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是'的用法 急急急急急急急!在四号中午之前啊啊啊啊啊 更多财富悬赏

如题所述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词语“是”的出现很常见,其用法主要有虚词、实词两大类,代词、助词、动词、形容词四小类用法: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
(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使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无实义;
(3)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
(4)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

一 、虚词类: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 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4)是时,上未立太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 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同上句)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
(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邵公谏弭谤》)
(11)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同上)
(12)当是币玻叹糁诹⒎ǘ龋窀奘卣街撸饬舛分詈颉S谑乔厝斯笆侄‖骱又狻#忠辍豆芈邸罚?
“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
2、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强调作用,无实义。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几个词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13)《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69页注:全句的意思是“击退戎、狄,制御荆、舒”,;是,助词。可见这是个倒装句,可“是”的用法,讲得不够清楚。再查万光治和徐安怀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81页,注:戎狄必须打击,荆舒也应该严惩;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前者用主动语态译句,后者用被动语态译句,因而语序不同;把二者对“是”的注释结合起来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14)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15)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
(16)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冯婉贞》)“惟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孔子云: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以上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

二、实词类:
1、“是”作判断动词。
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及口语中。如:
(17)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18)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同上)
(19)我是新鬼。(干宝《搜神记》)
(20)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论语》)这里叙述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路场面。从人物对话看,当时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表示判断已是“为”“是”并用。
2、作形容词用,表示“正确、对”之意;有时会出现一 些活用现象,作意动词,表示“认为……正确”之意。
(21)理之所存,各是①其所是②,各非①其所非②。世无孔子,谁能定是③非③之真?(钱大昕《弈喻》)“是①、非①”作动词用,意思分别是“肯定、赞成”“否定、反对”;“是②、非②”则是意动词,与前面的“所”构成所字结构,意思分别是“认为……正确”“认为……错误”;“是③、非③”作形容词用,分别是“正确”“错误”之意。
(22)于是上问朝臣:“两人孰是①?”御史大夫韩安国曰:“……魏其言是②也。……丞相言亦是③。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④魏其。内史郑当时是⑤魏其,后不敢坚对。余皆莫敢对。(《史记·魏戎武安侯列传》)
前三处“是”,都作“正确、对”解;后两处,主爵都尉汲黯、内史郑当时两人都“认为魏其的话正确、有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04
(1)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日,从正(变形)。“日”指“太阳”。“正”指“标准”、“基准”。“日”与“正”联合起来表示“太阳位于空间基准点”。 本义 :夏至(太阳位于夏至点)。 引申义 :1.(方向上)正对。不偏不倚。2.正确。 说明 :古代中国人把南方作为基本方向。他们把中国描述为一个面向南方的国家:“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今越南),后幽都”。“二十八宿”体系用“四象”来表示就是:“左苍龙,右白虎,前朱鸟,后玄武”。“四象”的苍龙、白虎、朱鸟的头都朝向南方,玄武的龟头与蛇头一个指向苍龙尾部,一个指向白虎尾部,最终还是指向南方。南方朱鸟宫的中间是“七星”之宿,这便是夏至点所在位置)
  (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 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袁崇焕 遣驿吊敌,公诟言于朝,朝议是公( 袁可立 )。——明 王铎 《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
  (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是 shì [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 小雅 ·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孟子 ·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 论积贮疏 》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 林嗣环 《口技》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shì [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 问说 》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荀子 》。 杨柳桥 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 曹风 ·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 端午节 ;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 梦溪笔谈 》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柳永《 雨霖铃 》
  (13) 又如:这料子是块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 旁敲侧击 )
是 shì [副]
  (1) 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only]。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 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是 shì [连]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
  (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 或者 [or]
  (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 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 上海人 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是 shì [名]
  (1) 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 《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是 shì [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
  主上 屈法 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 (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使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无实义; (3)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 (4)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 一 、虚词类: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 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4)是时,上未立太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 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同上句)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 (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邵公谏弭谤》) (11)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同上) (12)当是币玻叹糁诹⒎ǘ龋窀奘卣街撸饬舛分詈颉S谑乔厝斯笆侄‖骱又狻#忠辍豆芈邸罚?“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 2、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强调作用,无实义。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几个词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13)《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69页注:全句的意思是“击退戎、狄,制御荆、舒”,;是,助词。可见这是个倒装句,可“是”的用法,讲得不够清楚。再查万光治和徐安怀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81页,注:戎狄必须打击,荆舒也应该严惩;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前者用主动语态译句,后者用被动语态译句,因而语序不同;把二者对“是”的注释结合起来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14)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15)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 (16)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冯婉贞》)“惟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孔子云: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以上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 二、实词类: 1、“是”作判断动词。 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及口语中。如: (17)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18)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同上) (19)我是新鬼。(干宝《搜神记》) (20)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论语》)这里叙述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路场面。从人物对话看,当时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表示判断已是“为”“是”并用。 2、作形容词用,表示“正确、对”之意;有时会出现一 些活用现象,作意动词,表示“认为……正确”之意。 (21)理之所存,各是①其所是②,各非①其所非②。世无孔子,谁能定是③非③之真?(钱大昕《弈喻》)“是①、非①”作动词用,意思分别是“肯定、赞成”“否定、反对”;“是②、非②”则是意动词,与前面的“所”构成所字结构,意思分别是“认为……正确”“认为……错误”;“是③、非③”作形容词用,分别是“正确”“错误”之意。 (22)于是上问朝臣:“两人孰是①?”御史大夫韩安国曰:“……魏其言是②也。……丞相言亦是③。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④魏其。内史郑当时是⑤魏其,后不敢坚对。余皆莫敢对。(《史记·魏戎武安侯列传》) 前三处“是”,都作“正确、对”解;后两处,主爵都尉汲黯、内史郑当时两人都“认为魏其的话正确、有理”。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