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贝尔提出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信息学习揭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奥苏贝尔称为“同化”,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掌握新知识的实质性意义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可靠又可信的解释。

2、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和类型的阐述是严谨和有说服力的。知识的有意义学习必然以有意义的知识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加上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此三者构成了有意义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都不能称其为有意义的学习。而随意地增加三个条件之外的另外一个条件都是多余的。

3、奥苏贝尔强调,学生的学习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这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传授下获得知识的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1]学生正是用这种既省时、又省力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有用的知识。

4、奥苏贝尔提出的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说,恰当地概括了学生学习的三种动力来源。它既包括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又包括了学习的外部动机。而且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将社会需要与自我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5、奥苏贝尔提倡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经久而不衰,任何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都没有动摇它的基础地位,足以证明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扩展资料

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所以其认知内驱力我们就记“为了知识学习”。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所以我们记自我提高内驱力时把它理解为“为了地位学习”。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记附属内驱力,我们就记住“为了表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苏贝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03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不仅用认知结构同化论的观点解释知识的获得、保持和遗忘,而且用认知结构的观点来解释知识学习的迁移。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有意义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有意义学习中必然存在着原有知识对当前知识学习的影响,即知识学习中的迁移是必然存在的。
  既然认知结构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原有知识必然影响当前知识的学习。那么,认知结构或原有知识是怎样影响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的呢?认知结构中的哪些因素影响知识的迁移呢?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1)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2)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程度;(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程度。认知结构中的这三个因素称为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正是认知结构的这三个变量影响着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同时也影响着知识学习的迁移。
  首先,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是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首要变量。因为,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如果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可利用的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那么学习只能是机械地学习。而机械学习的迁移量最小,有时只能是零。如果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可利用的旧知识的利用性很低,即可利用的知识不全面、不完整,或者很肤浅,那么,新知识就不能有效地被同化到认知结构中来。即便是勉强地同化了新知识,也影响对新知识意义的理解,新旧知识的结合也不会牢固,新知识或新观念也会很快地被遗忘。所以,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影响知识学习迁移量的大小。
  其次,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变量。因为,如果在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可分辨程度很低,或者两者很难分辨,那么,根据认知结构同化论对知识遗忘的解释,新获得的意义的最初可分离强度就很低。这种很低的分离强度很快就会减弱和丧失,使新意义被原来稳定的意义所代替,即使新知识很快地发生遗忘。这也影响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有效迁移。
  第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变量。如果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或旧观念很不稳定或模糊不清,那么它就不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固定点",而且也会使新旧知识之间的可分辨性下降。从而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发挥认知结构中三个变量在新知识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奥苏贝尔提出了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这种策略也是促进学习迁移的一种有效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就是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这个概括性的说明或引导性材料用简单、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1)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即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旧知识或旧观念,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2)说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近年来受到一些研究者的重视和发展。研究者在奥苏贝尔原来定义的基础上发展了"组织者"的概念。组织者一般呈现在新知识的讲授之前,但也可放在新知识学习之后呈现。它既可在抽象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也可低于原学习材料。组织者可根据它的作用而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组织者,它的作用在于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提高有关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它的作用在于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相似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奥苏贝尔和其他研究者就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效果和两类组织者在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学习的有效迁移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准实验研究和教学实验研究,取得了肯定的研究结果。这些实验研究围绕着有效提高认知结构的三种变量和有效使用两类组织者而展开。

  (一)意义和贡献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信息学习揭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奥苏贝尔称为“同化”,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掌握新知识的实质性意义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可靠又可信的解释。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实践活动的理性产物,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知识的作用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指导人的各项实践活动。学习知识不仅是记住和背诵用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的词句,而是理解和掌握前人或他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性东西的认识,并将他人的认识转变成自己的认识。奥苏贝尔正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并将其学习理论建立在此基点之上。
  2.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和类型的阐述是严谨和有说服力的。知识的有意义学习必然以有意义的知识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加上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此三者构成了有意义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都不能称其为有意义的学习。而随意地增加三个条件之外的另外一个条件都是多余的。
  3.奥苏贝尔强调,学生的学习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这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传授下获得知识的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1]学生正是用这种既省时、又省力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有用的知识。
  4.奥苏贝尔提出的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说,恰当地概括了学生学习的三种动力来源。它既包括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又包括了学习的外部动机。而且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将社会需要与自我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5.奥苏贝尔提倡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经久而不衰,任何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都没有动摇它的基础地位,足以证明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奥苏贝尔在课堂教学理论上的一大贡献是他有力地阐释了讲授教学不能等同于“填鸭式”教学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根据就是有意义学习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我们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讲授教学,只要它能导致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只要它能满足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那它就肯定不是填鸭式教学。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导致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或者不能满足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那它不是填鸭式教学,就是无效教学。
  6.奥苏贝尔创立并提倡“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是课堂讲授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之一。其实,在奥苏贝尔没有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之前,广大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了。奥苏贝尔对此种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正是对该教学方法的理论概括和实验验证。
  (二)局限性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意义和贡献是不容否定的。但是,该理论也同其他所有的学习理论一样有着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指出它的局限性和不足,并不是否定该理论,而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发展和正确地运用该理论。我本人认为该理论有以下的局限性和不足: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适合于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如言语技能、操作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此为该理论的局限性之一。
  2.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两种便捷之法,其一是上课听教师讲授,其二是自己阅读教材。奥苏贝尔只注意到学生的课堂接受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读书学习和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他没有提出读书学习的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此为该理论的局限性之二。
  3.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高是同步进行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在传授切识的同时也要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只谈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教学,避而不谈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此为该理论的局限性之三。
  4.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完全是一个思辨的产物,缺少科学实验证据的有力支持。它对知识的获得的解释或描述尚有一定的说服力,而对知识的保持和遗忘的解释则主观臆造的成份太多,缺少客观的证据和实验的检验。此为该理论的缺陷之一。
  5.奥苏贝尔提出了影响新知识学习的三个认知结构的变量,即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的可辨别性和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这三个变量中的可辨别性变量可以作为独立的变量存在,而第一个可利用性和第三个稳定性和清晰性变量似乎给人以一种重复或重叠之感。因为,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似乎决定了知识的可利用性。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可利用的知识应该是稳定而清晰的知识,不稳定,又不清晰的知识如何加以利用呢?我个人认为,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正确性”或“准确性”应该是影响新知识学习和学习迁移的重要变量,它也是区别于可利用性和可辨别性的独立变量。而且,认知结构中正确的知识和准确的知识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产生正迁移;而错误的知识和不准确的知识在学习中产生负迁移。当然,这还需要实验的检验或验证。此乃该理论的缺陷之二。
  6.奥苏贝尔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和论述只注重具体知识的迁移,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学习的实践经验表明,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比具体知识内容所产生的迁移更普遍,意义更大。
  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1)创建有意义学习理论。亦称“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认为有意义学习是与机械学习相对的学习类型,包括表征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其实质在于符号(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任意的和本质的联系。制约这一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观念的相应知识;学习者具有有意义的学习心向。(2)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批评“一切发现学习永远都是有意义的,而一切接受学习永远都是机械的”绝对化的观点,认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均可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故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值得推崇的学习方法。(3)倡导教学中设计“先行组织者”。它是先于学习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学习材料,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容水平上要髙于新的学习材料,但要用学生熟知的语言来表达。为学习任务提供认知固着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
第2个回答  2016-11-03
1.逐渐分化原则
即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样可以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两个基本的假设:①学生从已知的包摄性较广的整体知识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从已知的分化部分中掌握整体知识难度要低些。这实际上就是说,下位学习比上位学习更容易些;②学生认知结构中对各门学科内容的组织,是按包摄性水平组成的。包摄最广的观念在这结构中占居最高层次,下面依包摄性程度下降而逐渐递减。
2.整合协作原则
是指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奥苏贝尔认为所有导致整合协调的学习,同样也会导致学生现有知识的进一步分化。因此,整合协调是意义学习中发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分化的一种形式。是强调学科的整体性,因为学科内容不仅包括一个学科的各种概念和规则,同时也包括学科本身的特定结构、方式或逻辑,如不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门学科。
3.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这种策略也是促进学习迁移的一种有效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就是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这个概括性的说明或引导性材料用简单、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1)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即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旧知识或旧观念,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2)说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组织者可根据它的作用而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组织者,它的作用在于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提高有关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它的作用在于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相似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