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家禽养殖环境管理

如题所述

畜禽养殖场环境保护的好与否,事关畜产品的安全、质量和对周围的环境影响。为此,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让畜禽养殖场不成为周围环境
的污染源,引起畜产公害,主要是指动物粪尿垫料、污水和病畜尸体的妥善处理;二是要让畜禽养殖场本身不受周围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在场址的选择时要避开周围工厂的废水、废气、废渣,农业上的化肥、农药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1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的来源
1.1空气污染
工业“三废”含有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空气,畜禽一旦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就可使畜禽致病。
1.2土壤的污染
农药、水中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都会污染土壤,畜禽一旦采食了受污染土地上的饲草料,就可使畜禽引起食物中毒和有害微生物感染而发病。
1.3水源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和大气污染物是水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水受到污染不能饮用;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可引起某些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有
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可引起动物中毒等。
1.4生产中废弃物的污染
畜禽的粪尿排泄物、垫料、污水、病死畜禽的尸体等不能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当造成的污染。
2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直接危害动物的健康,可使畜禽的生长、发育、繁殖、生产力受阻,并发生各种疾病以致死亡。污染物质在动物体内积累或进入畜产品中,可
直接危害人的健康。
3畜禽养殖场环境保护的措施
3.1科学规划。规范建设
3.1.1科学选址场址要选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向阳背风、平坦而稍有坡度的场地上;地形要开阔整齐,以利于全面规划与布局。土壤以沙壤土为宜,有利于保持较干燥状态,可防止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的生存和繁殖;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不受周围环境污染,取用方便,设备投资少;畜牧场应设在居民点的下风向处,距离在300~500 m以上,距交通主干线不少于100~300 m;要远离加工业的污染源;必须有可靠地动力供应。
3.1.2合理布局
完备的畜禽养殖场应由管理区、生活区、饲草料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畜禽观察区、病畜隔离观察治疗区、尸体无害化处理区等功能区构成。各功能区之间应相对独立而协调。管理区、生活区、饲草料区要设在场区的上风口;畜禽观察区、粪污处理区、病畜隔离观察治疗区要设在场区的下风口;尸体无害化处理区要设在场区常年主风向的下风口,且远离场区4 O∞m。
3.1.3标准建设畜舍建造构架、采光、通风、保温及降温等设施必须按照有关要求,进行设计和建造,以满足畜禽生长发育、生产的最佳环境条件。
3.2妥善处理生产废弃物。保持环境质量良好
3。2.1
及时处理畜禽粪尿、垫料等排泄废弃物畜禽产生的粪尿、垫料等排泄废弃物应定期清理出畜禽圈舍,并堆放在粪污处理区,及时将其处理,并加以利用。可以将动物的粪尿和垫料通过堆肥,使其腐熟,其产生的生物热可杀死细菌和寄生虫卵,可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因为动物的粪便中含有有用的
含氮化合物、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可将其用作牛、羊、鱼、猪等的饲料,但必须在饲喂前经过加工处理和控制用量;动物的粪尿和垫料作为产生沼气的原料用来生产沼气,变废为宝,节约能源,沼夜、沼渣用于肥田,并达到改善畜牧场的环境卫生的目的
3.2.2严格控制生产中污水的产生,并及时的进行处理再利用
要严加控制畜禽场污水的产生量,减少不必要的污染和浪费。一般畜禽场产生的污水可采用沉淀(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过滤、分解等方法使其净化后作为生产用水,循环使用,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大量节约用水。混凝沉淀是畜禽养殖场常采用的一种污水处理方法,是指往水中投加具有凝聚能力的混凝剂,如明矾、硫酸铝、硫酸亚铁等,使水中极小的悬浮物及胶体微粒凝聚成絮状物而加快沉淀。畜禽养殖场的生产污水如重作饮用就必须进一步处理。
3.3搞好畜禽养殖场环境绿化。净化美化场区环境绿化不仅可改变畜牧场的自然面貌,改变环境,还有利于减少场内臭味外逸,减少空气微粒和微生
物,减轻外界噪音,减少有害气体对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绿化对改善场区小气候,净化空气作用。
3.3.1栽植行道树,植绿草坪为了营造一个安逸舒适的场区小气候环境,应在畜禽养殖场的四周、道路两旁栽植一些杨树、柳树等树形搞、树冠比较大的树木,也可在场区空闲地段植绿草坪,这样既可以美化绿化环境,也可以很好地净化场区及周围环境的空气,减少有害气体的污染。
3.4控制噪音危害
畜禽生产需要安静的环境,应保持场区及周围环境无噪音污染,减少噪音对动物的危害。
3.5建立养殖场环境保护监督检查评价机制
为了增强生产者的生产安全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确保畜禽产品安全生产,周围环境不受污染,各级行政执法部门一定要加强对畜禽养殖场的环境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管理,建立完善的畜禽养殖场环境保护监督检查评价约束机制,以确保畜禽养殖场的安全健康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19

 一、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污染问题

目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对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粪便污染。据试验资料分析和初步测算:每头猪每天大约产生5.5L排泄物(不包括冲洗圈舍的废水),每年大约排泄9.53kg的氮。而一个万头猪场(按中猪计)每年至少向猪场周围排放1.26万吨的粪便。一个万头规模化养猪场,常年存栏量约为6000头,每天排放粪尿量约29吨,全年约为10585吨。由于猪对饲料中氮的吸收率很低,大量的氮随粪便被排在土壤中累积后,超过了其单位面积生态环境再循环需求,而且通过雨水的冲刷也会造成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的污染。

(二)污水污染。由于部分规模畜禽养殖企业(户)环保意识较差,对粪便污水管理落后,致使大量的粪便随冲洗水直接流失,甚至有的将粪便直接排入河流中,严重污染了大江大河的水质。而规模猪场(户)排放的粪尿污水中的生化指标极高,其中COD(化学耗氧量)和BOD(生物耗氧量)远远超过国标。高浓度的有机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会造成水质不断恶化,藻类过度生长,从而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威胁水产业的发展。况且畜禽粪便污染物不仅污染了地表水,使地表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超出允许范围(50mg/L),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进入到地下水中。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将极难治理恢复,造成较持久性的污染。

(三)恶臭及氨污染。由于相当部分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对粪便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其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地污染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大量研究表明,环境氨气浓度过高会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动物采食量和日增重下降,肺炎发生率上升,性成熟推迟。    

二、加强对规模化养殖场(户)管理的办法和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进行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与合理利用,很有必要进入到法制化管理的重要阶段。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2006年,分布在玉林市7个县(市、区)、主营畜牧业的法人单位已达178家;年存栏50头及以上的生猪规模经营户有7845户,年存栏2000羽及以上的养鸡规模经营户有6663户。因此,为让全市畜禽养殖业自身得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加强对禽畜规模化养殖业排泄物污染的治理已迫在眉睫。

(一)高度重视规模化养殖场(户)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调整规模化养殖场(户)的布局,培植公司+基地的养殖场(户)生产模式,规模化养殖场(户)改模式为:公司统一管理,各小规模养殖场(户)分散于各村落,使养殖场(户)产生的粪便能够及时有效地就地消化,既做到变废为宝,又将养殖场(户)排泄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降至最低。吸取国外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建议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将畜禽污染的管理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加强本地区畜禽污染的管理工作。

 (二)加强畜禽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执法力度。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的选址、污水排放、粪便处理的管理;对新建规模化养殖场(户)需有建场许可证及粪便废弃物处置的申报等。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已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及监督力度,保障其顺利实施。在实际工作中,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具体采取何种措施,由环境管理机关视具体情况确定,如果由于治理者所采取的治理方法不当,治理后污染有明显减轻但仍不能达到标准要求,环境管理机关可予以警告和惩处,同时给予其一定的时间整改,而不是简单地关停了事;在完成治理任务前不得建设扩大生产规模的项目,限期治理项目的确定要依据排污总量控制计划指标。

(三)加强畜牧业污染的宣传教育,做到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要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的严重性,通过开展畜禽污染现状的调查,加强人们对规模化养殖场(户)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性的认识,提高畜禽养殖场(户)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引导畜禽养殖场(户)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必要时可在媒体上公布畜牧养殖场(户)排污达标情况,实行舆论监督与公众参与,防止任意排污现象的发生。

(四)采用综合管理措施。由于环保投入经费有限,过分依赖末端治理,在环保监督跟不上或有机可乘时,运行过程容易产生偷工减料,因此,必须考虑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即从多环节入手,加强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源头的管理。从长远来看,解决养殖场(户)废水污染问题需要依赖综合措施,例如,调整饲养规模、合理选点规划、配套相应土地、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冲洗办法和加强废弃物管理等。如果能从正反两方面对现有养殖场(户)上述各环节措施的环境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必然有助于引导、发展或制订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养殖业。

(五)利用区域或养分平衡措施。在动物生产过程中,动物排泄总是必然的。任何地区的环境容量都有限,需根据当地的环境容量来确定养殖规模、布局与生产方式,以及废弃物的消纳措施。在欧美国家的规模化养殖业中,已开始改变过去只重视废弃物末端处理的做法,而现在从政策法规上,是根据养殖项目的养分排泄量(主要是氮和磷)、当地的环境容量以及利用养分的配套设施来审核养殖规模。国内已经有些地方开始启用类似的条例。有必要综合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的经验和资料,提出适度养殖规模下,养殖场(户)粪便、废水的排泄量及其养分含量、养分损失,以及待处理或消纳的养分量,初步提出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一定面积的配套土地及其土地利用方式。

(六)考虑环保治理措施。由于禽畜养殖业作为本市助农增收的一大行业,因此,发展养殖业和治理环境并举,做好养殖业废弃物的末端治理必不可少。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大中型养殖场投资建设了废水处理设施,但有的运行不善。有必要对现有养殖场(户)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工艺和运行现状做出评估,主要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总结出能正常运转的工艺模式、管理经验、投资与运行费成本,及不能正常运转的原因。需要针对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例如生产工艺、人工、农业运作模式、环保政策、环境管理、行业管理、养猪市场、肥料政策等综合考虑,评价、寻找合适的工艺和管理办法。

(七)完善政策与管理措施。尽管过去30多年,市政府在畜牧业环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科研、技术示范、政策法规和管理等,并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诸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和加强管理。近几年,全市在畜禽卫生防疫措施、品种改良与品种保护、生态示范县建设、畜产品安全、兽药使用、农村沼气工程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新举措,并取得良好效果;但与养猪环保直接相关的除环保法规外,其他支持性政策或条例少,或者执行力度不够。例如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培训计划、鼓励使用畜禽粪便生产和使用有机肥、有利于防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养猪场科学合理选点规划布局规范、严格的建场审批制度、严格的监督程序等。今后需要改变以往在养殖业环保上侧重惩罚性管制,而是要加强源头建设性引导与管理,这样也可以减轻监管的强度。根据地区环境容量,探讨规模化养殖业的适度规模与布局、经营与组织办法、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三项配套措施。上述欠缺的根源主要还是对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局限性,或者因人力与资金不足,资源有限,引起条例及监督力度不够。也反映急需培养一大批该领域的人才,壮大研究、推广和管理队伍,以满足发展需要。

(八)加强以厌氧发酵(沼气)为主体的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养猪废水处理的单项技术以及多项技术组合的工艺,已从“八五”开始着手研究与示范,“九五”、“十五”期间在面上和深度上都得到很大程度地加强,例如“三段式”的工艺,并在示范点取得良好效果,取得了许多参数和积累了丰富的系统管理经验。但推广力度不够,难度也大。这也是与国外畜牧业环保的主要差别之一。为了应对这些情况,从技术研究的角度看,仍然十分需要技术与经济可行、并更加成熟可靠的猪废水处理与利用的新型模式(系统)。尽管“固液分离—酸化水解—氧化塘”也已被许多猪场用于处理废水,并能应对当前养猪环保的压力,但从达标排放、安全无害化以及能源发展考虑大中小型猪场以厌氧发酵(沼气)为主体的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如下三个问题的突破,将有助于该模式的推广应用:低温环境下的池体保温技术研究与示范,以确保稳定远行,解决冬季沼气供求矛盾;服务养殖生产的沼气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增加沼气利用渠道,提高沼气效益,减少高温季节沼气的空中排放问题;沼液深度处理(N/P)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探索配套的大棚种植以及水培系统。

利用规模化畜禽场粪便,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可以生产出适合蔬菜等经济作物生长需要的有机-无机复混肥。该项技术开创了一条以开发利用废弃物质资源、促进环境治理的新路,将畜禽场的环境治理与畜禽粪便的开发利用紧密结合,使畜禽场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同时又生产出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有机-无机肥料,这对于促进本市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超大集团则利用畜禽的排泄物为原料,利用简易的生物处理方式制成级有机载体,配之以功能强的活性微生物菌种,生产出肥效显著的超大生物有机肥料,找到了一条适合处理畜禽粪便的处理方式,可在全市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