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姓历史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1.关于钟姓的历史故事

钟姓起源有四分类: 宋桓公次子襄公系列产生钟烈系;桓公三子遨系列产生钟接系。

桓公是这两支钟姓共同的祖先。烈系和接系先后起源于许昌地区。

■一、源于周朝时代的宋国君偃的三弟公子烈,周赧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攻灭之后,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改子姓为钟姓。 桓公往上溯是宋国开国始祖微子启之弟微仲衍的十三世孙。

微子启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分别是帝乙的长子和次子。从微子启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

契是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即帝喾的儿子。帝喾的父亲是娇极,娇极的父亲是玄嚣。

玄嚣的父亲就是轩辕皇帝。 □成汤灭夏建立商朝 十八世天乙,名履,契的十三世孙。

契以前的原始公社时代,没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没有剥削,也没有阶级,生产力十分低下。契封商以后,一方面遵帝尧之命,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和教育,一方面重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他们将战争得来的奴隶用到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上。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显著提高,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逐渐形成。

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是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向奴隶制过渡的主要标志。 传到天乙以后,他用伊尹为右相,仲虺(音会)为左相。

伊尹是天乙妻陪嫁的媵(音映)臣(奴隶),仲虺是夏朝奚仲的后代,他本身就是一个部落的酋长。得到这两个人的辅佐,如虎添翼,商代的国力日益增强。

在事实上造成了商将代夏的形势之后,天乙将都城从商丘迁徙到毫(今山东曹县),先灭了夏东部的两个小国即韦(今河南滑县)和顾(今山东范县),战败昆吾,乘势攻夏。夏桀到鸣条迎战,士兵败散,不敢回洛阳,逃到昆吾。

公元前1766年,天乙挥师灭昆吾,夏桀败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夏朝最后灭亡。天下尊天乙为帝,称武王,在位13年,祀寿百岁,葬平阳府曲沃县。

子二:太乙、太丁(十九世)。太乙早殁,幼子太丁太小,按“兄终弟及”,王位传天乙之弟外丙。

两年又殁,再传仲壬。仲壬卒,王位传回给太丁之子太甲 (二十世)。

太甲生二子:沃丁、太庚(二十一世)。王位先传沃丁,再传太庚。

太庚生三子:小甲、雍己、太戊(二十二世)。王位先传小甲和雍己,再传太戊。

太戊生三子:仲丁、外壬、河直甲 (二十三世),王位先传仲丁、外壬,再传河直甲。河直甲生一子:祖乙(二十四世)。

祖乙生二子:祖辛、沃甲(二十五世)。王位传祖辛,生一子:祖丁(二十六世)。

祖丁承父位,生四子:阳甲、盘庚、小辛、小乙(二十七世)。王位传小乙。

小乙生一子:武丁(二十八世)。武丁子承父位,生二子:祖庚和祖甲(二十九世)。

王位先传祖庚,再传祖甲。祖甲生一子:庚丁(三十世)。

庚丁生一子:武乙(三十一世),子承父位。武乙生一子:太丁 (三十二世),承父位为王,生三子:比干、帝乙、箕子(三十三世)。

王位传帝乙,帝乙生三子:微子启、微仲衍和受辛(纣)。 □微子启是钟姓远古伯祖 三十四世微子启,帝乙长子。

他和其弟微仲衍出生时,其母尚未贵为王后。升王后生子受辛。

帝乙卒,王位传受辛(纣王)。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发兵伐纣,商朝灭亡。

微子启和微仲衍兄弟仍回原封地东海(今江苏沛县),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丘。 桓公御说孕育了钟姓茂分两支祀,并封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于武庚周围,史称“三监”。

武王即位两年卒,子成王继位,因年幼,周公旦辅佐。三年(公元前1062年)监视武庚的三叔欺侮成王年幼,带头发难,指责周公旦妄图篡位。

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危及周初政治,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发兵平叛,杀武庚,废三监。派人到东海迎来微子启,将其封在商丘,国号宋,爵位公,从此有了宋国。

□钟姓尊微子启为远古始祖 钟姓是在宋国时孕育产生,所以尊微子启为远古始祖,实际是伯祖。微子启卒,他的儿子早死,有孙名膈年幼。

根据周制“兄终弟及”,王位传其弟微仲衍。微仲衍生一子,名稽(三十五世)袭父爵,稽生一子:申(三十六世)。

申继父位,生二子:共、(日易)(三十七世)。共(泯公)生二子:长弗父河,次鲋(三十八世),弗父河是孔夫子的上十代始祖。

王位先传共,薨后传其弟鲋。鲋生一子:举(三十九世)。

举承父位,生一子:(间见)(四十世),(间见)承父位在位30年,传位哀(四十一世)。哀在位不到一年而卒,传位子戴(四十二世)。

戴生一子:司空 (四十三世)。司空(武公)在位18年。

卒前将王位传其弟和(穆公),武公司空生一子:兴夷(四十四世)。穆公和在位9年,卒前又将王位再传兄之子兴夷(殇公)。

但殇公被太宰华督所杀,另立穆公和之子冯为庄公(四十五世)。庄公生二子:长捷、次御说(读悦)(四十六世)。

庄公在位19年卒,先立捷为闵公,闵公被大将南宫长万杀害,再改立次子御说为桓公。 ■二、源于和公子烈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公子遨为宋襄公委派出使晋国,生子改姓伯名扈。

他的孙子伯宗任晋国大夫,因忠直敢谏而得罪了执政的(谷阝)氏而被杀,伯宗子州犁出奔楚国,仕于楚,官。

2.钟姓的历史

钟姓约占汉族人口的 0.39 %,是当今的第五十六大姓。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海南之保亭、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景谷及泸水、四川之内江等地均有分布。万人以上的县市有:广东紫金、兴宁、梅县、新会,江西瑞金、于都、兴国,福建上杭,湖南醴陵、宁乡等。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钟姓是台湾第三十四大姓,子孙遍及全省各地,分布较多的县市依次为:屏东县、桃园县、台北市、台北县、苗粟县等。

钟姓发源于安徽省境,大致在汉晋之际,则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迁入颍川长社钟姓从一开始就著称于世,后成为我国各地钟姓的主要来源。先秦时期的钟姓主要居住在今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颍川长社一直是钟姓的发展繁衍中心。西晋时,颍川著名隐士钟皓之七世孙钟雅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钟姓入闽始于晋代,亦有迁居浙江者。东晋亡于刘宋,有钟圣移居上元(南京市),钟善迁居会稽(绍兴),钟贤迁居虔州(江西省赣州),贤子钟朝,因督兵入闽平乱,立籍福建宁化石壁村,后迁长汀白壁村。此后,还有钟姓一脉南迁竟陵(湖北省天门县),以后散居湘、鄂各地。钟雅的七世孙钟宠为避侯景之难,徙居南康赣县(今江西省赣州)。唐初,有将佐钟德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福建。唐代,钟姓还分布于今山西、四川、广东之广州,安徽之合肥等地。五代以至宋元,北方兵连祸结,钟姓族人,除部分散居全国各地外,大部聚居于福建汀州、泉州、漳州;广东梅州、潮州、兴宁及江西赣洲等地。明初洪武年间,钟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河南、河北、江苏、山西、陕西等地。清乾隆三年(1738年)梅州钟沐芳,偕妻子儿女渡海赴台,立业台湾。清康熙、乾隆间,闽、粤、湘、赣等地的钟姓又大量迁入四川。嘉庆年间以后,闽、粤两地的钟姓人又渡过台湾海峡和南海,到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谋求生存,遂使钟姓人的势力达到了大陆以外。如今,钟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其以广东、江西、四川、广西、湖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六省区钟姓约占全国汉族钟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

3.关于钟姓的历史和现状

姓氏起源

祖宗:简狄

钟姓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个叫简狄的,因拣到一只燕子蛋,简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来契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传至商纣王时,有一庶兄名启,被封于微,见商朝管理不好,上书商王,商王又不听,于是出走。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来他被封为宋,称宋桓公,他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为氏或单称钟氏。代代相传。

钟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代,以邑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个叫简狄的,因拣到一只燕子蛋,简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来契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传至商纣王时,有一庶兄名启,被封于微,见商朝管理不好,上书商王,商王又不听,于是出走。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来他被封为宋。

至宋桓公时,宋桓公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为氏或单称钟氏。代代相传。

2 出自嬴姓,为钟离氏改钟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钟离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国人称钟离氏。是为安徽钟氏。

3 钟氏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孙名建,为昭王司乐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钟赐姓。到东汉建公12世孙兴甫,已延续到颍川,兴公被光武帝召拜为中郎将,敕封为关内侯,谥赠颍川公。颍川公传到45世维处,维处次子伯琰,自南宋绍兴年间迁居万载康乐之西,已有840年。

编辑本段2.郡望堂号 1、颍川郡

秦王政17年置郡。以颍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县 。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武县以北的地区。

颍川郡太守

2、竟陵郡

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时封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南朝宋时相当于今湖北钟祥、天门、京山、潜江、沔阳等地。

3、四德堂

春秋楚、郑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晋国公在军府见到了他,晋国公问:“那个被绑着、戴着楚国帽子的人是谁?”钟仪说:“楚国的俘虏。”景公又问:“你姓甚?”钟仪说:“我父亲是楚国的大臣。”景公命令手下的人松绑了钟离,给他琴叫他弹,他弹了一首楚国的音乐。景公又问:“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钟仪说:“王作太子的时候,有太师教导他,太监伺候他。清早起来以后,象小孩子一样玩耍;晚上睡觉。其它的我不知道。”范文子对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说姓名而说他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的音乐,这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候的事,这是无私;只说父亲是楚臣,这是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待他,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

编辑本段3.迁徙分布

无论是复姓的钟离还是单姓的钟,都发源于今安徽省北部境内。而后,大致于汉晋之际,则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迁入颍川的钟氏从一开始就著称于世。后来成为全国各地钟氏的主要来源。先秦时期的钟氏,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今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到以后的数百年间,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一直是钟氏发展繁衍的中心。所以,许多姓书都说钟氏发源于颍川。东汉时,长社人钟皓隐居不仕,其7世孙钟雅西晋时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至今浙江绍兴的,钟雅的7世孙钟屿为南朝梁永嘉县丞,他的儿子钟宠为临海令,为避侯景之难徙居至南康赣县(今江西赣州市)。南朝末有钟士雄,曾为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称其为“岭南酋帅”。唐初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后在福建安家。唐代的钟氏还分布于今四川、山西、广东广州、安徽合肥一带。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湖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从乾隆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台湾,后又有人迁海外。

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目前,钟姓是台湾的第51个大姓。近年来,钟姓子孙遍及台湾各地,其中以新竹最多,台北次之,嘉南地区又次之。

4.钟姓在历史上的起源是什么

钟姓的一种来源是出自子姓,为商汤的一代。

周武王灭商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周武王封在 原商都周围地区,并建立了宋国,史称宋桓公,他的 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 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 国,任楚太宰,封邑在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 北),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钟离为氏,也有的单称钟 氏,代代相传。

另一种来源是出自臝姓,为钟离氏改钟氏。周 代伯益的后人被封于钟离国(今安徽临淮关一 带),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其国人自称钟离氏,后来 也简化成了钟氏。

5.钟姓的来历

钟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代,以邑为氏。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个叫简狄的,因拣到一只燕子蛋,简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来契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

传至商纣王时,有一庶兄名启,被封于微,见商朝管理不好,尚书商王,商王又不听,于是出走。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来他被封为宋。

至宋桓公时,宋桓公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为氏或单称钟氏。

代代相传。 2 出自嬴姓,为钟离氏改钟氏。

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钟离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国人称钟离氏。是为安徽钟氏。

3 钟氏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孙名建,为昭王司乐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钟赐姓。到东汉建公十二世孙兴甫,已延续到颖川,兴公被光武帝召拜为中郎将,敕封为关内侯,谥赠颖川公。

颖川公传到四十五世维处,维处次子伯琰,自南宋绍兴年间迁居万载康乐之西,已有八百四十年。

6.钟氏 有什么历史人物

/f?kz=69353847

《钟氏族谱》所载钟姓名人

此册《钟氏族谱》为大清宣统三年辛亥春由四川中江县钟氏后裔修撰,原谱不知现在何处,1987年春,家住中江县小西街九十五号杰兴乡觉慧坝的钟氏后人钟翔德先生,恐后人数典忘祖,自行抄印数十份,以传后世子孙。

关于钟氏起源,据《钟氏族谱》记载:春秋时,宋襄公(公元前650~637年在位)派遣他的弟弟子敖出使晋国。子敖在晋国为官,生子改姓伯名扈,伯扈的儿子伯宗为晋国大夫。《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云:“伯宗,晋之贤者也,为郤氏所谮被杀,子州犁奔楚,邑于钟离,今之濠州也,子孙以邑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钟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晋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钟离,因以为姓。楚汉时有钟离昧为项羽将。”;宋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钟氏。”。钟离郡在后齐时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二年(582)改称濠州。治所在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部。钟离黎(即州黎)被多数钟姓人奉为得姓始祖。

钟姓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宫廷乐师中,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

钟姓名人辈出,最有名的在此册《钟氏族谱》记载有:

钟离乃钟千之六代孙,为东汉金吾左卫大将军,后封兴邦荣国公,食邑三千,在东汉即为上八洞神仙,即道教八仙之一,人称“汉钟离”。元代为道教全真派奉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其说始于五代、宋初。相传姓钟离名权,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

钟繇字元常,颍川人。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三国时封东武亭候,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舞鹤飞鸿”典出钟繇。

钟会乃 钟繇之孙。伐蜀其间,钟会为严军法,处死名将许禇的儿子许仪,又攻下阳安关,姜维时与邓艾交恶。灭蜀后,钟会打压邓艾,又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但事情败露,姜维用一计害死三贤,包括邓艾父子和钟会三人。钟会有一子名钟元。

钟子期乃钟元之子,钟会之孙,洞悉音律,“高山流水”典出钟子期。俞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意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钟馗乃是钟子期第十七代孙,据族谱记

7.历史上钟姓的名人

钟子期

春秋时期楚国人。精音律。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钟会

(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曹魏大臣钟繇的儿子

钟嵘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隋书·经籍志》又称之为《诗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