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校园安全的申论

如题所述

1.高校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的概括
大学校园是一个人群集聚的场所,其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交通安全事故。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各高校的校内交通处在一个堪忧的状态,人与车或车与车之间各种级别的摩擦常有发生。二是火灾事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火灾是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有的学校整座教学楼、试验楼、大会堂被烧毁,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烧死学生。三是盗窃案件。高校在安全防范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离开办公室和宿舍不随手锁门,将贵重物品随意放置在公共场所,财务部门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等等,这些都给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无法提供破案信息,致使案件侦破困难,犯罪分子长期逍遥法外。四是刑事案件。校园刑事案件中,当事人不少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中有的是由于社会或校园治安状况不好,被不法分子无端伤害;有的是由于学生本人缺乏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致使受到了本可以避免的侵害;也有个别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观念沦丧,为琐事大动干戈,为私利胆大妄为,由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刑事案例诸如:打架、吸毒、杀人、诈骗、强奸、抢劫等等。五是意外伤害事故。有的学生在校外游泳不幸溺水,有的学生在登山中不幸遇难,有的学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由于意外原因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有的高校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等。由于行为不当,缺乏安全常识,或者管理不善,未能采取应有的安全措施,造成了高校师生员工人身受到伤害的惨剧。处理这些事故有时使学校的全局工作受到牵制,对学校稳定造成影响。六是其它类型安全事故。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意外事故还有例如:传染病、食物中毒、跌伤、砸伤、触电、自杀、国防安全等等。意外死亡不仅给当事人的家庭、亲友带来了相当大的痛苦,也对学校和社会造成了很大损失大学生自杀自残现象是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另一常见的安全事故。
2.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安全管理的难度加大
①高校后勤社会化增大了高校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
由于高校特定的服务对象和客观条件的需要,高校后勤虽然走向社会化,但各种经营活动仍然在校园里进行,并主要以广大师生为服务对象。这样就给本来己趋于社会化的高校治安保卫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加速了高校社会化,而高校社会化对高校保卫部门过去那种传统的校园治安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②高校校园的人员结构由单一成分转向多种成分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校园的人员结构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量的外来人员,如各单位使用的临时工、经商人员、建筑务工人员等大量涌进校园,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社会闲散人员也较以前明显增多,带来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③高校的治安环境由过去的单纯化逐步转向复杂化
过去,人们常用“一方净土”来形容高校校园。这除了说明高校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外,还说明高校校园一般没有或很少有违法犯罪,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和文明安全的环境。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校园已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因素、多层次的比较复杂的小社会。各种违法犯罪在校园里屡屡出现,各类案件在校园里时有发生。
(2)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量加大
①学生流动性大
在高校社会化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之下,学生流动频繁,活动场所经常发生在本校的管辖范围之外,使安全管理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形成流动学生管理的“盲点”。如高校实行后勤公寓化管理之后,部分学生擅自在校外租住公寓、民房,或将校内自己的床位转借给外校学生或其他人员,导致自身安全或财产受到侵害。随着各学校之间文化活动的增加,不同学校的学生聚集和参加活动的场所和机会增多,引发的治安问题也很突出。学生大量流动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员底数不清,学生校外活动的行踪难以掌握,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调查处理起来难度较大。
②多校区办学或异地办学难以形成统一的治安管理模式
高校的联合与合并,不可避免地出现校址分散的状况,一所高校有多处校址、分属几个区的情况相当普遍,有的学校甚至在外地设有培训基地或远程教育培训中心。由于各校区在自身的专业设置、学生结构以及存在的主要治安问题等方面存在差异,各校区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也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在一所高校中不同校区、不同管辖单位、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工作方法的新的安全管理工作模式。在高校安全管理实践中,校区间发生交叉的安全问题后,影响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问题普遍存在。
(3)高校安全管理的方式由过去的内部管理转向社会化管理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从其本质属性上讲属于内部管理,但是由于高校自身的改革,特别是后勤工作的社会化,高校既要管理学校院、系和其他附属单位,又要管好那些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实体和商业网点;既要管理师生员工,又要管好学校的暂住人口和入校经商、承包的人员;既要保证校园内各个经济实体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又要维护校园的治安秩序,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变化表明,过去的那种单纯的内部管理方式己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随着高校改革和后勤社会化的逐步深入,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模式也要随之而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加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保证后勤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3.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对策
(1)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一项系统工程。校园安全文化作为安全文化延伸和扩展,也具有很强的系统特征。校园安全文化强调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追求系统的协调和发展。同时,校园安全文化运用文化手段将安全的最终目标化为校园的价值系统,并通过价值系统的运行实现目标。
校园安全文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校园安全观念文化。它是社会安全价值观在校园的反映,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随着社会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它包括安全哲学思想、安全审美意识、安全文学、安全技术及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安全科学、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师生员工对安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
②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它指的是在安全观念体系的指导下,学校制定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包括教学安全、学习安全、住所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减灾安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③校园安全物态文化。安全物态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安全物质环境,这是校园安全的“硬文化”,它包括师生员工因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需要而使用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工具、器具和物品。其目的是实现物态的本质安全。
④校园安全教育文化。安全教育文化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活动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观念和道德品质,增进师生员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它是居于安全物态文化与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观念文化之间的转换系统,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最能表现出人的本质、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自我调节和自我规范特性。它使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价值观念的理性认识和理性规范要求,通过安全教育体系转换为师生员工的内在的安全文化素质,使之与他人相互协作,更好地发挥个体的特殊行为能力。
(2)工程手段预防事故
为了预防校园各种事故的发生,应在人力防范为基础,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防范目标实行安全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安全隐患,不断提高社会自我防卫能力和公安保卫部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决速反应能力。
①建立完善的监控和指挥系统。监控系统是现代化声像技术应用于治安防范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对所监控范围的恒定监视功能,发生案件时能及时报警,并能起到治安警戒作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能记录案发原始画面,为查处案件提供依据。监控系统的选择,应由旧式的无像报警系统向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转变,设置于高校校门、校园重点部位、重大集会现场、案件多发部位,其主控室设在高校保卫部门,实施昼夜值班监控。
②建立一支以校园“110”为主要形式的接报警系统和迅速反应力量。校园“110”接报警系统的基本运作模式是由高校保卫部门牵头设立校园报警求助指挥中心,学校各职能部门实行联动,指挥中心认真履行“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的服务承诺,随时接受全校师生员工的报警求助,并根据报警的内容迅速做出处理。校园报警求助联动服务系统的建立是以通信和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功能、反应迅速、信息共享的指挥调度体系,全天候受理紧急报警求助信息,为领导随时掌握校园动态情况,从容处理各类复杂的突发事件,准确迅速地调度指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3)高校开设安全公共课
应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进教育观念、进教学计划、进课堂。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以往各高校一般都采用开专题讲座,利用广播、电视、橱窗、版报等形式来进行宣传。毫无疑问,这些做法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系统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安全知识课显得十分必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相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各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列入教育计划,安排教学课时,提供师资、教材保证。对大学生进行校内安全、校外安全、活动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安全、消防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信息安全以及自然灾害防范等进行教育。在管理上,可以等同于入学教育、军训教育而给予学分。通过多方面的制度落实,措施到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4)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安全辅导
一般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思想和行为的盲动性较为突出,受外界的刺激或发生冲突时,很难控制情绪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从而导致违法违纪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国14所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多于社会同龄人,患有心理障碍者一直在呈上升趋势,如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有可能造成种种安全问题。为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体积教育、性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通过积极疏导,早日化解其心理危险因素,对提高大学生正确认识与调节自我能力和提高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大有益处。
4.结论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既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安全保证措施,也是为国家培养较高安全素质人才的战略行动。因此,高校应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关注安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并能够达到由关爱自己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全人类的境界。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和谐发展得到了保障,高校才能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03
认真查找问题, 排查隐患, 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构筑维护校园安全的坚实基础。 维护校园安全, 不只是一地、 一时的事, 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常态之举, 宜有长效之策,更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和配合。
第2个回答  2018-05-04
近年来,全国各地尤其是一些中小学频发校园安全事件,政府要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把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放在公共安全的突出位置,将校园建设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综合分析】
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那么与之紧密相关的校园安全自然成为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之一。近段时间频发的学生群体性踩踏、校园欺凌等典型校园负面事件,持续牵扯人心,引发社会各界的关心和讨论。在这种现实环境下,建设平安校园,确实是“事关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幸福”的大事,不容小觑和忽视,必须多方关注,共同发力,协力解决。
中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加强安全保障。按照国家相关会议部署,要“对校园安全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牵住这个“牛鼻子”,其目的在于通过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建立责任清晰到人的考核机制,全面落实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责任。校长(园长)负责制还能产生正面的引领效应,通过责任和压力的传导,打开工作局面。
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事件严重威胁着校园安全。“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也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除了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进行有效衔接外,防控校园欺凌不能忽略了法治意识的普及。彰显法治的引领效应,呼唤有关部门的刚性执法,让法律真正“长出牙齿”,而不是简单的批评教育。
安全问题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否则一失万无。对任何可能潜存安全隐患的细节和环节,都要全力排查、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面。校园安全范畴的宽泛,要求学校协同教育主管部门、卫生计生、公关部门、食药监管部门等,编好织密校园安全大网,合理拱卫校园安全。“有针对性地组织地震、火灾疏散和防踩踏等专项演练”“保证学校校舍、场地、教学生活设施等符合安全质量标准”“加强校园卫生防疫和学生集体使用食品药品的监督检查”……每一项部署都事关学生健康与生命,都必须落到实处。
平安校园建设,单靠学校终究无法“独善其身”,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力量等都需要在学校建设中主动寻找并站准自己的位置,统筹资源、勠力同心。会议提到,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原则”来加强社会管理,继而落脚在平安校园建设上。从社会到校园这个闭环一旦完成,必将为平安校园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5-04
一、什么是校园安全

二、校园安全现状
三、校园安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共同努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