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说明文

如题所述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见P100)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主要是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与记叙文、议论文相比,说明文更强调科学性、客观性。
怎样写好说明文呢?
1、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它往往表现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
怎样把握事物的特征呢?一要认真观察。用眼、耳、口、鼻、体、肤等感觉器官,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看、听、尝、嗅、触,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二要深入思考。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深入分析其异同,抓住其“异”,就把握了该事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说明的重点。
2、要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如果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就采用“时间”顺序,可由古及今或由今溯古。如果是解说事物的方位、形貌,就采用“空间”顺序。可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左往右,由南向北,由低至高等。如果为了阐明某些操作过程,就以“程序”为序,即按操作行为的先后标明序号逐一加以解说。若说明的目的是阐释事理,就要采用“逻辑”顺序:一般按照因果、主次关系来安排顺序。如《中国石拱桥》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采用的是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逻辑顺序,《故宫博物院》对故宫建筑物的说明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大自然的语言》对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的说明采用的是时间顺序,而对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说明则采用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3、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作比较、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下定义等。比如要说明沙漠地区的日照时间长:“那里日照时间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通过列数据、作比较,就形象地突出了沙漠地区日照时间长的特点。再如,要说明水不是白色的,就可以拿水同豆浆比较一下。水同豆浆一比较,白色的是豆浆而不是水。水,什么颜色都没有。
4、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比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这些也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既可平平实实,也可生动活泼。如,写作时采用比喻、拟人、对话、自述、讲故事等说明方法都可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6
  凡事物都有共性,但也各具个性。这种个性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和北京附近的卢沟桥,同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石拱桥,都有石砌的拱,都有石栏雕刻,它们之间相同或者类似的地方自然很多,但《中国石拱桥》一文,却抓住了足以显示它们各自特色的方面: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大拱由二十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卢沟桥“由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样写,着眼于两座桥的不同特征,将它们各自的形体、结构、艺术风格说明得一目了然。尽管各类说明文的内容、形式千差万别,但指导学生领会怎样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说明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
  一是以空间为序。凡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等的文章常采取这种写法,或从上到下,或由近及远,或从前到后,或由外而内,或中间开花向四周辐射,随着空间位置的转移有次序地一一说明。例如《核舟记》,在开头总说之后,便依中舱、船头、船背一个个部位次第说来,头绪清晰。《看云识天气》则根据云在空中的高低位置,从上到下逐层说明,有条不紊地表述了云的形态变化与天气阴晴雨雪的关系。
  二是以时间的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步骤常采用这种写法。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介绍了我国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一直到现在缩微图书。
  三是以逻辑关系为序。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采用这种写法。一般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例如《万紫千红的花》,说明了花的特征、花色和昆虫的关系,花和人们的关系,这种先后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的。又如《大自然的语言》,按“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次序来说明物候现象出现的因素,按照的便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分析课文篇章结构,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层次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通过不同课文采用的不同说明顺序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方面的规律性。
  说明文通常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把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给读者以明确的概念,运用下定义的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中对统筹方法下了这样的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有些事物包含的内容广,涉及的范围大,要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说明,采用“分
  类”的说明方法。例如《看云识天气》,按云层的高低厚薄,说明云分成卷云、
  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等。
  有的需要结合分类运用“例举”的方法。例如《中国石拱桥》在对单拱石桥和联拱石桥分类说明时,分别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证,使读者得以明确了解。
  有的事物无法触摸,难以具体说明,常采用“比较”的方法。例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在说明人类语言的特征时,将人与猩猩、鹦鹉作比较,突出了人类语言的特征。
  有的事物变化较大,或者活动过程较长,则运用“记述”的方法来说明。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一节,就是通过记述温带和亚热带区域生物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说明了大自然中生物的活动和气候演变的关系的。
  多数说明文还经常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如《核舟记》末尾一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一番数字的说明用得极好,“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制的小舟上竟刻出这么多的东西,足见技艺的奇巧,很有说服力。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多种说明方法时,要着重使学生领会,不论采用哪种方法,目的全在于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为更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征服务。从而,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的说明需要,学会选用不同的说明方法。
  第四,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还必须循序渐进地组织好写作训练。如当初中学生还搞不清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不同样式的时候,可以通过两类课文的对比,明确说明文的文体要求,然后进行“一题两作”的练习。用同一个题目,先作一篇记叙文,再作一篇说明文,让学生自己对照,以巩固对说明文的基本认识。学生说明事物往往不得要领,表面化,不完整,那就着重对照课文中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准确说明的范例,引导学生对被说明的对象作仔细的观察、识别、概括、判断。举例来说,写《双肩书包》不仅要写出它的外形、构造,而且能说明双肩背的书包对于少年儿童健康发育的益处,写出这一改进的意义。写《茶壶》,不仅要介绍它的质地和造型,还要写出壶把的位置、壶嘴的高度与使用方便的关系,说明其设计的合理性等等。这样做,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解决说明的准确性、科学性的问题。当学生写说明文有中心模糊、头绪混乱的毛病时,可以从课文选材精当、逻辑性强的突出范例中得到借鉴,懂得说明文也必须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必须讲求合乎逻辑的说明顺序。例如写《校园》,可以写的方面很多,或者写它的合理布局,或者写它的美丽壮观,或者写它的变迁历史,或者写它的发展规划等等。首先要确定文章以什么为中心,再选好足以说明这个中心的材料,然后,或以进入校园的路径为线索,或以主要建筑物定方位,或按变迁发展的历史排先后,有条有理地组织说明层次。总之,说明文的写作训练,必须贯穿始终层层强调。另外,每次作文都要突出一个重点要求,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统筹安排,反复训练,以求过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