窘迫拧巴的新人导演到底是不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如题所述

目前行业内的各类新导演扶持计划越来越多,草根新导演的出路也变得更宽。比如国家队牵头的“青葱计划”,宁浩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爱奇艺的“17计划”,王思聪发起“香蕉新导演掘地计划” 等。

就这两年来看,很多草根新导演都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资本、行业资源及人脉上的支持。

比如,4月4日即将上映的超小成本恐怖片《中邪》,成本7万,其中2万付了男主的医药费,其导演只是一个武校毕业,没考上艺校的横店群演,《中邪》剧组工作人员由义务帮忙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组成。

片子有很多硬伤,但这部电影在获奖后得到腾讯影业春藤电影工坊、万达影业、新浪微博、快手、卓然、猫眼、毒舌电影、新片场等九大出品方的联合支持,经过补拍和更好的后期之后决定上映。

这几年新导演作品成本从《中邪》的几万,《路边野餐》的几十万,《心迷宫》的一百多万,到《黑处有什么》的三百多万,《暴雪将至》的四千多万等,不断拔高,而且有了更多大型电影公司及专业宣发公司的参与。说明更多的资本和资源注意到了新导演,也注意到了他们的作品并给予支持,使得新导演们有了更好的展现自己的平台和机会。

中国电影的趋势和未来跟新导演有什么关系?

首先,不是每个在电影创作上有表达欲望或者控制欲的人都能当导演,导演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职业,需要经过一系列视听语言的专业训练以及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才能变得成熟。想得美跟拍得好没有正比关系,千万不要脑子一热就去当导演(尤其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导演必定是中国电影的未来,不然还指望后辈们继续看上一辈甚至上上一辈拍的老电影?

关于趋势,中国目前的新导演们除了文艺片之外,尝试更多的是犯罪、悬疑方向,这些类型的作品虽然不是目前中国主流观众最喜欢的。

但因为兼有文艺片和部分商业类型片的元素,既能体现导演、编剧的特点,又比较容易获得资本、行业资源的青睐,所以这些类型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更多新创作者的选择。

还有一些早在行业内其他职业打拼多年的新导演热衷于喜剧,这类电影以演员转导演的居多,从郭德纲、宋小宝、小沈阳、包贝尔开始当导演拍电影可以看出一二,而且这种演员转行当导演的情况未来或将愈演愈烈,不知道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去年,93年的导演阚若涵拍了一部叫《海带》的科幻网大,获得了很多好评和推荐。

行业新导演方面,资深影评人、编剧张小北导演的科幻处女作《拓星者》也将于今年上映。

随着90后电影人的成长,作为接触科幻最多的90后,未来中国的新导演一定会有更多关于科幻电影的尝试,这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虽然新导演搞科幻电影怎么听都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

所以虽然中国大部分新导演都是窘迫的拧巴的,但在这个于内容创作者而言既迫切又美好的时代里,机会跟压力是并存的。

如今行业对新导演的支持力度变得越来越大,观众渴望更多元更优质的电影作品,创作者们尤其是创作新人们也在不断尝试且有了一定成效,中国电影的未来一定属于现在这帮窘迫又拧巴的新创作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