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传说

如题所述

敦煌莫高窟的传说:

    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

    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佛门弟子、达宫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至14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经久不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你好, 一千六百多年前,有和尚师徒三人,欲往西天寻觅极乐世界,那天傍晚行至敦煌,宿营前,师傅请俩徒弟出去化缘。两人一东一西,各走一方。

  向西的和尚法名乐樽,走到一处,见风景极美——朗朗大漠上,有一条蜿蜒小溪潺潺流过,溪北是戈壁无边,黄沙迷漫,寸草不生,荒凉凄厉;溪南是一条延绵无尽的低矮山脉,山脚下白杨成林,绿草茵茵,百鸟争鸣,生机勃勃。乐樽面对美景,感叹唏唏,乐而忘返,时辰一久,略感疲倦,便坐地小憩。突然,一道金光闪过,晃得乐樽困意全消,站起睁大双眼,只见金光出自溪南的山脉,而且不止一道,赤橙黄绿青蓝紫,由山顶发出,射向天空,一阵又一阵,照得天际流光溢彩,照得云朵五光十色,照得大漠瑞气升腾,照得乐樽满面彤红。乐樽原本就悟性极高修行极深,见此情景,顿然感悟,泓静的出家人之心也忍不住激情迸发,一阵狂奔至师傅跟前,高呼:“找到了!找到了!”。师傅面露会意笑容,也不问什么,轻声而郑重地对乐樽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于是,不久,第一个洞窟便在发光山脉面溪的山坡上诞生了。很快又有了第二个、第三个、……乐樽一心一意化缘建窟,造神供佛,将自己的才情、志趣、寄托、期盼,全都融入到大漠上这个山脉之中,洞窟之内。

  从此,乐樽的奇遇广为转播,乐樽的佛洞更是引来无数商贾僧侣,文官武仕的极大关注,纷纷前来观摩朝拜,其中不乏出钱出力出策者,使之愈发规模宏大,灵气聚集。

  乐樽之后,筑窟之风更是经久不衰,一浪高过一浪,一朝胜似一朝。高峰时,洞窟逾千。至今历一千六百余年,期间虽经时光磨难,战乱摧残,仍保有完整的洞窟492个,里面珍藏着历史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还有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集佛教艺术、建筑、彩塑、壁画之大成的旷世奇葩。

  莫高窟之辉煌顶峰虽不在乐樽之时,但所有后来者均公认:乐樽的人品修行最高,所有后人,莫高与彼。为表对乐樽的崇敬之意,便将此处命名为“莫高窟”。这便是莫高窟有趣的传说之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05
敦煌最重要的价值,是那黄沙淹没不住的敦煌石窟群,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群体的代表窟群,它凿建于今天敦煌市东南25的公里鸣沙山的断崖上。
  自公元366年开始,在其后的一千年中,这里连续开窟造像,鳞次栉比的佛窟分布于高15至30多米的断崖上,形成南北长1680米的石窟群,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早期的彩塑主体造像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情,但是只要当地的人动手去模仿、去制作,就必然会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参与进去。
  到了隋代,彩塑已经完全离开了墙壁,充分发挥了彩塑的主体性、独立性的特长,隋代后期的大部分彩塑,已经接近标准的中国人的身体比例了。
  唐代,敦煌彩塑的体积、规模和数量空前增多,体裁广度和艺术成就都超越前代,后世也无法超越,盛唐之风深深的体现在敦煌彩塑艺术中。   北大佛像是莫高窟最大的塑像,高34.5米,它的气定神娴,是唐朝鼎盛国力的体现。   隋、唐两代是敦煌飞天艺术的极盛时期,完成了中国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历程。飞天的演变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在艺术手法上,中国的线条勾勒表现后,又用西方的“晕染法”填充颜色,所以人物表情才这样生动,这样富于质感。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精品,就是这个“反弹琵琶”的舞姿引发了舞剧“丝路花雨”的创作灵感,取得名扬海内外的巨大成功。
  在壁画中,有音乐体裁的洞窟200多个,不同类型的乐队有500多组,各类乐器40多种,共4500多件。 “胡旋舞”以表演旋转为主,而且节奏很快。这种大型乐舞表演的场面,只有凭借敦煌壁画所记录的内容“一窥豹斑”。   1900年5月,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打进了中国的国都北京。就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第二个月,道士王圆箓请一位姓杨的先生抄写莫高窟壁画上的题记,杨先生拿准备用来照明用的芨芨草捅开了藏经洞的秘密。   王圆箓将几卷经卷送到敦煌县令汪宗翰手里,汪宗翰又把经卷送给了甘肃学台叶昌炽。金石学家叶昌炽,立刻建议把所有经卷送省城兰州保管。不料,省政府竟然舍不得出运费,仅在公元1904年3月下令,由敦煌县衙清点。   1906年2月,一个为英国服务的匈牙利犹太人斯坦因来到中国。他从土耳其商人那里听说敦煌王道士手里有古书,于是,不顾一切地赶到了敦煌。   斯坦因用七昼夜的时间,肆意挑选着文物,选中了3000多卷保存完好的经卷,500幅以上的绘画,装在29个大木箱里,悄悄地离开了敦煌。   16个月后,这些珍宝到达伦敦大英博物馆,震动了整个欧洲,斯坦因的发现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法、日、俄和美国迅速组织探险队,从不同的方向赶往中国。   法国人伯希和用预先制好的化学胶布,粘走了26方最精美的壁画,还盗走了几尊彩塑,包括高1.2米的半跪观音。俄国人勃奥鲁切夫,早在1905年,就从王圆箓手中骗去一批文书经卷。1914年,另一个俄国人鄂登堡也来到敦煌,剥去一批壁画,盗走一些彩塑。1911年,日本大谷探险队赶到敦煌,从王圆箓手里买到300多卷写本经卷和两尊精美的唐代塑像,连同盗掘到的大量吐鲁番文书。
  大英博物馆内的敦煌文物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从文字方面说,有汉文、突厥文、西夏文、吐蕃文、吐火罗文、回鹘文、梵文等多种,对于研究这些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敦煌藏经洞的文献,几乎涉猎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医学穴位图,有军事文书,有诗稿小说,有舞谱,有乘法口诀,还有 字帖,地契,卖身契,林林总总,举不胜举。   唐代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的极为罕见,而藏经洞出土了大量的唐朝绘画。大英博物馆内的敦煌绘画最为精彩。   敦煌藏经洞文献的流失,导致了国际性敦煌学的产生,然而,敦煌文献流失到世界许多国家,又打乱了敦煌文献的系统性,给敦煌学的研究发展带来了困难。 1909年金石学家罗振玉在苏州胡同一家字画装裱店发现了伯希和送来的古代文书,他找到了自己的同学一起要求伯希和在六国饭店当众展示他手里的古董,伯希和说出这些古书来自风沙弥漫的敦煌莫高窟。这以后罗振玉等人每天都要到八宝胡同伯希和住所来观看、抄录伯希和手里的敦煌文献。中国的敦煌学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   罗振玉将敦煌劫难的情况报告给了学部左丞乔书南,由他下令给陕甘总督,就地封存莫高窟藏经洞,并且拨款库银6000两,让敦煌县令收集失散的文物。
  王圆箓在押运车辆到来之前,悄悄地把许多珍贵写本藏在了两个大转经桶里,这些珍贵文献最终被1914年第二次来到敦煌的斯坦因,和日本大谷探险队运到了国外。而运往北京的敦煌文献,沿途受到各地官吏燕过拔毛似的掠夺。   当时许多知名学者,投入到了这场文化抢救运动,语言文学家刘半农率先到达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自发地抄录了104件敦煌文书。   然而,学者们所关心的敦煌莫高窟正走向绝境。石窟因为严重的自然风化,而千疮百孔,时刻都有坍塌的危险,村民们仍然按照惯例到莫高窟前去养马、去生火、做饭。   1920年,一批在十月革命中流亡出来的白俄官兵窜入中国境内,被中国地方政府扣留,敦煌的官员把残破的莫高窟作为监狱,竟把他们全部关了进去,于是这里留下了斯拉夫语的下流话和他们部队的番号,还有烟熏火燎的痕迹。   1941年,艺术大师张大千来到敦煌。7个月后,他到了兰州,把他在敦煌临摹的部分作品托人带到成都,办了一个“西行记油画展”。第二年,他带着妻儿全部住进了莫高窟。张大千把五层洞窟全编上号码,临摹作品达276件,张大千三年画壁,感动了许多人,教育部西北考察团从兰州奔赴敦煌。   考察团到了敦煌榆林窟,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也来到了敦煌,张大千要求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莫高窟进行保护。
  于右任向国民政府提议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曾在法国巴黎留学的中国青年常书鸿被提名主持这项工作。敦煌的生活艰苦而单调,不能忍受困境的妻子不辞而别。然而,常书鸿不肯放弃责任,更不肯放弃理想。  
 紧随常书鸿的脚步,段文杰,樊锦诗等一批又一批学者,在敦煌研究院,坚持推进常书鸿开创的事业,敦煌艺术瑰宝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发展。
第3个回答  2011-11-08
你好, 一千六百多年前,有和尚师徒三人,欲往西天寻觅极乐世界,那天傍晚行至敦煌,宿营前,师傅请俩徒弟出去化缘。两人一东一西,各走一方。

  向西的和尚法名乐樽,走到一处,见风景极美——朗朗大漠上,有一条蜿蜒小溪潺潺流过,溪北是戈壁无边,黄沙迷漫,寸草不生,荒凉凄厉;溪南是一条延绵无尽的低矮山脉,山脚下白杨成林,绿草茵茵,百鸟争鸣,生机勃勃。乐樽面对美景,感叹唏唏,乐而忘返,时辰一久,略感疲倦,便坐地小憩。突然,一道金光闪过,晃得乐樽困意全消,站起睁大双眼,只见金光出自溪南的山脉,而且不止一道,赤橙黄绿青蓝紫,由山顶发出,射向天空,一阵又一阵,照得天际流光溢彩,照得云朵五光十色,照得大漠瑞气升腾,照得乐樽满面彤红。乐樽原本就悟性极高修行极深,见此情景,顿然感悟,泓静的出家人之心也忍不住激情迸发,一阵狂奔至师傅跟前,高呼:“找到了!找到了!”。师傅面露会意笑容,也不问什么,轻声而郑重地对乐樽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于是,不久,第一个洞窟便在发光山脉面溪的山坡上诞生了。很快又有了第二个、第三个、……乐樽一心一意化缘建窟,造神供佛,将自己的才情、志趣、寄托、期盼,全都融入到大漠上这个山脉之中,洞窟之内。

  从此,乐樽的奇遇广为转播,乐樽的佛洞更是引来无数商贾僧侣,文官武仕的极大关注,纷纷前来观摩朝拜,其中不乏出钱出力出策者,使之愈发规模宏大,灵气聚集。

  乐樽之后,筑窟之风更是经久不衰,一浪高过一浪,一朝胜似一朝。高峰时,洞窟逾千。至今历一千六百余年,期间虽经时光磨难,战乱摧残,仍保有完整的洞窟492个,里面珍藏着历史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还有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集佛教艺术、建筑、彩塑、壁画之大成的旷世奇葩。

  莫高窟之辉煌顶峰虽不在乐樽之时,但所有后来者均公认:乐樽的人品修行最高,所有后人,莫高与彼。为表对乐樽的崇敬之意,便将此处命名为“莫高窟”。这便是莫高窟有趣的传说之一。
第4个回答  2011-11-17
传说传说中公元336年的某一天,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云游四方到了此地,已是黄昏时分,却只见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金光灿烂,似有千佛在跃动。他跪下来,发下宏愿,从今以后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在漫天黄沙的莫高窟入口中,埋藏着佛教的珍贵典籍,任何得到此典籍的人都有可能一步登天,成为超脱六道轮回的存在。虽然这个传说不知道是真假,但是却引来了邪魔外道的觊觎。

赤蛇蝎:据说是全无心性的生物,每日里只为寻找更多一点的水分而在沙漠中游走。人类的血液就是它的最爱。

雷族后裔:他本有机会继承祖先的事业,成为天界高高在上的神祗。但对于力量的疯狂追逐令他最终堕落。于是人们便在莫高窟见到他不停地寻觅,希望用神奇的典籍来重返天界。

黑蛇蝎:似乎是赤蛇蝎的亲族,不过与赤蛇蝎不同的是它们在大量吸吮人类的血液后开始变得有智慧起来,当然也更加冷酷无情。

鬼面蝠虎:它们拥有厉鬼一般可怖的面孔,两臂之间力大无穷,可以轻易撕开人的身体。它们出现在这里并不为宝藏,只是对寻宝人的身体有着饕餮对美食一样的喜好。

飞天沙盗:这是一群来自异域的寻宝者,但是他们没有任何宝物的消息,也不愿意信任任何伙伴,只是自己孤独地寻找。他们的妒忌心令他们对于一切有可能先他们一步拿走宝物的人憎恨无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