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为何却留下了扶苏的儿子子婴没有杀?

如题所述

秦二世胡亥不杀子婴,其实与子婴的身世有很大的关系。

秦始皇死时,留有二十余子。胡亥是秦始皇少子,也就是小儿子。由于秦始皇突然离世,又在巡幸途中,加上身边随从官员和皇子,只有赵高和李斯以及胡亥,这就使得胡亥矫诏继位创造了条件。

见惯后世子孙争立的秦始皇,特意留下遗诏进行规避,但因遗诏内容只是召回在外驻军的长子公子扶苏办理丧事,暗含让扶苏主政的意思,致使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人认为扶苏的回归将使三人的权力和利益将要受损,赵高力促胡亥李斯合谋矫诏。前后一共签发了两封诏书,一封的主要内容是任命胡亥为太子接掌皇位,另一封以秦始皇口吻逼迫扶苏自杀。

公元前210年,胡亥继位。在安葬秦始皇之后,赵高站在胡亥的立场上,再次建议胡亥将秦始皇留下的二十多个儿子斩杀。胡亥点头同意。

公子高,将闾等22人先后被杀。除此之外,还有10位公主也未能幸免于难。

也就在如此血雨腥风的时候,子婴没有故意去避嫌避祸,反而是主动跑到了胡亥面前,劝谏胡亥不要击杀蒙恬兄弟二人。请求胡亥吸取春秋战国时各诸侯的教训,不要诛杀忠臣,以免重蹈各诸侯覆辙,引来亡国灭种之祸。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

迷案也就因子婴的这一次露面而引发。

此时子婴是以二世兄子的身份劝谏的。

但在三年后子婴的身份却又变了样子。

秦二世三年,赵高借口皇宫内有贼,命女婿闫乐堂而皇之的领兵进入皇宫,再次强逼胡亥自杀,而后召集大臣和王侯于朝堂,告知胡亥身亡并选取新君,一番商议之后,还是赵高拿出决议,推选始皇弟子婴为新君。鉴于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六国贵族先后聚兵割据,关东不在大秦控制之下,并为了减弱六国对大秦的敌视而自降身份,新君称王不称皇帝,是为秦王。

也就是说,子婴因为身份远近的问题,一个兄子,一个始皇弟,与胡亥之间没有直接的冲突关系,这个不同的身份,也就造成了连兄弟姐妹都不放过的秦二世,没有将子婴诛杀的主要原因。

而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存在,那就是子婴究竟是兄子,还是始皇弟?这与胡亥出不出手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胡亥出手的主要原因是惧怕秦始皇留下的二十余子与自己争夺皇位,上文已经说过胡亥共杀了22位秦国公子和10位公主,基本上是将秦始皇的后代铲除干净,那么秦始皇的第三代就被自动赋予了皇位的继承权,同样对胡亥有威胁。

可是,在这里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同样是上文提过了,子婴竟然主动出击,面谏胡亥。

子婴所说的话,与其说建议,更像是批评教育。作为皇长子扶苏的儿子,子婴这么做无疑是自投罗网。

可奇怪的是,于情于理都应该出手将子婴处死的胡亥,竟然轻轻松松让子婴逃过了此劫?

那么,只有一种答案能够给与解释,子婴很可能不是兄子,而是始皇弟。

我们来计算一下。秦始皇生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死于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享年50岁。

按照15岁生子来计算的话,扶苏死的时候是秦二世元年,也就是35岁。扶苏15岁生子,扶苏死的时候子婴的年纪是20岁,子婴在20岁时,他的长子最多是5岁,次子最多是4岁。

但是在子婴命人刺杀赵高前即秦始皇死后三年,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

也就是子婴在与他两个6,7岁的儿子商议事关全家性命交关的大事,这本身看起来就是一个笑话。

另外,子婴作为扶苏的直系亲属,去面谏秦二世不要击杀亲族。作为有罪的家属,甚至有可能连宫门都进不去,怎么可能去面谏秦二世,更何况此时此刻子婴自保都来不及。

如果子婴是始皇弟,那么这些都顺理成章了。

子婴作为旁支远族,对秦二世威胁不大,以宗室长者的身份出面劝谏秦二世也就合情合理了,秦二世没有出手杀子婴也说的过去了。

另外,几乎掌控了大秦帝国的赵高,先后两次向大臣们夸赞和推选子婴。

第一次,赵高与女婿阎乐和兄弟赵成商议谋杀胡亥之时,“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第二次,赵高逼杀胡亥后,身挎印玺召集众臣时。

赵高曰: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秦始皇本纪》

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李斯列传》

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王玺。——《秦始皇本纪》

乃立子婴为秦王。——《资治通鉴·第八卷》

要知道,子婴如果是秦二世兄子的话,那么赵高不会先后两次夸赞和推选子婴,因为赵高之前受命于胡亥,对秦始皇二十余子施行虐杀。

子婴一旦上位,势必会报复,事实也是如此。凶狠狡诈,老谋深算的赵高怎么会干这种不需要耗费多少脑细胞就可以想清楚的蠢事!?

所以,子婴定然与秦始皇诸子并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对胡亥和赵高产生不了直接的威胁,才会成为秦二世元年的漏网之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3

如果按照常理度之,秦二世会将被自己杀死的兄弟的儿子放在自己身边吗?显然不会,所以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即子婴为扶苏之子这个设定,本身或许就存在问题。

(一)子婴是谁

历史上,关于子婴的身份几近成谜。在不同的史书中,有各种不同的记载。我们来看一下各种说法的依据都是什么。

1、子婴为扶苏子

这可能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主要依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一段话:“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普遍认为这里的“兄子”应该是指胡亥兄长的儿子,即扶苏之子。

2、子婴为胡亥兄

这种说法来自于《史记·六国年表》中:“高立二世兄子婴。”意思是说,赵高立胡亥的兄长子婴为皇帝。但这又和记载中说秦二世杀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是自相矛盾的。

3、子婴为始皇弟

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耐人寻味:“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在这里,司马迁又记录了一种和《史记·秦始皇本纪》完全不同的说法,认为子婴应该是秦始皇之弟,而且他自己还有一个儿子,显然这个时候的子婴年纪应该不小。

事实上,就史书记载而言,秦始皇只有成峤这一个兄弟,而嫪毐和赵姬所生之子女也早被处死,如果还有子婴这个兄弟,为何会在史书中声名不显?那么,以上几种观点之中,子婴是何身份才能最大程度上吻合当时历史的走向?个人以为,子婴为始皇弟的说法可能会更靠谱一些。

(二)子婴身份

关于子婴的身份,我们可以从很多文献的互证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首先,史书中子婴有着“公子”之称,这个称呼在秦汉时期一般代指诸侯之子,而是对比秦国历代称谓得出的结论,如果他为秦二世之兄的儿子,应该称之为“公孙婴”而非“公子婴”。

其次,根据《史记》可推算得出,子婴在诛杀赵高时年岁已经较大,他要诛杀赵高时候还与自己的儿子进行合谋,由此推算,子婴的年纪当时已经在30岁到35岁之间,如果为扶苏之子,年龄上就说不通,因为当时秦始皇50岁去世,扶苏最大也就35岁。

换个角度考虑,赵高和秦二世之所以不杀子婴,最大可能在于子婴对他们而言,丝毫不构成政治上的威胁。因为根据秦国的相关史料记载可知,秦国一直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子婴如果为秦始皇之弟的话,从根本上就不具备皇位继承权,而且其辈分在那,故而才能在屠刀下躲过一劫。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今也仅是基于合理推测,毕竟只有搞清楚子婴的真实身份,才能知晓为何当时的二世和赵高会放他一马,没有将其赶尽杀绝。

第2个回答  2021-01-07

秦二世胡亥不杀子婴,其实与子婴的身世有很大的关系。

子婴很可能不是兄子,而是始皇弟。

我们来计算一下。秦始皇生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死于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享年50岁。

子婴

按照15岁生子来计算的话,扶苏死的时候是秦二世元年,也就是35岁。扶苏15岁生子,扶苏死的时候子婴的年纪是20岁,子婴在20岁时,他的长子最多是5岁,次子最多是4岁。

但是在子婴命人刺杀赵高前即秦始皇死后三年,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

也就是子婴在与他两个6,7岁的儿子商议事关全家性命交关的大事,这本身看起来就是一个笑话。

另外,子婴作为扶苏的直系亲属,去面谏秦二世不要击杀亲族。作为有罪的家属,甚至有可能连宫门都进不去,怎么可能去面谏秦二世,更何况此时此刻子婴自保都来不及。

如果子婴是始皇弟,那么这些都顺理成章了。

秦二世

子婴作为旁支远族,对秦二世威胁不大,以宗室长者的身份出面劝谏秦二世也就合情合理了,秦二世没有出手杀子婴也说得过去了。

另外,几乎掌控了大秦帝国的赵高,先后两次向大臣们夸赞和推选子婴。

第一次,赵高与女婿阎乐和兄弟赵成商议谋杀胡亥之时,“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第二次,赵高逼杀胡亥后,身挎印玺召集众臣时。

赵高曰: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秦始皇本纪》

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李斯列传》

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王玺。——《秦始皇本纪》

乃立子婴为秦王。——《资治通鉴·第八卷》

要知道,子婴如果是秦二世兄子的话,那么赵高不会先后两次夸赞和推选子婴,因为赵高之前受命于胡亥,对秦始皇二十余子施行虐杀。

所以,子婴定然与秦始皇诸子并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对胡亥和赵高产生不了直接的威胁,才会成为秦二世元年的漏网之鱼。

赵高

子婴一旦上位,势必会报复,事实也是如此。凶狠狡诈,老谋深算的赵高怎么会干这种不需要耗费多少脑细胞就可以想清楚的蠢事!?

第3个回答  2021-01-02

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秦二世胡亥继位后应该杀光了所有的兄弟和几乎所有的姐妹,而作为“二世兄子公子婴”之所以没有被杀,可能是因为子婴是扶苏的儿子,也可能是因为子婴是公子高的儿子,还可能是胡亥某一位堂兄弟的儿子。

 

首先,子婴可能是扶苏的儿子,而扶苏名义上是被秦始皇赐死的,胡亥没必要再杀扶苏的儿子。

扶苏之死,史书中记载得很明确,秦始皇去世前,给扶苏写了一封玺书,让扶苏从长城边上回咸阳参加秦始皇帝的葬礼,但这封玺书被赵高扣下了,之后,赵高、李斯、胡亥矫诏,赐扶苏和蒙恬死,扶苏乖乖地自杀了。

虽然我们都知道,扶苏之死,并不是秦始皇的意思,但在阴谋没有大白于天下时,当事者会认为,扶苏就是秦始皇赐死的,如果子婴是扶苏的儿子,子婴也就会这么认为,既然秦始皇能赐死扶苏,扶苏和扶苏的儿子自然而然地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法理依据,胡亥也就没必要再去杀子婴了。

其次,子婴可能是公子高的儿子,也有可能是胡亥堂兄弟的儿子,胡亥没有必要杀他们。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秦始皇的一个叫公子高的儿子,公子高见胡亥大肆屠杀兄弟姐妹,害怕了,想跑,又担心连累家人,便主动求死,说是用一死来给秦始皇守陵,胡亥很高兴,赐死公子高的同时还赐了公子高很多钱财,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公子高的家人可能在胡亥的大屠杀中幸存下来了,如果子婴是公子高的儿子,没被杀,是很正常的事情。还有一种可能,子婴是胡亥堂兄的儿子,胡亥的堂兄本不在继承人序列中,所以胡亥没有对子婴及子婴父亲动刀。

 

当然了,《史记·李斯列传》中还记载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众所周知,秦始皇的胞弟只有一个成娇,成娇就是成娇,不可能是子婴,如果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可能是秦始皇的堂弟。如果子婴是秦始皇的堂弟,本就不在继承人序列中,胡亥不杀子婴,是非常正常的。

第4个回答  2021-01-05

祖龙秦始皇病逝以后,胡亥与宦官赵高、丞相李斯等人合谋,篡改了秦始皇遗诏,杀死了当时的皇位继承人扶苏,使得胡亥得以篡位成功,胡亥因此成为秦二世。

但是,虽然沙丘政变取得了成功,依然让所有参与此次密谋之人做贼心虚,一方面秦始皇余威尚在,另一方面,胡亥、赵高等人唯恐自己篡位的事实败露。因为,按照秦国的宗法制,为秦始皇帝十八子的胡亥,根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胡亥虽在赵高的劝说下登基称帝,但是,他的上面还有16位兄长,这些哥哥们都对自己的皇位存在着威胁。根据《秦始皇本纪》、《史记》等书记载,为了巩固自己皇位的胡亥,一不做二不休,几乎把自己的兄弟都赶尽杀绝。



秦二世剧照

但是,在这些被杀之人中,唯独子婴没有被秦二世辣手清除。究竟是何原因,让一心想要除去所有皇位竞争对手的秦二世,却对子婴手下留情呢?

想要解开这个谜团,其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秦二世没有杀子婴,与子婴的身世之谜有关。虽然《史记》、《汉书》中,史学家皆认为子婴为“秦二世兄长之子”,甚至还得出了他是公子扶苏的儿子这一结论。

但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还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说法是:子婴的真实身份,其实是秦始皇之弟。



赵高剧照

而且,子婴为秦始皇之弟的说法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瞎说,首先,史书中子婴有着“公子”之称,这个称呼在秦汉时期一般代指诸侯之子,而是对比秦国历代称谓得出的结论,如果他为秦二世之兄的儿子,应该称之为“公孙婴”而非“公子婴”。

其次,根据《史记》可推算得出,子婴在诛杀赵高时年岁已经较大,因为,他要诛杀赵高一事,与自己的儿子进行了合谋,此时,他的儿子已经服役,年纪肯定在15岁之上。

由此可以推算,子婴的年纪当时已经在30岁到3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如果为扶苏之子,年龄上就说不通,因为秦始皇50岁去世,扶苏最大也就35岁,跟子婴的年纪根本对不上,子婴为扶苏之子显然并不可能。



子婴

因此,子婴为“秦始皇之弟说”显然更靠谱一些,这样一来,子婴就不具备皇位的继承权。根据秦国的相关史料记载可知,秦国一直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子婴不具备这层身份,他自然就和皇位无缘。

反过来说,如果他真的是扶苏之子,那么,他必然是皇位的有力竞争人,心狠手辣的秦二世为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没有手下留情,又怎可放过他的这个侄儿呢?



子婴杀赵高

秦二世不杀子婴,一是因为子婴的存在不会威胁到他的皇位,二是因为赵高的私心。秦二世如此残忍,对亲兄弟痛下杀手,就是因为赵高在背后极力怂恿的结果。

赵高把秦二世当成了自己控制秦国的一个傀儡,然而这个傀儡只能用一时,并不能用一世,所以,他便将下一个目标对准了公子子婴。

这个已经被边缘化的宗室成员有皇室身份,也有贤能和仁爱之名,绝对是他日后巩固权势,制霸朝堂的有利武器。从长远来看,赵高肯定也会暗中阻止秦二世杀子婴。综上所述,子婴的身份和利用价值,才让他没有死于一场兄弟屠杀的历史事件之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