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魏征,曾被李世民比作镜子,他的为什么下场却那么惨?

他的为什么下场却那么惨?

原因是因为魏征在任的时候,曾经推荐过杜正伦与侯君集。杜正伦其人因罪被捕,而侯君集更是因为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所以说魏征下场那么惨可能原因是因为这两人。


魏征是朝廷的非常重要的人,给李世民提出过很多很好的建议。李世民也是把魏征认作标准的谏臣,做出过不小的贡献。魏征死的时候也很风光,魏征病死时李世民就感慨到自己失去了一面可以照自己言行举止的镜子。

本身魏征是一个非常好的臣子,是一个为了大唐江山敢于骂君主的谏臣。但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李世民就开始感觉魏征好像早已包藏祸心。毕竟侯君集与杜正伦两个人都是魏征推荐上来的人都出了问题,如果要找责任肯定要从魏征身上找了。
李世民在魏征死后还要做出这种毁人坟墓的事情,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若不是魏征推荐的两个人惹了他,魏征也不会因此在死后还要被李世民追究责任。

魏征虽然说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忠臣,但如果真就这么简单的认为魏征就是个如何清白的忠臣还是有些不全面的。忠臣并不是简单的取决于这个人留给后世的名声。就像是岳飞精忠报国,然而在历史上的岳飞却不完全是个精忠报国的名将。秦桧也不能完全的说是一个奸臣。更多的时候,秦桧只是负责背锅的,历史上这样的现象真的是太多了。
所以说史书上写的并不一定全是真的。毕竟历史是胜利者来书写的。所以说很多史书也可能会颠倒黑白。所以要抱着一个理性的心理去看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5
魏征的下场并不是很惨,魏征是处于一个正常病死的状态,只是死去没过多久,唐太宗因为一些事情迁怒到了魏征的身上,然后派人把他的墓碑给砸了。
魏征之所以有这个下场,可以说跟他的性格有关系,因为他跟唐太宗说话向来都是直来直去的,有什么就说什么,虽说唐太宗是那种善于接纳谏言的皇帝,但是长此以往,他心里肯定会不舒服,他就会觉得魏征对他这个皇帝太不尊重了,在魏征那里也没有威严。
而且魏征之前并不是唐太宗这边阵营的,他之前是为李建成效力的,只是后来唐太宗打败李建成的时候,觉得魏征有能力才把他留了下来,要不然他根本都不可能活到现在。
再加上魏征死前推荐的候军秘密参与了谋反,所以唐太宗就觉得魏征是表面上服从于他,但是私下里在内心深处还是想要推翻他的,并且在心里做着各种各样的盘算,然后越想越气。后续不仅把公主和魏征长子的联姻取消了,而且派人砸了魏征的墓碑。
并且当时唐太宗还放出话来要与魏征断绝一切联系,就是说就当没有魏征的存在。唐太宗的这种做法在后来也成为了君王断交的一个典故,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唐太宗的做法确实有一点过激,但是没办法谁让魏征识人不淑,推荐一个造反派,唐太宗没处置魏征的后代已经算是最大的仁慈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25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
第3个回答  2019-10-26
魏征说话太耿直了,虽然说唐太宗是愿意受纳这些建议的君王,但长此以往,会觉得大臣太不尊重皇帝,太没尊严。外加魏征推荐的候军参与了秘密谋反,唐太宗砸了他的墓,没有株连九族已经是唐太宗很仁慈了。
第4个回答  2019-10-26
这跟后来李世民的多疑很有关系。首先,魏征死前推荐的两个人一个犯法一个造反,他怀疑跟魏征有关。其次,他发现魏征和史官有联系,怀疑他沽名钓誉。后来直接砸了魏征的墓碑,可惜可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