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黄氏迁徙史

客家源流说中的黄氏,需堂号和堂联

  黄姓迁徙史简述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它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

  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

  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又据禾坪谱、鹳薮谱、潮州谱、三台谱、岳池谱、武隆谱,威信谱、江夏黄氏宗谱等多种族谱载,黄歇居江夏,为江夏黄氏肇基祖,遇害后归葬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又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汉孝子黄香、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官随其入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守恭者,于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69年)随陈政、陈元光人闽,垦荒致富,其子孙蕃昌兴旺,成为闽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门黄氏,多为这支随陈渊入闽的黄姓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

  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入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垄。”再如黄振龙,“九世祖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据宋人何澹《黄公(永存)墓志铭》记载,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黄惟淡,也是唐末从光州固始人徙昭开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黄氏入闽的一个重要“源头”或途径。

  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体》载,括州松阳郡四姓之首为黄氏,婺州东阳郡五姓有黄氏,濮州濮阳郡六姓有黄氏;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为黄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为黄氏,处州缙云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黄氏。隋唐时期,黄姓由一而二,开始主宗分流,分为两大支:金华黄氏和邵武黄氏。

  还有一支与浙江金华和福建邵武两派黄氏都有着渊源关系且也属于江夏分支的著名黄氏宗族——江西盱江黄氏。

  盱江,位于今江西省南城县东南,是古代的一个小驿站。盱江黄氏,兴起于唐代中期。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始祖是黄孟僯。

  黄孟僯,字德崇,一字广成。他是江夏黄香的第十六代孙。生于唐高宗仪风丙子年(676年)2月15日。原籍江夏安陆(今湖北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僯以70岁的高龄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巡视途中病于盱江,后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后,合葬于此,即盱江麻姑山。黄孟僯的子孙为了守护祖先坟陵,没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于盱江,后来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他们将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陆,故后世凡以“安陆”为郡名的黄姓,都共宗黄孟僯为始祖。

  盱江黄氏发展到第四代也即黄孟僯的曾孙辈黄省谕兄弟三人时,各有功名,家族大昌。这时,宗族也开始分枝。

  黄翰长子黄省谕,字保仁,唐宪宗年间(806—820年)进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吴氏,生五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5人,支分数派。黄衰、黄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黄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黄表的后裔,极为兴旺,散布于江西全省各地。他成为后世官溪黄氏和抚州、金溪等派黄氏的共同始祖。黄表长子黄琬,后迁居福建邵武,成为福建邵武黄氏的一支。次子黄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县)枫林乡大柘村。据《湖南黄氏世谱》记载,仅黄琰这一盱江分支,就裂变出今天的乌石、火源、常丰、桂田、新田、新庄、田步、东乡、牛头岭、五里冈、五凤、宝峰、贵溪、安仁、团山、峡山、岩背、路口、蓝田、瑞州、饶山、砂源、沂阳等不同黄氏支派。

  黄翰的次子黄省和,字保义,又字仁甫。生于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县令,后升节度使,封万户侯。生子黄荣。五代时期,为避战乱,这支家族便从盱江迁居至浙江金华府(今金华市),构成金华黄氏的一支。

  黄翰第三子黄省居,字保信。唐宪宗期间(806—819年)官任淮南转运判官。生二子:宝、贾。长子黄宝,初任仆射之职,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后裔,又分居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余江县),成为今日江西安仁黄氏始祖。次子黄贾,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黄贾生三子:老大黄实,与妻张氏携三个儿子黄伯、黄住、黄任一起迁往福建邵武灵槎故城开基立业,是盱江黄氏入闽的又一个重要分支。老二黄陈,其后裔迁居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老三黄陵,徙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市)。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的御批。宋代还有尚书左仆射黄潜善,他有9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居梅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

  浦阳黄氏自黄苾开始,祖孙3代8人均为官入仕,并出了3个进士,从而奠定了黄氏家业。但从第四代起,各支大多开始衰落。传至黄门侍郎(官名)黄汝知一代,浦阳黄氏又家业复兴,声威重振。

  婺州(金华郡)浦阳黄氏主宗传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黄香的第二十六代黄洪、黄浩兄弟二人时,正值唐末五代之际。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个儿子。其中黄洪生子三人:珌、瑕、琰;黄浩生子五人:琛、璞、玘、琬、珍。浦阳黄氏第十八代的这兄弟8人,后来分居各地:黄苾由浦阳迁郯县(今浙江嵊县)双井,黄瑕一支迁江西丰城沇江,黄琰、黄璞同迁江西弋阳,黄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黄圯迁居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黄琬一支徙居建宁浦城(今福建浦城),黄珍的两个儿子黄兰、黄苣则分别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 邵武黄姓:这支黄氏,最初是由江夏北迁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然后再折而向东,于隋唐之时再迁居于福建邵武。

  黄峭山,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其名,其事,虽不见于经传史志,但在黄氏族人中、在黄氏家乘中,他事迹独特,名望尊显,流传久远,几乎无人不晓。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9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入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始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落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优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吴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郑氏。这三位夫人各生七子。这21个儿子,个个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孙兴旺,后嗣蕃昌。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百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称,一并均分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凊之义以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21套,分授21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黄氏的这次大分析,以及随之而来的迁徙流布,相当多的黄氏谱牒都有详细记载。父子兄弟作别时,峭山公曾规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称,代替21子之名。

  ③ 客家黄氏(属邵武分支)

  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

  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11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④ 嘉应客家黄氏(宁化客家黄氏分支)

  嘉应客家黄氏的开基始祖名叫黄僚。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黄僚,亦作黄辽,字海虎,号良臣,南宋(一说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黄化的裔孙。是南宋时期进士,初任大理寺丞,隆兴三年(1165年)升琼州太守,为官海南。任职期满后告老还乡,途经嘉应时,爱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于嘉应州城西厢五马坊水巷口。黄僚移居嘉应后,家族兴旺,成为当地望族。其子孙广布于粤、闽、赣三省各地。在嘉应州城的黄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黄僚始祖神位。

  福建邵武黄氏许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黄膺派也很著名。

  黄膺,据多种文献资料所述,他是唐中叶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后徙居福建邵武,成为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膺的后裔,非常显贵,北宋时出了著名的尚书右丞黄履和大书法家黄伯思,因此,家族名扬天下。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迁往台湾的黄姓:

  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入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

  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入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入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于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入迁始祖。

  据《闽台关系族谱数据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

  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

  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

  解放初期,中国******退守台湾,大批黄氏军人和家属随部队迁居台湾。

  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黄姓海外移民拓殖

  哪里有海水,哪里就有中国人。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开拓精神的族姓,黄姓正是海外华人中的杰出代表。从东亚、东南亚印支半岛,到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

  黄姓开拓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与中国一衣带水,古代曾经纳入过中国势力版图。相传在战国时期,黄姓就曾到达这里。如有的黄姓族谱记载,黄姓的大显祖春申君黄歇,自新罗(今朝鲜),回国创业,当了宰相。又如韩国泰昌企业株式会社社长黄英宰先生的族谱记载,他的祖先是1900年前由中国迁往韩国。近年,事业成功,名下十多个子公司遍布韩国。现年事已高的黄先生回国到湖北江夏郡寻根。

  黄姓拓殖越南。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堂联:
  徽流江夏,景焕阳春
  颖川世泽,江夏家声
  江夏世泽,贤相家声
  西京贤相府,东观大儒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6
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