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特点是什么?

军事考试哦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2、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

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末(春秋战国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2、提出了若干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

3、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结合。

第三阶段:丰富发展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至13世纪(秦至五代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由创造学派向综合各家之长转化,对军事思想进行了整理。

2、对先秦所提出来的一些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3、战略思想趋向于完善和成熟。

第四阶段:体系完善时期--14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明至清朝后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

2、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3、火器对军事思想的影响,在组织指挥方式上、军事训练方式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个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第二个阶段: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第三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人逐渐认识到国防与民生互为表里的,并大胆借鉴苏联红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古代军事思想是在冷兵器时代、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军事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经历了由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晚期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金属兵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军事革命,促进了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前期,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远古时代,伴随着战争和战争准备活动的出现,人们开始了对战争等军事问题的思考,军事思想开始萌芽。由于那时人类社会还普遍处于蒙昧状态,人们最初往往把战争发生和胜负的原因归结为“天意”“神旨”等。

中国上古时代传说的黄帝、炎帝、蚩尤部落间的战争,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关于“秩序”之神战胜“混沌”之魔的传说,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随着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特别是进入奴隶制社会后,战争逐渐成为民族、国家、阶级和政治集团之间斗争的最高形式,军队应运而生,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思维能力达到了新的水平。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与提高了的认识能力相结合,使人们对战争和国防问题的认识开始接近客观实际,一些军事思想观念和范畴开始产生,标志着军事思想初步形成。

中国在春秋以前已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政》《军志》,在《尚书》《周易》《诗经》等古代典籍中也包含一些军事思想。

从这些史籍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建军、作战等问题的某些规律性认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争霸战争、兼并战争、统一战争频繁、激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冶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第一次军事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作战手段日益增多,新的军种、兵种相继出现。丰富的军事实践和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军事思想的发展,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

不仅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典籍中有大量深邃的军事思想,而且涌现了孙武、吴起、孙膑等一批兵学家,产生了《孙子》《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一大批兵学著作。

孙武是中国先秦时期军事理论家的杰出代表,其著作《孙子》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兵学圣典”。

以《孙子》为代表的先秦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主张“慎战”;指出战争有“义”与“不义”的性质之分,肯定正义战争;

认为“道”“德”“仁”等因素对战争具有重大影响;明确提出战争“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论观点;主张通过综合比较敌对双方各项要素的优劣来预测战争胜负;提出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指导思想;

总结出知彼知己、因形用权、以众击寡、避实击虚、致人而不致于人等作战指导原则;概括并辩证阐释了奇正、迂直、强弱、攻守、主客、进退、虚实、众寡、分合等军事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主张耕战结合,富国强兵,居安思危;

强调教戒为先,严明法度,令文齐武,兵权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等。这些思想观点,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深刻地揭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论述了驾驭战争克敌制胜的许多基本原理和原则,对后来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2000多年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军事技术进步和军事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内容更加丰富并强调实用。

汉代的《淮南子・兵略训》《黄石公三略》,西晋的《战略》,唐代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宋代的《武经总要》,明代的《筹海图编》《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武备志》等,是这些时期的代表性兵书。

《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和《通典》《读史方舆纪要》等著述中也包括大量有价值的军事思想内容。

秦统一六国时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灭;东汉统一战争中的西和东攻,由近及远,各个击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广结联盟;隋末李渊统一全国时的因势借力,乘虚入关,居险养威;

蒙元初期成吉思汗及蒙哥、拖雷的远程迂回,假道南宋灭金;明初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清初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等方略,使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有了一定发展。

宋代统治者提出并实行的兵权高度集中,军事行政权与军事指挥权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的统军思想;明代戚继光提出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军队训练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治军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秦代修筑万里长城体现的“用险制塞”思想;汉代推行军屯实边措施;隋至唐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事战略区,采取强干弱枝、居中驭外、中外相维的兵力部署原则;

明代提出的哨于远洋、击于近海、巩固海岸、严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国古代国防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唐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围城打援、一举两克的战法;

《卫公兵法》提出的速决和持久不可偏废的观点;火器出现后,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线、各兵种配合作战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作战指导思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战例有春秋战国宋楚两国的泓水交战。
代表作:《军政》,《军志》

第二阶段:趋向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一是从战争形态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的器械也开始增多,如云梯的使用。
3,军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国所接受;二是总接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等;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互进行。如晋,楚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武学七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代表作:〈孙子〉 〈吴子〉 〈孙膑兵法〉,〈司马法〉 〈尉缭子〉,〈六韬〉等

第三阶段:丰富发展时期(秦至五代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朝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完善,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的决策楷模。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特点是通过战例来说明问题。如〈李卫公问对〉

第四阶段:体系完善时期(宋至清前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三是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宋仁宗将〈武经七书〉列为武学必读之书。使散乱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自成一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2-08
一:人和向谋略转变期(夏、商、西周早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三是迷信色彩重,形二:集中爆发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一是从战争形态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的器械也开始增多,如云梯的使用。
3,军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国所接受;二是总接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等;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互进行。如晋,楚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武学七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代表作:〈孙子〉 〈吴子〉 〈孙膑兵法〉,〈司马法〉 〈尉缭子〉,〈六韬〉等
三,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1世纪
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朝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完善,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的决策楷模。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特点是通过战例来说明问题。如〈李卫公问对〉
四,元到清 扩张思和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三是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宋仁宗将〈武经七书〉列为武学必读之书。使散乱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自成一家。 方面出现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消极防御作战思想;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如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茅元仪编纂的军事百科全书性的著作《武备志》。但由于清代作战方式仍偏重骑兵作战方式,对火兵器没有予以充分的创新和发展,作战能力孱弱,无法与西方的船坚炮利相抗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近代军事思想时期。
第4个回答  2011-12-06
一:人和向谋略转变期(夏、商、西周早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战例有春秋战国宋楚两国的泓水交战。此时军事谋略上升到一定高度有姜子牙的《阴符》
二:集中爆发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一是从战争形态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的器械也开始增多,如云梯的使用。
3,军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国所接受;二是总接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等;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互进行。如晋,楚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武学七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代表作:〈孙子〉 〈吴子〉 〈孙膑兵法〉,〈司马法〉 〈尉缭子〉,〈六韬〉等
三,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1世纪
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朝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完善,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的决策楷模。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特点是通过战例来说明问题。如〈李卫公问对〉
四,元到清 扩张思和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三是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宋仁宗将〈武经七书〉列为武学必读之书。使散乱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自成一家。 方面出现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消极防御作战思想;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如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茅元仪编纂的军事百科全书性的著作《武备志》。但由于清代作战方式仍偏重骑兵作战方式,对火兵器没有予以充分的创新和发展,作战能力孱弱,无法与西方的船坚炮利相抗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近代军事思想时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