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义不理财 善不为官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慈不掌兵”和“义不掌财”出自《增广贤文》,此书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

“情不立事”和“善不为官”只是流传甚广的俗语,目前不知出自何人之口。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的意思是:过于仁慈的人不能带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义气过重的人没法管理财务,善心太重无法做官。所以这些都是要求人战胜自己的“欲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观规律。

“慈不带兵”:顾名思义是治兵之道要恩威并施,心慈手软会吃败仗。企业犹如军队,在军队中唯一让大部分士兵活下来的方法就是打胜仗。企业领导人就是带团队打胜仗,对个别破坏者和企业价值观不同的员工的仁慈是对团队的残酷,最终会把团队带垮。

“义不掌财”:特别讲义气的人不能管理财务,他见朋友有难会忍不住解囊相助,长此以往再多钱也没了。犹太人的生意经中有一条规则。

“善不为官”:在官场,太过于善良,就会被别人算计。一项制度的确立以及实施,其中肯定会遇到诸多阻碍,如果处处都怕得罪人,让这样的人做官是不能有作为的。

在一个“非常仁慈”、“放手不管”的领导者下面干活,员工都会很随便,公司整体执行力极差,员工丝毫不听从公司号令,自私自利,不为公司做贡献。

扩展资料: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是一句流传甚广的统兵古训,这是古来善用兵之人都知道的道理。曹松有句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意思是: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这不是说要对部下横眉冷眼,而是说关键时刻绝不能因为心慈手软而误了大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处此“一时”之时,统帅战将必要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以指挥行事,绝不能因妇人之仁而坏了大局。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中的慈悲、重感情、讲义气、与人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质。但不能把这些好的品质过于情绪化,庸俗化,只有做到理性、尊重客观规律,有这些内在素质才能成大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不掌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5

    慈不掌兵和义不理财的出处是《增广贤文》

    情不立事和善不为官出处无可查询。

    这是一句俗语,所以仅慈不掌兵和义不理财有出处,而情不立事和善不为官的出处是没有的。

一、慈不掌兵

    曹松有句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如果一个人过于仁慈,就不适合带兵打仗。

    我们中国讲求的是中庸为道,战争时期需要杀伐决断,和平时期就要以仁治国。

二、情不立事

    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则、原则的设立是为了很好地管理事物,如果一个人太感情用事,随便破坏自己所设立的规矩,也就毫无原则可言了,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三、义不理财

    犹太人的生意经中有一条规则:不借给朋友钱。

    如果把钱借给了朋友,一旦到了还债的时候,朋友还不出,就会害怕见到你,从而躲着你,这样两个好朋友之间就有了嫌隙,渐渐的就会疏远。

    如果是朋友,家里有困难,他们就会适当接济对方(不能让朋友产生依赖),自然接济的这些钱是不用还的,这样以后两个人的感情就会更加深刻。

四、善不为官

    在官场,如果太过于善良,就会被别人算计。

    一项制度的确立以及实施,其中肯定会遇到诸多阻碍,如果处处都怕得罪人,让这样的人做官是不能有作为的。

    简而言之,所有这些都是要求人战胜自己的“欲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观规律。慈悲、重感情、讲义气、与人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质。

    有这些内在素质才能成大事,但不能把这些素质表面化、庸俗化(太过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0-15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是句俗语,没有出处。
  意思是:
  过于仁慈的人不能带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义气过重的人没法管理财务,善心太重无法做官。所以这些都是要求人战胜自己的“欲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观规律。
  慈悲、重感情、讲义气、与人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质。有这些内在素质才能成大事。
第3个回答  2016-12-09
  
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义不理财 善不为官

——统兵古训 《古代》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是句俗语,没有出处。
  意思是:
  过于仁慈的人不能带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义气过重的人没法管理财务,善心太重无法做官。所以这些都是要求人战胜自己的“欲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观规律。
  慈悲、重感情、讲义气、与人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质。有这些内在素质才能成大事。
第4个回答  2020-04-0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