连克连捷之时的锐气。而这时康熙重整人马,尽杀吴的所有在京亲属,率大军扑来,此时吴三桂才意识到中了缓兵之计,贻误了战机,却在此时宣布称帝,强弩之末,结局可知矣!
第2个回答  2012-03-18
康熙皇帝对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胡作非为早有耳闻,因时机尚未成熟,一直未对他们采取行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尚可喜因自觉年老体衰,请求回辽东养老,要求把王位传给儿子尚之信,继续留镇广东。通过这件事,康熙皇帝终于抓住机会,把朝廷与三藩的矛盾揭开。他接到尚可喜的奏章后,立即下诏同意其回辽东养老,但同时指出,广东已经安定,尚之信不必再留镇广东,平南王府予以撤销。
尚之信满心想继承父亲的权位,在广东做土皇帝。撤藩的决定对他当头一棒,梦想破灭,自然不肯就此罢休。他连夜派人赶到昆明通捧报消息,请求吴三桂帮他出主意。吴三桂对康熙皇帝的撤藩决定也大吃一惊惊,立即敏感地想到自己巳的地位也已不稳。于是他一方面暗暗通知尚之信,叫他准备起兵造反,另一方面马上与耿精忠联合起来,假惺惺主动向康熙皇帝请求撤藩,进行试试探。
康熙皇帝本来就想三藩一起撤,他认为吴三桂等人蓄谋叛变已久,撤藩,他们会叛乱;不撤藩,他们迟早也要叛变,正像身上长了恶疮,早晚要开一刀,与其晚开刀,不如早开刀。所以当他接到吴、耿二人请求撤藩的奏疏后,立即交付大臣们商议,并表示自己的意思是主张三藩一起撤销。
撤三藩是周培公等人领军的,采用的是兵大,红衣大炮。
1673年吴三桂终于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叛清。他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迅速分兵两路进攻湖南和川陕。第二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他蓄发改衣冠,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向浙、赣二省发动总攻。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二月,尚之信也在广东起兵响应,向广西发动进攻。至此,三藩勾结叛清,叛乱范围扩展到云、
贵、闽、粤、湘、川、陕、甘、浙、赣、桂等十一省。
第3个回答  2012-03-18
康熙一直想裁撤三番,但是当时时机并不成熟,很多朝中的大臣由于受了吴三桂的恩惠以及思想过于保守,都反对削藩,但是大家都知道“三番之需半天下”。三藩各自为政,是朝廷的重大负担,所以削藩是必须要做的,吴三桂表面上服从撤番,背地里却招兵买马,最后还是选择了造反,平定三藩之乱耗时八年。
第4个回答  2012-03-18
三桂在造反的时候自己先病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