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胤改为允除了避讳还有什么寓意吗?允有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康熙六十一年,诚亲王胤祉上疏,援例陈请将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改为允字,主要是因为音比较接近,但允字本身有认可、信义的含义。

胤是清朝皇室字辈,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单单十三子胤祥死后雍正将“胤”字还给了他这个终生对他忠心耿耿的弟弟)。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废)皇太子,赠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祐,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殁。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礻我),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原名爱新觉罗胤祯。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祁,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礻必),诚恪亲王。

扩展资料:

其实清朝从康熙开始就已经是改名的典范:

康熙名玄烨,兄弟玄改元。

雍正名胤禛,兄弟胤改允。

乾隆名弘历,兄弟弘改宏。

嘉庆名颙琰,兄弟顒改永。

道光名旻宁,兄弟旻改绵。

其实清朝皇室的人名,原本就沿袭了满洲族人的旧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不像汉人那样讲究辈分、注重偏旁。所以我们看到早期皇室人名多是从满文名字翻译成汉音字而成的。

最直接的例子,比如多尔衮,满洲原名叫Dorgon,意思是“獾”,一种形同野猪的动物,这名字够难听吧,不过入关之前,他的名字还曾被译作“多铎”,这一看就是个更不走心的翻译,但他本人也没太在意。后来汉人大臣将其改译为“多尔衮”,才显得威武霸气起来。

康熙崇尚儒家学术,尤其服膺理学,在强烈重视家族伦理的观念下,他在康熙二十一年完全实行汉人的命名制度,编出子孙排行用字,并拟定人名另一字的偏旁,以示亲疏远近。

他下令以“胤”字作为其儿子一辈的排行,而排行下一字用“示”字旁,因此他将后来排名皇长子的保清改名为“胤禔”,保成(皇太子)改名为“胤礽”,其它皇子也以胤祉、胤禛、胤祺、胤祚等等命名。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皇子皇孙们太多,他甚至还为他的孙辈和曾孙辈预定了行辈用字和偏旁,清朝皇室人名的汉化基本完成。康熙又实行了“敬避御讳”制度,在康熙时代,凡是与“玄烨”二字相同的都要避用。最著名的就是当时北京城的“玄武门”改称为“神武门”。

待到雍正继统,这位强调“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君主在兄弟们的名字上就做起文章。陈捷先先生说过,雍正可能暗示了宗人府官员,让宗人府官员递上一个奏章,称“亲王阿哥等名上一字,与御讳同,应请更定。”

雍正对这个报告没有决定,而是退一步说,“名讳由圣祖钦定,不忍更改”,“礼部宜奏请皇太后裁定”。转了一圈下来,雍正才下达一道圣旨,“朕曾奏闻皇太后,诸王阿哥名上一字,着改为‘允’字。”而当时康熙皇帝驾崩才一个多月,观感上确实不太好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康熙六十一年,诚亲王胤祉上疏,援例陈请将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改为允字,主要是因为音比较接近,但允字本身有认可、信义的含义。惟一的例外是,后来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的说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所以,特地恢复他的名上的“胤”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25
避皇帝讳。
“允”,取于“胤” 近似音,没有太大深意。
第3个回答  2011-10-25
te bie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