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道理吗?你怎么看这句话?

如题所述

‍‍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这句话没有道理,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结论的假设前提不对

我们在得出每一个结论的时候,都是基于某个假设前提得出的,同理,我们在判断一个结论是否合理正确的时候,也应该先来看看得出这个结论的假设前提是什么?

这个前提就是中国式家长对于教育孩子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隐含假设:赛道假设

中国家长有一个经常使用的、典型的、错误的隐含假设:赛道假设。赛道假设直接导致了典型的教育思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暗自认同赛道假设的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于是他们就容易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他们可能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不敢试错,只能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在一个被外界固化了的轨道上不停地跑着。

这个假设对吗?完全不对,人生不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每个人都有权利过好自己想要的一生,而不是被既定的社会规则或者家人的安排,循规蹈矩地过一生。

乔布斯说过: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在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你只有一直向前才能将这些点连成线。所以人生不是一条单一的线条,而是一个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格的状态。

二、中国式家长普遍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一种攀比心理

我身边有朋友为了让孩子读私立幼儿园,不惜每年掏出几万元的学费,还要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前段时间刷屏了一篇文章提及月薪2万的妈妈,给孩子过一个暑假就花了超过3万元,各种兴趣班、手工课等。这种现象很普遍,这跟虚荣的女孩子一定要买LV包包出门逛街、小妹妹吃一顿米其林就要拍图晒朋友圈是一种心态,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和攀比心理,但是他们似乎很少思考那些真正对孩子有意义的问题:孩子喜欢做什么?如何引导孩子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如何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所以,中国式家长急需一次对自己教育观的推翻与重构,一定要警惕这种攀比心理,这对教育孩子无太大益处,反而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引导。

三、中国式家长对于教育孩子没有抓住本质问题

无论是赛道假设还是攀比心理,都反映出中国式家长普遍的思维方式是:比较思维,也就是:看着别的孩子做什么,我家孩子也做什么。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除了攀比、虚荣心作祟,很多家长都是在盲目地满足自己在不断比较中的焦虑感。

比如,我身边有的家长孩子上高中,现在很多高中都有“加强班”等,有的孩子分数不够,没有进加强班的资格,但是很多家长不惜走后门、找关系到处求情下话,为的是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加强班,熟不知即便孩子进入了加强班,面对着比自己优秀几倍的同学,有可能更加受挫、厌学。这种行为反应出的就是比较思维下的家长做法。

这种比较思维害人不浅,与比较思维相反的是:抓住事物的本质问题,就是剥开事物层层的表皮,深入问题的本质。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指导教育孩子问题,那家长们应该做的不是急着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奥数班,而是思考如何挖掘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点,培养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鼓励孩子的创造力。

总之我觉得对于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存在“起跑线”一说,如果真要找一个孩子成长的基点的话,我觉得是“父母的思想和格局”。

你觉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道理吗?欢迎在评论栏留下你的观点。

职场进化论:穿越过世界500强和创业公司的职场辣妈,微信公众号【职场一二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7

我觉得有道理。
我理解的起跑线不只是各种学习班,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父母的经济能力、夫妻关系、学识水准、精神高度。

父母良好的经济能力,生活方面能够给孩子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学习方面能够提供更多学校和课外班的资源和选择权。我们不要一提课外班就涌现出刻板印象,生起抵触心理,事实上,我看到的所有在爱和接纳的家庭氛围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内在都有很强的内驱力,很多课外班甚至都是他们主动要求学习的,既然如此,那么良好的经济能力,就能够保障给孩子找到更加优质的资源,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动力得到很多的保护,学习的成绩得到更多的进步,正反馈之下,孩子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父母良好的夫妻关系,能够使家庭氛围温暖平静,父母自身的情绪也稳定和乐,孩子在这种氛围中长大,幸福感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我观察过很多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性格都是令人很舒适的,内驱力也非常强。
父母良好的学识水准,能够启发并影响孩子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而决定一个人能力的核心因素,就是思维方式。父母良好的精神高度,能够引导孩子站在更高的纬度上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很多时候,幸福与否的关键取决于自身看待事物的角度,所以,如果视角的纬度更高一些,那也会让人更豁达一些。
虽然最初这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商家引导消费人为制造出来的一句,但是我觉得起跑线的这个说法还是有道理的,没错,人生是场马拉松,我们不能只看到起跑的状态,没错,人生的意义在于活在每个当下,享受每个当下,而不是在一个生命刚来到世间就背负上起跑线这种竞技意识,可是,人生也没那么多峰回路转的传奇,更多的是踏踏实实经年累月一点一滴的准备和积累,就像《摔跤吧爸爸》一样,没有传奇,没有讨巧,就是脚踏实地的死磕。所以,从胎教开始,就尽其所能的帮助孩子一点一滴的积累,功夫总不会负了有心人,因为这就是大概率、大规律。
                 深度洞察,温暖表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0-22

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完全有道理。

这句话我是这么看的:

现在的孩子能输在起跑线上吗?能,但最好不要。

人生是一个长跑,即使赢在起跑线上,也不代表孩子能够一直领跑。

我们回顾一下小学班级永居第一的那位同学。你还记得他的名字吗?他现在是班里发展得最好的那个人吗?

很抱歉,我连他是谁都忘了。

人生是一个长跑,它是由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胜利累积起来的。赢在起跑线上,只能说明他在第一阶段取得了胜利。

人生是一个长跑,即使输在起跑线上,后面也有可能超越。

身边有个朋友,他是农业专业的博士,是通过市政府人才引进来到我们市的。他告诉我:上学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得过第一。但是,他们同学中考博士的不多。他之所以能达到现在这个样子,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一直在努力。

起点很重要,但是耐力更重要。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起点了?不是。

以前,大家都不重视教育的时候,孩子们都是靠自己。

现在,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为孩子的教育全力以赴。稍不留神,一个孩子就会被其他孩子甩出去很远。如果孩子一直在后面,他会渐渐失去努力的信心。

我觉得,如果能给孩子一个好的起点,就给孩子一个好的起点,鼓励孩子持续努力,争取赢得人生。

如果没能给孩子一个好的起点,也不怕,在后面的阶段中持续发力,也能追赶上来。


我是橙小慧,愿我们育儿路上结伴而行,互相鼓励。

第3个回答  2017-10-21

我是这么认为“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我们该从哪里计算孩子的起跑线呢?应该从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算起吗?这根本就不科学,完全是父母强加在孩子身上的负担。

要从跑赢起跑线,就得从怀孕的那天起,开始胎教,甚至我们应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是你备孕的时候,就开始准备抢跑了。从身体检查看是否适合受孕,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增加受孕概率。我们是否该问如何将自己最优秀最强大的基因遗传给孩子呢?

哪怕现在最先进的技术,也是不能做到选择哪些优质基因,遗传给孩子的。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就是说我该从哪里开始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呢?从孩子还是宝宝的时候,就给他如此大的压力,要让他从小承受这么强的胜负欲,其实这就是在满足我们大人的攀比心而已。

我们有设身处地的为宝宝想过他想要的是什么吗?我们自己尚且不是最优秀的父母,凭什么苛求孩子就是最优秀的孩子呢?


我是90后职场二宝妈妈余小贝,让我们共同成长,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余小贝。

第4个回答  2021-09-30
一辈子都要和别人去比较,是人生悲剧的源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