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由认知、情感和()三种要素构成

如题所述

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图三种要素构成。

一、认知:

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认知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整体了解和评价,特别是对对象的价值评价:好或坏,有用或没有用等,这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二、情感:

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认知规定了态度对象,对它加以评价,并使主体表现相应的行为,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如喜好—厌恶,尊敬—轻视,热爱—仇恨,同情—冷漠等,同时激励着主体的行为表现。

情感是主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它以认知为基础,又左右着人的行为方向,在态度中具有调节作用。

三、意图:

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意图是由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于对象的行为反应倾向,即准备“做还是不做”,“要做,该怎样做”,亦即潜在的行为倾向,这是态度的外显因素。

态度与行为或态度与价值观介绍:

一、态度与行为:

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态度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就认为态度决定行为,通过态度可以预测人们的行为,但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日常行为常常与态度不一致,而且这种不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比如,很多人认为抽烟有害,但仍然吞云吐雾。

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受情景、认知因素、甚至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二、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一方面,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

另一方面,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他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