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盘江地区卫星相片地质解译及构造模式初建

如题所述

现代航天遥感技术,将人们对地物的感知距离由一般的航空高度,扩展到遥远的外层空间,且将观察手段,由较窄的可见光扩大到紫外、红外以及微波等电磁波谱的广阔范围。陆地卫星(LANDSAT)所记录的丰富信息,通过一定的处理方法,能有效地感知地面地质现象的存在与变化,可以用来判读人迹罕至的沙漠、高山地区的地质现象,对第四系覆盖与水下一定深度的地质结构,也有独特的反映能力。

滇黔桂地区是我国南方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面积近40万km2。其中的南盘江流域,是这次卫片目视解译的重点区。

一、地质概况

本区东连江南隆起,西以南北向小江断裂带与古老的康滇隆起相隔,南系南华台块,北接黔中隆起,并与四川盆地(地块)相望,是处在各大地构造单元交接带上,以负向构造运动为主要发展历史的三叠系广泛覆盖区。本区构造线纵横交错,但以北东和北西两组最醒目。南北和东西走向的构造线,在1:50万卫片镶嵌图上才有清晰的显示(照片1),如横亘东西的普定—惠水带与纵贯南北的贵定—东兰带等。这些现象同样记录着本区复杂的地史过程。

照片1 南盘江地区卫片镶嵌图(南盘江地区从影纹结构上明显地分为A、B、C三大区)

本区册亨—罗甸断裂带以北,变质基底属扬子型,由前震旦系昆阳群(或板溪群)板岩或千枚岩构成,仅出露于解译区的东北及西南部。在不整合面之上,震旦系和下古生界为夹碳酸盐岩之碎屑建造,厚3000~4000m,出露于西部和一些高背斜核部。断裂带以南,盖层缺失奥陶系、志留系,岩性有向南华型过渡之势。

晚古生代,黔中、江南隆起较高,出露水面而成为重要的物源区。区内在隆起或一些高背斜带上出现超覆现象,普安—龙吟、罗甸以北尤为明显。东吴运动之后,构造格局有了变化,中生代早期,本区海水有变深之势,三叠纪时沿福泉—安顺—册亨—丘北构成一条醒目的相变带,成“S”形蜿蜒长达500余公里,且沿带发育着串珠状生物礁。带之东南以浊流沉积(照片2)为主的砂泥岩相区,厚3000~4000m。带之西北为浅海台地相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厚约3000m。印支、燕山运动,使那些在加里东、海西期古构造格架控制下形成的盖层,发生褶皱和断裂,并为现今构造布局奠定基础。

照片2 广西潞城中三叠统浊积岩中的槽模结构

二、多波段卫片的影像特征及其地质含义

地表或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质体,对电磁波辐射及反射能力,在不同波谱范围内有着不同的特性。它通过一定几何形态的色调异常记录在卫片上。人们利用记录在多波段(MSS)卫片上的各种影像及其组合关系的对比分析,揭示地质体属性及本质,以达到认识地质体的目的。卫片上不同几何形态的色调及组合,首先是地貌景观的反映,但地貌景观与地层、岩体、地质构造作用直接有关,因此,分析研究各种影像特征,是进行地质解译的重要环节。现以1:50万之7波段镶嵌图为基础,从色、形、影三要素入手,讨论各影像特征及所包含的地质意义。

(一)影像的综合特征是区域地质概貌的反映

本区在7波段镶嵌图上,以灰色和浅灰色调为主,夹有深灰、黑灰及少量白色调。从整体来看,由东南向西北色调变深,黑及黑灰与浅灰相间构成的条带状、线状及被其分割的块状影像,成为本区卫片影像的宏观特征。据色调组合,本区以泸西—册亨—罗甸及册亨—普定连线,大体可分为东南(A)、东北(B)及西南(C)三部分(照片1)。

东南部:由灰、浅灰色调构成,具有粗糙感之细碎树枝状影纹结构,其中点缀着为数不多的黑灰色块状色调。块状色调多半呈菱形或椭圆形。由于色差较大,边界清晰(照片3),据实地考察,大片浅色调之粗糙影纹,系巨厚的中三叠统板纳组与兰木组砂泥岩及其浅表褶皱的反映。黑灰色调的菱形块体,则系断裂围限的石炭系、二叠系灰岩,如广西凌云、巴马所见者属之。灰色调椭圆形块体,是以泥盆系和寒武系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为核心的隆起构造,广西隆林—西林复背斜带属之。两者色差之大,固然与岩石本身的颜色、成分、结构有关,但地貌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碳酸盐岩在解译区的特殊岩溶地貌,构成彼此孤立的柱状山丘,其面积均在MSS所要求的最低分辨力(79m×79m)之上。其群体与缓坡状起伏的板纳、东兰组砂、泥岩地貌对比(照片4),恰好构成电磁波在地表的漫射条件。由于电磁波的漫射,损耗了很大一部分能量,因此,在MSS正片上必然反映为深色调。

照片3 块状影像结构

深色为不同时代之灰岩,浅灰色枝状影纹系中三叠统砂泥岩

照片4 凌云城西地貌剖面

右侧为中三叠统砂泥岩地貌,左侧为C—P系岩溶地貌

东北部:灰及暗灰色调构成的巨大环状及带状结构,是本区的主要影像特征。东北边缘灰色条、块状之粗糙影纹为江南隆起西南沿的前震旦纪变质岩。巨大的环状体分布在都匀、罗甸一带(照片5)。从地面资料看,是北部伸入本区的巨型鼻状隆起的南倾部分,面积万余平方公里。其核部由寒武系—志留系组成,南缘渐次为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纵贯南北、长达150km以上的贵定—昌明—掌布带状影像,分环形体为两部分,东部有更高的隆起幅度。带状体则由三叠系的褶皱、断裂组成,在MSS各波段上均清晰可见。值得指出的是,环状体并不包括整个巨型鼻状隆起,而只是其中的大部分。这是否存在更深的地质背景,有待进一步研究。

西南部:由灰、浅灰及少量暗灰色调构成,别具形态、方位的皮壳状结构。普安以东,色调较深,结构也较细腻,长条状呈北东向排列;普安以西色调较浅,在宏观上显示着南北向伸展的菱形或长卵形斑块状结构。经对比分析,前者是在面积较大的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褶皱背景上,分布着平面形态成三角形的三叠系特殊褶皱组合(照片6),这种组合显然是受地腹两组以上断裂控制的结果。后者,是石炭系—二叠系、主要是三叠系不均一围绕前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而构成的巨大菱形块体。其东南侧散布着少量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老第三系红层(照片7)。实际上这一带已处于古老、有长期活动历史的康滇隆起的东部边缘。因此,断裂、褶皱格外发育。

照片5 块状、环带状影像结构

照片6 枝状、皮壳状影纹结构

照片7 块状、缟状影纹结构

(二)特殊影像的地质含义

遥感图像是按比例缩小的综合地貌景观,包含许多直接或间接的地质要素。这些地质要素往往通过某种特定的色调,突现在背景色中,因而构成了具有各种几何形态的色调异常。这些色调异常,便是认识各种地质现象至关重要的线索。为使某影像与地质概念建立起自然联系,根据本区地质条件及图像的特征,以构造为主要内容,初步分为线形、圆形、块状及条带状影像等。

1.线形(有称线性)影像及其地质含义

线形影像是直线延伸或近于直线延伸的色调异常。由于MSS对宽度只要超过15m的地面线形体就有较好的分辨力,因此,卫片中线形信息量尤其丰富。其构成有下列三种方式:

(1)突现在背景色中的深、浅色调或深、浅色调在延伸方向上的间互出现。这种影像细而明晰,常为扭性断裂的反映,如广西利周—玉洪断裂(见表1)。

表1 断裂要素简表

续表

注:*走向/倾向∠倾角。

照片8 广西玉洪茶厂,走向25°大断裂通过该处,地层遭受强烈挤压,呈鳞片状破碎

照片9 雨厦—陆良断裂在雨厦点表现为巨大破碎带,并为方解石充填(白色者为方解石团块)

照片10 隆林潞城中三叠统薄层灰岩强烈挤压并发展为断层

照片11 隆林祥播断裂带形成的断层崖,由二叠系灰岩构成,逆于三叠系粉砂质泥岩之上

(2)特殊影纹在某方向上的连续延伸。由于延伸长,穿越不同的岩性单元,线形影像宽窄不一,色调深浅也有差异。经验证,这是地面断裂带的反映。剥隘(滇)—玉洪(桂)—独山(桂)北东向断裂带便是典型一例。该带延伸长达250km,发育于中三叠统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中。因挤压,地层破碎不堪,局部呈鳞片状,就近破劈理极为发育(照片8),破碎带宽可达400~500m,并为该处地形控制的主要因素,河流、山系均沿25°~30°方向延伸。该断裂在乐业城南,使灰岩高度破碎,局部成糜棱岩,沿带严重方解石化,宽达50余米,为顺时针的压扭性断裂。至于宽窄不一的原因,是不同岩性造成的地貌差异,而色调差,除上面的原因外,还与亲水性质有关。

(3)板块状色调的边界。均一的板块状色调边界或两种板块状色调的交线,其清晰度,随色差而异,但通常呈隐晦状,是具不同覆盖程度的地面断裂。如云南陆良—雨厦北西向断裂,它在MSS4、5,尤其是5波段上显示最清楚。其东北侧为板块状暗灰色调,西南侧呈板块状浅灰色调。该影像断续延伸190km而出图。雨厦露头点调查的结果,是一条通过地貌表现出来的大断裂带,东南段控制水系,调查点恰系中三叠统岩相变化带。浅灰色调系浅绿色砂质、粉砂质泥岩夹砂岩,植被以杂草为主;暗色调则为灰岩夹白云岩,有较厚的坡积物。植被以灌木林为主,杂有茅草。正常的地层产状为25°∠19°。由于断裂、破碎,角砾岩比比皆是,方解石化也甚为严重(表1,照片9)。

当然,并不是所有线形影像都是地面断裂的直接反映,而实际上的地质、非地质含义还要广泛得多。像地层界线、褶皱轴线、水体边界和人工建筑等等。

2.圆形影像及其地质含义

又分圆形及环形两类。

1)圆形影像:指均一、光滑圆形和近圆形之色调异常或特殊影纹结构异常。据野外考察有地质与非地质两种意义。

(1)具地质意义者:其一,由两种岩类构成的圈闭构造。岩类差别愈大,色调或影纹结构异常愈显著。前者,如广西巴马龙凤穹状背斜,三叠系砂、泥岩圈闭的核部,出露了下石炭统、二叠系灰岩。因灰岩与泥岩相比有着深得多的色调特征,故构成暗灰色调异常(照片3)。后者,如广西田林西的者苗背斜,它由中三叠统兰木组形成圈闭,核部出露板纳组,二者均为砂岩、泥岩。但兰木组砂岩厚且硬,抗风化能力强。板纳组砂岩薄而疏松,抗风化能力弱,因而表现了不同的地貌特征,构成了影纹结构上的差异。其二,侵入体的反映。在沉积岩分布区,侵入体就具有独特的产出特征。由于成分、结构及构造上的原因,常显示浅灰或白色调,即使是隐伏岩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如广西南丹大厂有一边缘模糊的圆形浅灰色调异常,经钻井证实为潜伏花岗岩体。

(2)非地质意义者:多半由水体、植被或纯地貌因素引起。广西旧州南侧在MSS各波段上,均有一深色圆形细碎影纹结构异常。观察的结果是,该处分布着中三叠统的兰木组砂岩夹泥岩,产状多变。在圆形异常的地面边界上,没有地质现象的突变,而主要是植被分布上的差异。色调异常区为深绿色、墨绿色之茂密的杂木林区,以栗树、枫树、油茶树等宽叶林为主。非异常区是零星状分布的小松木,其界限分明。

2)环形影像:由深或浅色调及深浅色调间互而成圆形、近圆形的圈闭影像。有单环状和多环状。单环状影像常反映具有明显蚀变晕或蚀变带的侵入体,如南丹—河池花岗岩体。岩体本身显示灰或浅灰色,而外蚀变带为深色调,故影像就成深色环状体。由两种以上不同岩性构成的平缓圈闭构造,其核部出露较老的一组(背斜)或覆盖新的一组(向)时,影像也呈环状。多岩性组合影像则呈多环状。

3.块状影像及其地质含义

指卫片上具同一影纹结构或某均一色调的巨型规则或不规则之块状影像。它既是某地貌景观的反映,也是地表及地下一定深度内地质结构信息的综合反映。从几何形态上看,本区块状影像可分卵形与多边形两类,前者如黔南、隆林等块状影像;后者有牛首山、罗平、宣威等块状影像。

(1)黔南块状影像:由带状影像环绕而显示卵形,长轴呈南北向,长达120km,面积万余平方公里,具深、浅两色网格状影纹结构。在布格重力图上显示相对负异常。地质资料表明,本区泥盆—石炭纪时,是以沉降为主的负向构造带,仅泥盆系、石炭系厚度就接近4000余米(一般只有2000m左右),而当前地表却为南倾鼻状隆起斜坡上的正向箱形褶皱群。

(2)牛首山块状影像:由北东及北西向两组线形影像围限的浅色斑状结构显示的菱形体。长对角线北北东向延伸约达240km,面积近万平方公里。核部尚有一隐晦的环状体,由前震旦纪变质岩构成。向南、北各依次为寒武系、志留系和泥盆系。据地质资料,北东、北西向线形影像,显然是断裂带。因此,牛首山块状影像,尽管是个古老隆起,但从目前的结构上看,是印支—燕山期仍有活力的构造块体。

4.条带状影像及其地质含义

是指由深、浅色调间互构成,并呈平行直线或曲线状延伸的影像特征。在很多情况下,是线形影像的复合体。虽然形态复杂,但其地质含义远不及线形影像那么广泛。区内主要反映:

(1)断裂带。如东兰—贵定带状影像就是由两条以上(北北西向)断裂切割石炭—二叠系及三叠系之不同岩性组合构成的,长约150km,北延至贵定以远。MSS4、5波段显示白色或浅灰色,MSS6、7不均匀加深。这除岩石本身在不同波段有不同特征外,该断裂带尚具有一定的亲水性质。

(2)褶皱带。是多岩性组合的线状褶皱,受到剥蚀以后的影像特征。贵定—昌明—掌布南北向带状体,就是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构成的紧密向斜带。此外,大型的平缓褶皱群,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后,也可构成带状或环带状影像特征。

以上,是本区与构造有直接联系的特殊影像的初步归纳,目前正在实践中,待不断地扩充和丰富。

三、地质解译效果分析

卫片解译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地质现象,掌握地质规律,从而作出油气勘探远景评价。欲达此目的,除解译人员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外,卫片的质量和用以解译的方法也有重大关系。至于卫片在一个地区的使用价值,除上述因素外,还取决于解译效果。

通过简短的野外观察和已知资料对比、分析,就1:50万假彩色合成片来说,其目视解译效果是比较好的。尤其是断裂构造(见图1),笔者曾对室内解译的30余条线形影像进行了野外观察。其结果表明,这些线性影像绝大部分为地面断层、形变挤压带或隐伏断裂的反映(表1)。

当然,不是说所有地面断裂在卫片上都有反映,或者说都可进行目视解译,这要取决于卫片本身的分辨力和肉眼对卫片所记录灰度的鉴别能力。另外,由于卫片有广阔的视域,对确定断裂在空间上延伸及其相互关系上都有独特的优点。如以往一直认为紫云—都安是一条大断裂,但卫片镶嵌图却清楚地反映,它由三组不同断裂构成。即其北段为水城—紫云—东兰断裂的一部分,中段为册亨—罗甸断裂的一部分,南段为贵阳—南丹(340°)或清镇—南丹(330°)断裂的一部分。这三条断裂不仅方位不同,其形成时间也有差别(后有讨论)。又如师宗—弥勒带也不是一条断裂。它的西南段是弥勒—师宗—清镇断裂带的一部分,北段则由罗平—盘县断裂带构成,等等。

构造块体,卫片更有特殊的反映能力。因为它的宏观性,完全取代了从点到线和从线到面全部工作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由于它的真实性,则又填补了在上述过程中,因精度限制和人为观察的局限性而造成的失真现象。它在广阔空间的对比中,通过平面的不同构造组合及纵向上的相关因素而反映出来的独特色调之地貌景观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地下块体结构在地表的综合影像。这是以往各种地质图件所无法反映和表达的。

至于局部构造的解译效果,要取决于构成局部构造之岩层间的岩性差别。岩性差别大,卫片上的色差就大,肉眼就易于鉴别,解译效果就好。本区东南部,局部构造的解译效果远比本区其他地方差,就是因为该区局部构造,绝大部分都由中三叠统单一的砂、泥岩构成的。这种砂、泥岩在卫片上的灰度差,远远低于肉眼的分辨能力。

图1 1:50万假彩色合成片解译的断裂比1:20万区测图所反映的断裂数量多、精度高

四、区域构造模式及油气勘探有利构造带的选择

通过卫片的地质解译,我们试图将各种孤立的地质构造现象或一些具有地质含义的特殊地貌景观,经过分析,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既不割断地质历史,又可用某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予以解释,故称为“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预测地质构造和有关地质现象,从而为最终的油气勘探远景评价提供依据。

从解译图上统计的结果看,断裂有15组之多。从卫片上看有的清晰,有的断续隐晦。清晰者,多为暴露地表的大断裂。隐晦者,多系潜伏线状构造或半覆盖状的断裂。这些断裂将本区地壳割裂成许多巨大的块体,并在地壳浅部以特有的褶皱型式嵌接于各构造带之间,因而更增添了本区构造的复杂性。但通过构造组合关系的分析,仍然可以看出,本区至少有三次以上的明显构造发育期与相应的褶皱、断裂组系。即:东西向褶皱构造和与之配套的“X”型(340°与40°)断裂;北东向褶皱构造和与之直交的(320°)张性断裂带及以南北向褶皱构造为主体,同时伴有北西向褶皱和有关的断裂带(表2、图7)。

表2 各构造带及其特征表

东西向构造带,在镶嵌图上可解译出6~7条。者海—普定—惠水及以北的贵阳—清镇带规模较大,宽约10km。它们的影像较隐晦,可能是潜伏构造的反映。据区域资料,东西向构造在元古宙雪峰期就已出现,加里东期占有重要地位,并使滇黔桂地区隆起成陆。340°、40°方位一组“X”断裂就是南北向挤压的必然产物(图2)。值得指出的是,东西向构造虽发育于元古宙,但在燕山期仍有一定的反映。根据“X”型断裂方位的变化,南北向的压应力是断续的,且有应力轴方位上的变化(图3)。

图2 南北向水平挤压下除形成东西向褶皱外,形成一对扭性断裂

图3 随着地史发展南北向压应力轴向东侧偏转,一对扭性断裂的方位也略有改变

北东向(35°~40°)褶皱构造及压性断裂,主要发育于本区的西部。褶皱的主体由震旦系—泥盆系构成,是华夏系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图4)。从沉积看,自进入海西构造旋回之初就开始发育。与之直交的北西向(310°~320°)张性断裂,逐渐使本区基底形成北西向槽状陷落,并控制了晚古生代的沉积。因而改变了本区以北东向为主沉积相带的分布特点。例如水城—紫云—那莫泥盆—石炭系窄相带的沉积厚度在3000~4000m。这是迄今区域构造模式的重要背景条件。

图4 在逆时针扭动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向褶皱或压性断裂,同时产生与之直交的张性断裂

图5 在东西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一组共轭的扭性断裂

海西末期,本区受到了东西向的水平挤压,并在地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强,至印支—燕山期达到顶峰,因而奠定了本区现今区域构造的轮廓。南北向褶皱带、北西、北东一对“X”型断裂就是其中的重要产物(图5)。上述构造带,在昆明幅(G-48)地质图上也有清楚的反映(照片12)。仔细分析该图,对卫片解译中提出的潜伏构造,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主要为东西、北东及北西向三组。南北向构造带自然更醒目(图6),其中最突出的则是北东(65°~70°)和北西(310°)两组具共轭性质的复合型构造带。而水城—关岭—紫云及曲靖—补郎—修文尤具典型意义。表面上看,本区是一幅主要在印支—燕山期东西向挤压应力严格控制下的褶皱图案。例“X”型断裂之一的水城—关岭—紫云左形斜列褶皱带,就是逆时针扭动的结果。然而,实质上这组褶皱带是在加里东末或海西初期发育起来的北西向张性断陷带的背景上并在其控制下形成的。也就是说,该构造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前期(潜伏断裂)构造要素。该带西北段出现的偏北分支,就是前期断裂在该地表的直接反映。从卫片上看,两者夹角10°左右。共轭的典靖—补郎—修文构造带也只是在前期构造带(NE40°)上,覆以印支—燕山期北东向的扭断裂而构成。至于南北向各构造带,与北东、北西向构造带一样,同属印支—燕山期产物,因此,无论在地质图或卫片上都是显而易见的。

照片12 昆明幅地质图反映各构造带间的平面关系

图6 据昆明幅地质图编制的构造纲要示意图

图7 在F1、F2潜伏断裂控制下,受到东西挤压后而形成的构造形态和组合

综上所述,本区的构造模式就是印支—燕山期,在东西、北东向褶皱带和北西向张性断陷带的背景上,受到东西向挤压(尚有顺时针扭动的迹象)而形成的构造规律。由于东西向挤压,造成南北方向上的拉张,形成水岭—关岭—紫云、弥勒—清镇交叉断裂以南的犁头状断陷,使三叠系厚度达到了4200~5000m之巨。对应的北侧,处于黔中隆起的南缘,由于黔中隆起在相应时期内,不断上升扩大,产生了南推之力,限制了因张力造成的北移,因而下陷不甚明显。那些受前期“X”型断裂切割的断块,基于同样的理由,在垂向上产生了差异运动。有的下陷,有的上升。前者,如罗平、黔南等断块。罗平断块内,仅上二叠统就厚达2000余米,而越过东侧、北侧边界(断层)就迅速减至为442m与500m。后者有牛首山断块,它长期以来就处在相对上升状态中,这当然与它处在康滇古隆东缘的构造位置上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构成断块的断裂是多期性的,且具不同的组合方位,因此,反映在卫片上,就成了不同几何形态的块状影像。另一方面,断块在地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独立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边界条件,故得以构成具有局部性的、独特的构造组合形态。反映在卫片上便构成别具一格的影纹图案,从而成为认识地下地质结构的重要标志。宣威、普定间的中营构造群就是典型例子(照片6及图7)。它是由上石炭统马平灰岩夹白云岩构成,底朝西的三角形背斜与近南北向中、下三叠统向斜和弧形状中、上石炭统背斜构成的特殊形态之构造组合。显然,这是在北西、北东向一对“X”型断裂控制下,受到东西向挤压作用时形成的构造特征。因此,潜伏构造(断块或断裂)完全有可能,通过地表的特殊地貌形态和盖层某种褶皱组合关系的分析而加以认识。

照片13 西林,中三叠统薄层灰岩构成东西走向之箱形背斜,上为其核部切面形态

必须指出,上述涉及的各构造发展过程,在时空上是相互联系的,有的则是长期的。如前所述,东西向构造虽然发育于元古宙,但至少中生代时仍有一定的反映。西林紧密的箱形褶皱就是其中的产物之一(照片13)。当然,不是说南北向压应力一直起主导作用,而是不同的地质时期有着不同的反映,东西向或其他性质的构造应力也是如此。因此,在分析具体地质问题时,必须要有明确的时空概念。

至于油气勘探中有利构造带的选择,由于工作的深度,仅从区域构造角度出发提供一些粗浅意见,作全面评价时参考。

从区域资料分析,上震旦统灯影组是四川盆地重要产气层。该组在本区亦系白云岩,厚约500m。下古生界总厚超过1200m,上震旦统至志留系可构成下生-储-盖组合,而东西向构造带在本区发育最早,并在加里东构造期就已成型。因此,东西向及其有关的圈闭构造,是下古生界油气储集的有利场所。虽然册亨—罗甸断裂带以南,下古生界有轻度变质,但在以北地区,如宁南—纳雍—卫城及宣威—六枝—都匀正向褶皱带中的低背斜,仍然是下组合油气勘探的有利构造带,尤其是龙里等那样的大型穹状背斜。由泥盆系至三叠系构成的上生-储-盖组合,在本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厚约6000m。特别是水城—关岭—紫云及弥勒—清镇交叉断裂以南的广阔地区。本区控制上组合的圈闭构造,是在逆时针扭动应力作用下,首先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带及继后发育起来的南北向褶皱带。因此,北东向、南北向的背斜带又成了上组合油气勘探的有利场所。上述两种构造带叠加(复合),有良好保存条件的背斜构造,尤具勘探价值。

五、简要结论及问题建议

自卫星遥感图像用于不同地域的地质解译以来,不断地丰富了解译内容,取得了不少成果。因而更增强了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的意义,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有的可在图像处理系统的应用中得到解决,有的还需今后继续讨论。因此,对遥感技术在地质中的应用作出恰如其分的结论,为时尚早,尽管如此,卫片所具有的形象、真实和宏观性特征,仍然是地质工作者借以研究、讨论及至解决区域地质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1)由于卫片本身的分辨力和前述特征,较适宜于区域构造或构造群体组合的解译和研究。对区域性大断裂及侵入岩体,更有独特的解译效果。至于局部构造的深入解译,还必须辅以航空遥感资料或有待于电子计算机识别方法的应用。

(2)通过地物信息在纵、横向上的组合分析及地面构造形态组合研究,可对各种潜伏构造进行推断解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区域地质结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背景条件。

(3)由于肉眼难以分辨那些岩性相近的不同地层在卫片上所记录的微小灰度差,因此,地层岩性的目视解译效果不甚理想,因而也影响局部构造的深入研究。

(4)为便于野外验证及使解译成果有实用价值,应将解译成果转绘于1:5万或1:10万地形图上,然后再进行其他处理。因此,地形图应作为解译区工作前资料准备的内容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