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如题所述

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呢
听着里面许多当时亲历者的回忆,看看那些耄耋老人回首青春时热切的面孔,感慨七十年的岁月沧桑,确实让人缅怀西南联大的精神。
  今天人们对西南联大引发的无尽的回忆和怀想,当然是对于二十世纪的艰难岁月中中国人的力量和韧性的缅怀。在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中国的知识人和这个国家一起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在抗战的烽火中辗转流徙,在中国西南的一隅将北大、清华和南开合并,开办西南联大。让现代的大学在现代中国的生死存亡之际仍然继续存在,让知识得以传承,让文化得以延续。西南联大和当时迁往后方的许多学校一起,确实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的遗产,也成了一个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的象征。
  我们常常钦佩剑桥、牛津、哈佛有几百年的传统,而中国大学的历史没有那么长。但中国的大学其实有自己的骄傲,像西南联大这样在民族的危机时刻历经考验,培养了一代英才的大学,它的传统当然弥足珍贵。今天我们的大学在追求卓越,迎接全球化的挑战的路上,当然应该时时记住自己的大学的传统,也应该时时让今天的学生知道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人面对艰难时的信心和力量。
  西南联大的精神,其实就是对于中国的最为坚定的信念。重温冯友兰先生所作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碑文,列举了四条这个大学值得纪念的理由。第一条就是对于这个国家的命运的信念:“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转乾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始终。”这种和国家民族同命运、共呼吸的精神,其实正是中国大学具有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其实,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正是这个古老的国家在自己的危机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的独特性。西南联大的精神正是在那个危亡时刻,中国现代的知识和价值的传承的象征。所以,《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中的那些老人们谈起那个物质艰困、强敌在侧,牺牲不断的时代就会有无尽的自豪和骄傲。那一代人无愧于自己的时代。他们的精神的光芒仍然延续下来。那种信念,仍然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应该具有的。
  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的新时代,正面临着新的和平发展的机遇。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前辈们遇到的有巨大的差别。我们现在一方面要面对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种种挑战和问题,我们告别了西南联大时代的深刻的民族悲情,同时,我们也需要用新的视野和高度来思考我们自己和人类的新问题。继承西南联大的精神,先辈们所期望于我们的正是追求新的超越和新的可能。让年轻人了解历史,并不是期望他们重复过去的经验,而是期望他们记住过去的历史中这个民族的付出的同时,以新的姿态和新的风貌为中国和世界做出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5
纪念活动,引发了学人诸多回忆与感慨。
1937年,抗战烽火中,北大、清华、南开等名校南下、西迁时,笔者尚未出生,但每次翻读联大回忆录,都会被那种艰难困苦、那种爱国情怀、那种奋斗精神、那种科学追求、洗礼精神,触动心灵!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西南联大《进行曲》唱出了国破家亡、学校西迁的辛酸。三校大部分师生步行三千多里,筚路蓝缕,历尽艰难,先到长沙建校,后到达昆明,最终落脚于西南边陲的土墙茅屋。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长征”。在饥寒交迫、栖居陋室的条件下,西南联大成为当年教书育人的理想“摇篮”、抗战救亡的精神高地。
大师云集、群贤毕至。朱自清、闻一多、钱钟书、朱光潜、陈寅恪、冯友兰、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200多位顶级人才会聚在此,3000多名毕业生中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李政道)、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60多位两院院士,包括费孝通、宋平、钱伟长等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哲学家任继愈、经济学家刘国光、语言学家朱德熙、英语教授许国璋等人文社会科学巨子。
在危厄艰难的环境中,西南联大为何能汇聚、造就如此之多的人才?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大原因是源自大学精神,即“科学民主爱国,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林语堂先生曾高度评价西南联大“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不得了!”一位曾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校友说,“西南联大是我心目中民族精神的堡垒。”今天,国内众多大学,哪一个不是高楼广厦、设施齐全、校园轩敞?物质先进了,精神如何?恐怕比西南联大差多了。
抗战中,类似西南联大这样“文军”西征的事例,尚有许多。笔者母校复旦大学西迁至重庆远郊北碚的夏坝;浙大师生胸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行程2600公里,历时两年多,抵达贵州的遵义、永兴、湄潭办学;同济大学8年抗战6次迁校,历经江西赣州、广西八步、云南昆明,最终落脚四川李庄,颠沛流离,大都靠步行。
每次读到这方面史料或回忆录,总是为当年的教育“长征”者所感动!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一是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精神支柱,当年西迁路上,师生艰苦备尝但从不畏缩,哪一个不是身怀报国之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西南联大校歌唱道“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学生们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西南联大存在八年,有八千学子就读,可最后拿到文凭的不到一半,这不是因为学生不努力,而是不少人选择了投笔从戎,滇西战场上到处活跃着西南联大学生的身影,壮烈殉国者不少。一位西南联大校友、后来的院士说:“那时国家快亡了,我们读书时哪会想着就业赚钱啊!都是想着学好了,怎么才能救国。”他们始终肩负着与国家民族同命运的历史责任。
二是奋进自强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前行路上,西南联大学子始终胸怀这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上学时“常跑警报”与“停课听雨”的豁达乐观,就没有后来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和众多献身科学与祖国的院士,就没有那一大批国家与社会栋梁之材的养成。
第2个回答  2022-06-18
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呢
听着里面许多当时亲历者的回忆,看看那些耄耋老人回首青春时热切的面孔,感慨七十年的岁月沧桑,确实让人缅怀西南联大的精神。
今天人们对西南联大引发的无尽的回忆和怀想,当然是对于二十世纪的艰难岁月中中国人的力量和韧性的缅怀。在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中国的知识人和这个国家一起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在抗战的烽火中辗转流徙,在中国西南的一隅将北大、清华和南开合并,开办西南联大。让现代的大学在现代中国的生死存亡之际仍然继续存在,让知识得以传承,让文化得以延续。西南联大和当时迁往后方的许多学校一起,确实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的遗产,也成了一个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的象征。
我们常常钦佩剑桥、牛津、哈佛有几百年的传统,而中国大学的历史没有那么长。但中国的大学其实有自己的骄傲,像西南联大这样在民族的危机时刻历经考验,培养了一代英才的大学,它的传统当然弥足珍贵。今天我们的大学在追求卓越,迎接全球化的挑战的路上,当然应该时时记住自己的大学的传统,也应该时时让今天的学生知道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人面对艰难时的信心和力量。
西南联大的精神,其实就是对于中国的最为坚定的信念。重温冯友兰先生所作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碑文,列举了四条这个大学值得纪念的理由。第一条就是对于这个国家的命运的信念:“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转乾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始终。”这种和国家民族同命运、共呼吸的精神,其实正是中国大学具有的精神力量之所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6-18
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精神支柱“科学民主爱国,刚毅坚卓”。

在危厄艰难的环境中,西南联大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6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众多大能。其中一大原因是源自大学精神,即“科学民主爱国,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
第4个回答  2022-06-20
西南联大精神是刚毅坚卓、爱国团结、自由与民主、思想创新。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