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诗意是什么?

这首诗,诗意是什么?

《塞下曲》全诗和诗意: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边疆的森林里,夜间光线很暗,突然一阵风吹来,吹得前面杂草丛哗哗地响,巡逻的李广将军以为是老虎来了,立即拉弓,向响声处一箭射去。天亮时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已深深地嵌在石头里。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塞下曲》全诗赏析:

    其一赏析: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其二赏析: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表明作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其三赏析: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6
《塞下曲》全诗和诗意: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边疆的森林里,夜间光线很暗,突然一阵风吹来,吹得前面杂草丛哗哗地响,巡逻的李广将军以为是老虎来了,立即拉弓,向响声处一箭射去。天亮时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已深深地嵌在石头里。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塞下曲》全诗赏析:

其一赏析: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其二赏析: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表明作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其三赏析: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第2个回答  2020-02-11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作品名称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横吹曲辞》
文学体裁
古体诗
作者
卢纶
作品原文
塞下曲①·月黑②雁飞高
月黑雁飞高,
单于③夜遁④逃。
欲将轻骑⑥逐⑦,
大雪满⑧弓刀。[1]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②月黑:没有月光。
③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④遁:逃走。
⑤将:率领。
⑥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⑦逐:追赶。
⑧满:沾满。[2]
白话译文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3]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时。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某的管职。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4]
作品鉴赏
原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守关将士夜追逃兵的诗,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敌军首领带领着残兵败将,趁着风高月黑的夜晚慌乱溃逃。唐军轻骑列队而出,准备乘胜追击。虽然天寒地冻,但将士们却不惧严寒,个个斗志昂扬,信心十足。全词语言简洁,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衬托出将士们杀敌的热情。[5]
首二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月黑雁飞高”。无月,所以天黑;雁飞高,所以寂静。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由此也可见唐朝军队的英勇威武。诗并没有描写白天的战斗场面,而是直接写在月黑雁高飞夜里,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
敌人逃走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
全诗只有短短20个字,却饱含了大量的信息,激发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通过读诗,完全可以通过领悟诗意和丰富想象,绘出一幅金戈铁马的战争画图来。[6]
名家点评
《唐诗训解》:中唐音律柔弱,此独高健,得意之作。此见边威之壮,守备之整,而惜士卒寒苦也。允言语素卑弱,独此绝雄健,堪入盛唐乐府。(李攀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唐高调,句句挺拔。顾璘曰:健。所谓古乐府者,此篇可参。(周敬)
《诗源辨体》:纶五言绝“月黑雁飞高”一首,气魄皆调,中唐所无。
《唐风定》:音节最古,与《哥舒歌》相似。
《诗法易简录》:上二句言匈奴畏威远遁。下二句不肯邀开边之功,而托言大雪,便觉委婉,而边地之苦亦自见。
清·黄生《唐诗摘抄》卷二:“夜”字一本作“远”,不惟句法不健,且惟乘月黑而夜遁,方见单于久在围中,若远而后遁, 则无及矣。止争一字,语意悬远若此。甚类,书贵善本也。[7]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742年-756年)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776年(大历十一年)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780年(德宗建中元年)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

卢纶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8]
参考资料
[1] 曾冬著;张淑平画,唐诗素描 典藏版,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03,第159页
[2] 陈果安译注,唐诗名篇,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02,第143页
[3] 李丹,孟勋主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06,第66页
第3个回答  2019-08-19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塞下曲》全诗赏析:
其一赏析: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树林里一片阴暗猛然间风吹草动,

巡夜的将军以为有老虎便搭箭拉弓。

天亮时去寻找那枚射出的白羽箭,

原来那枚箭深深地射进了石棱之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