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一份初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的化学试卷,是人教版的,要哪一种电脑自动改卷的,就像考试一样

如题所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沸腾 B.木材燃烧 C.蔗糖溶解 D.冰雪融化
[答案]B
[解析]三态间的变化以及溶解都是物理变化,B选项为燃烧,有新物质的生成,应选B.
[点评]一般考查的化学变化可总结为:燃烧,生锈,食物变质或由生变熟,爆竹爆炸等.
2.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米饭变馊 B.牛奶变酸 C.湿衣服晾干 D.铁锅生锈
[答案]C
[解析]C选项是因为液体水变成水蒸汽,属于三态之间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应选C.
[点评]本题仍是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A.大试管,集气瓶 B.烧杯,量筒
C.酒精灯,铁架台 D.导管,单孔塞
[答案]B
[解析]在制备和收集装置中都没有用到烧杯和量筒,应选B.
[点评]本题考查制备和收集氧气的装置及所用的仪器.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果汁 B.豆浆 C.酱油 D.水
[答案]D
[解析]A,B,C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水由一种物质组成,属纯净物,应选D.
[点评]本题考查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别,从基本概念入手即可.
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实验现象是
A.产生大量白烟 B.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C.燃烧的火焰为蓝色 D.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B
[解析]根据实验可知,应选B.
[点评]本题考察铁燃烧时的现象,除铁以外还有硫,炭,磷等物质的燃烧现象,都一定要熟记,这是一个必考的知识点.
6.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氧气用于食品防腐 B.氮气常用于制硝酸和化肥
C.稀有气体用做保护气 D.氧气用于钢铁冶炼
[答案]A
[解析]物质的用途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因为食物腐败其实是食物和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所以氧气不能用于食品的防腐,应选A.
[点评]本题虽是考查物质的用途,若用途记的不全,可根据性质决定用途来找出正确答案.
7.下列实验操作中,的是

[答案]A
[解析]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须用灯帽盖灭,应选A.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室常规操作,要熟记.
8.实验室可用于制取氧气的药品是
A.空气 B.二氧化锰 C.高锰酸钾 D.氧化汞
[答案]C
[解析]空气是工业制氧的原料,应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所以一定要注意工业上和实验室的制备差别.
9.有人通过闻茶的方法就能判断出茶的产地.人们能够闻到茶香的原因是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答案]B
[解析]分子间有间隔可以解释酒精和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混合前体积和;分子不断运动可以解释人们可以闻到气味,应选B.
[点评]本题考查分子的特征和这些特征在宏观上的表现.
10.下列各项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A.利用石油生产人造纤维. B.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C.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 D.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的方向
[答案]A
[解析]化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基础科学,应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及范畴.
11.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B.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C.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答案]A
[解析]二氧化锰只是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是催化剂,在别的反应中就不一定是催化剂,所以应该说某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制氧气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应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出题角度有点新意,可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1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主要有以下步骤:①向试管中加入药品,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排水法收集气体,④加热盛有药品的试管,⑤停止加热,⑥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⑥⑤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②④③⑤⑥
[答案]B
[解析]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B.
[点评] 本题考查制备氧气的操作过程,做此题的技巧是:看四个选项的第一步有两种,那就是①和②,因为在添加样品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所以排除A,C,D,直接选出答案B.如此可以节省做题时间.
13.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分解反应的特点——"一变多",可以不难发现符合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只有A.
[点评]本题考查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基本反应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14.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需预先铺上一薄层细沙或少量水,其目的是
A.增强实验效果
B.提供水蒸汽,参与化学反应
C.避免红热的生成物直接与集气瓶接触,保护集气瓶
D.提高氧气的浓度
[答案]C
[解析]铺水或细砂是防止高温生成物落入瓶底造成集气瓶局部受热而炸裂,应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中的操作及其原因.
1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空气 B.过氧化氢溶液 C.氯酸钾 D.高锰酸钾
[答案]A
[解析]B,C,D中含有氧元素,只有A中含有氧气分子应选A.
[点评]本题考查分子,原子,元素的区别.
16.拉瓦锡认为
A.空气是一种纯净物
B.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C.按体积比,空气中约有78%的氮气,21%的氧气,0.94%的稀有气体,0.03%的二氧化碳和0.03的其他气体和杂质
D.在通常状况下,空气中氮气约占4/5体积,氧气约占1/5体积
[答案]D
[解析]拉瓦锡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只是把空气分成了氧气和氮气两个部分,应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史.
1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有发热发光的现象 B.有新物质生成
C.有气体生成 D.有颜色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化学变化的定义,应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本概念.
18.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氧气 B.氧化镁 C.高锰酸钾 D.臭氧
[答案]B
[解析]氧化物的定义是某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应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物概念.
19.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能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
A.木炭 B.硫粉 C.红磷 D.铁丝
[答案]B
[解析]硫在氧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是蓝紫色火焰,应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仍是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20.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答案]A
[解析]根据原子定义,应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本概念.
21.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都是无色,无味气体 B.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
C.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D.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D
[解析]任何物质都不是绝对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稀有气体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特定条件和特定物质也是可以发生反应的,应选D.
[点评]本题考查稀有气体有关知识,也可用排除法来做.
22.我国城市环境中,空气污染物主要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为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应选B.
[点评]本题考查大气污染物的组成,此类题考的较多,题目可以变化,如空气污染指数都包括哪些气体等.
23.提出原子概念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阿伏加德罗 D.道尔顿
[答案]D
[解析]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概念,应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史.
24.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氮气 B.稀有气体 C.氧气 D.水蒸气
[答案]A
[解析]根据空气中含量较多,判断有氮气和氧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那就是氮气,应选A.
[点评]本题考查空气组成及个组分化学性质是否活泼.
25.距地球15—35km处,有一臭氧层,臭氧的化学式为,微量的臭氧可以净化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下列关于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是一种单质 B.不使用含氟冰箱有利于臭氧空洞的修复
C.臭氧和氧气的性质完全相同 D.臭氧转化成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臭氧和氧气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性质肯定不会完全相同,应选C.
[点评]本题是一道小型信息题,根据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26.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间的距离可能改变
C.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D.物质并不都是由分子是构成
[答案]A
[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应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分子特征,对于概念不仅要记忆,还要理解,如对分子概念理解不深本题极有可能做错,分子不变,物质的物理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如状态等,所以必须强调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7.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5/9,且极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可用的方法是
①向上排空气法 ②向下排空气法 ③排水法
A.①或② B.①或⑨ C.②或③ D.①②③均可
[答案]C
[解析]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极难溶于水可用排水集气法,应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气体物理性质及其收集方法直接的关系.
28.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化学反应其实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应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数目的变化情况.
29.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倾倒液体药品时,应将试剂瓶上的标签向着手心
B.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可以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C.取用装在试剂瓶内的药品时,瓶塞拿下后应正放在桌上
D.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
[答案]C
[解析]试剂瓶的瓶塞拿下后应倒放,防止桌面上物质污染了瓶塞及试剂,应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本实验操作.
30.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首次利用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一块晶体硅(由硅原子构成)的表面直接移动硅原子写下了"中国"两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上述操作中没有任何变化
B.这两个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C.技术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
D.这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B
[解析]在操作前后硅原子的排列情况,可以说发生了物理变化所以A不对,因为没有生成新物质所以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C,D错,应选B.
[点评]本题稍有难度,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二,判断题
3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 )
(2)物理性质需要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 )
(3)过氧化氢(H2O2)和水(H2O)的组成中都只含氢元素和氧元素,它们都属于氧化物 ( )
(4)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于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
(5)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是单质 ( )
[答案] (1)√ (2)× (3)√ (4)× (5)×
[点评]本题都是对基本概念的考查.
三,填空题
32. 教科书中有一幅彩图,其内容是一只漂亮的金丝雀和水中的金鱼生活"在一起",制作这个鸟笼的高分子薄膜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填写序号)
a.绝热 b.透气 c.导电 d.隔水
[答案]b,d
[解析]根据生活常识,鸟不能生活在水里,所以要隔水,鱼生存也需要氧气所以要透气,应选b,d.
[点评]由本题可知,做题时一定要把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常识,就很容易,千万不要单纯想课本里有没有学过.
33.
[答案]氧气(氮气,硫,磷等均可);化合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等均可);混合物.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也是基础知识考查.
34.书写下列定义:
(1)化合物 ;
(2)氧化物 .
[答案] (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2)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点评]本题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35.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
和规范的 是获得可靠实验结论的基础保证.
[答案] 实验;实验步骤;实验操作.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的研究方法.
36.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②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③酒精易挥发,④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⑤是一种绿色能源.⑥当点燃酒精灯时,⑦酒精在灯芯上气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 (用序号作答);发生的物理变化是 (用文字作答);化学性质是
(用文字作答);发生的化学变化是 (用文字作答).
[答案] ①③②;能与水以任何比例互溶,酒精挥发;酒精具有可燃性;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气化后燃烧成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颜色,气味,状态,挥发性,溶解性都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点评]本题是对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物理,化学变化四个概念的综合考查.首先要明白性质和变化之间的差别.
37.为了延长白炽灯的寿命,灯泡放有少量红磷作脱氧剂,其作用原理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得基本类型为 反应.
[答案] ,化合
[解析]既然是脱氧剂,一定是把氧气消耗掉,反应产物只有一种,所以是化合反应.
[点评]做此类题须注意看清题意要求,即是化学表达式还是文字表达式,一定要按要求书写.
38.将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后,所得到混合液体的体积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0mL,原因是 ;将l00mL酒精与l00mL酒精混合后,所得到混合液体的体积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0mL,原因是 .
[答案] 小于;分子间有间隙;等于;同种分子的间距相等.
[解析]当两种大小不同的粒子混合,小的粒子可以进入大粒子的间隙从而混合体积缩小,如大豆和小米混合;当粒子大小相同时,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原体积的加和.
[点评]本题考查了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39.现有失去标签的四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和氮气,请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分它们.
[答案] ①将四瓶气体分别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并均匀摇荡观察现象,可发现有两瓶气体与石灰水发生反应,另两瓶气体无反应
②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无现象的瓶中,观察现象,使木条复燃的是氧气,使木条熄灭的是氮气,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有现象的瓶中,观察现象,能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解析]本题的方法并不唯一,如先用燃着的木条放入各个集气瓶中,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继续燃烧的空气,熄灭的有两瓶;再把澄清石灰水滴入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两个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另一瓶就是氮气.
[点评]本题是一道实验鉴别题,根据这几种气体的性质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40.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a得到 气,与电池正极相连 的试 管b得到 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约是 ,该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 .
[答案]氢; 氧; 2:1;
[点评]这也是一道常考的实验题,同样要注意做题要求,本题要求文字表达式.
4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
(1)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
(2)粗略测定加热2g高锰酸钾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
反应原理:(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高锰酸钾制氧气: ;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仪器认识:
写出仪器①②的名称:① ;② .
装置连接:
为达到实验目的(2),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接口的字母)
.
问题分析:
实验过程发现B瓶中的水变红了,原因是 .
用收集到的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发现瓶底炸裂,发生失误的操作原因可能是
.
[答案](1);

①试管 ②量筒
(2)
试管中未放棉花,高锰酸钾从导管进入水中;
瓶底没有放水或铺上沙子,燃烧中的细铁丝碰到杯底
[解析]要想测量所得氧气的体积,就必须想办法把氧气的体积转化成可以观察和测量的液体的体积,那就要利用压强来设计实验,B装置就是利用压强原理把所得气体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的最好装置.气体由b口进入,使瓶内压强增大,瓶内的水就会沿c导管进入到C装置的量筒里.
[点评]本题还是有一定难度,做此类实验题要求学生首先要看清实验目的,从而根据目的来设计实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25
初三化学单元测试题(一、二单元)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1—5小题每题2分,6—15小题每题3分,共40分)
拍摄的“神七”飞船照片。下列有关对“神舟七号”研究的领域不侧重于化学学科的是( )
A.制作“神舟七号”所用的材料
B.发射“神舟七号”火箭的燃料
C.“神舟七号”绕地球运行
D.伴飞小卫星发回照片的洗印
2.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以下是安徽省部分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 )

3. 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做出结论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

5.洗洁精能使油脂以细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洗洁精起的作用称为( )
A.催化作用 B.乳化作用 C.氧化作用 D.脱水作用
6.将浑浊的河水变澄清,实验操作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7.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食盐放在水中得到食盐水 B.铁+氧气+水→铁锈(钢铁生锈)
C.食盐水蒸发得到固体食盐 D.水→氢气+氧气(利用太阳能制氢气)
8.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右图)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试管甲中的气体是氢气
B.试管乙中的气体是氧气
C.该实验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9.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实际质量的简称
B.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 g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D.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10.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A. B. C. D.
11.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这是一个化合反应
B.水分解时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D.氢分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
12.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13.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一电视直播节目中表示,伊朗政府的核计划是“不可逆转的”。“铀—
235”是指质子数为92,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235的一种铀原子,它是重要的核燃料,下列关于“铀—235”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核电荷数为92,中子数也为92
B.其核电荷效为92,电子数也为92
C.其中子数和电子数均为143
D.其中子数和电子数均为92
14.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有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 )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只有③正确 D.全部错误
15.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随着祥云画卷的缓缓展开,火炬手体操王子李宁以“飞天”的形式点燃了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燃料为丙烷(C3H8)。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气体 B.着火点为450℃,易燃
C.沸点为-42.1℃,易液化 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16.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仿照示例填表(所填物质不能与示例重复):
物质名称 示例:水 铁 氯化钠
构成物质
的微粒 分子 分子
17.糖水、生理盐水、碘酒是我们常接触的三种物质。它们的共同点是(1)都是混合物;(2)都是均一、稳定的溶液;(3) (答出一点即可)。请你再举出其组成特征不同于上述三种物质的溶液 。
18.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的,电解水属于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操作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常通入 以达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19.在下列有关叙述后的空格中,填写有关的序号: ①构成物质的分子很 小②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③分子间有间隔
(1)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就会变干,主要是因为 ;
(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小,主要是因为 ;
(3)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清水很快变黑了,主要是因为 ;
(4)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的微粒(水分子),说明 。
20.如下图,小雨同学将纯净的氢气点燃,观察到管口有 火焰,将干燥的冷烧杯倒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据此,她发现氢气的一个性质是 ;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属于 (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该性质决定了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燃料,其优点是 。(写一点)
21.已知溴元素的符号为Br,溴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问:
(1)x的值为__________。
(2)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哪些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 。

(3)溴离子的符号为 。
22.2008年7月9 日第34届八国峰会闭幕,本次峰会的大半时间在讨论气候变化,八国承诺2030年各国减排目标是本次会议对该话题的最大进步。请根据图回答:
(1)在物质分类中空气属于___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2)制造化肥并还可以做保护气的是 ;能供给人类呼吸的是 ;温室气体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三、实验题(共19分)
23.(7分)现有下列仪器:

(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 ;洗涤试管应使用 (填仪器名称)。
(2)加热前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的具体操作是 。
24.(12分)下图是小明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NaCl溶液的有关实验操作示意图。

(1) 配制过程中使用的四种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________、_________、量筒。
(2) 请你指出图中一处错误操作,并分析该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图②、图③表示的操作步骤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 配制时需称量氯化钠____________g,如果氯化钠中含有少量不溶的杂质,溶质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量取水最好选择______________的量筒(填序号①10mL②50mL③100mL)。(水的密度为1g/cm3)
四、计算题(共12分)
25.(4分)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一个钬原子的质量是2.740×10-25kg,则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相同质量的钠、镁、铝含原子数目最多的是 (钠、镁、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23、24、27)。
26. 要将100g10%的氯化钠溶液变成20%的氯化钠溶液可向原溶液中加入多少克氯化钠固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27
一.我能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A C B B D C B D A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D D B C A C C B D C
1.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的是( )
A.木料燃烧 B.锅炉爆炸 C.火药爆炸 D.点燃蜡烛,蜡烛变短
2.18世纪70年代,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道尔顿 B.门捷列夫 C.拉瓦锡 D.阿伏加德罗
3.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
A.量筒 B. 试管 C.集气瓶 D. 烧杯
4.下列四种气体按体积计算,在空气中含量由少到多的 ( )
①稀有气体②氮气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A.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④①③② D. ③②④①
5.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个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6.下列四瓶气体存放方法正确的是( )
光滑面朝上 光滑面朝上 磨砂面朝上 磨砂面朝上

A B C D
7.某同学在量取液体时,开始采用俯视读数为15mL,倒出一定量液体后又俯视读数为5 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的体积为( )
A.>10 mL B. <10 mL C.=10 mL D. 无法确定
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镁条在空气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
9.空气质量日报是环境监测部门对一个地区空气质量状况所做的监测报告。目前计入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是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下列情况能直接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B.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C.随意丢弃塑料垃圾 D.把煤和石油作为主要燃料
10.下列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把块状固体投入直立的试管中 B.将胶头滴管悬空在试管正上方向试管内滴液
C.为了节约药品,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立即放回原瓶 D. 实验产生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11.用来判断铁丝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 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B.发出耀眼的光,火星四射
C. 铁丝迅速变短 D.放出热量
12.正确量取7.5mL液体,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
①5mL量筒 ②10mL量筒 ③20mL量筒 ④胶头滴管
A.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只有③
13.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南京市将原来的垃圾桶撤换成分类型垃圾收集箱。下图是国家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废旧电池投入的垃圾收集箱上应贴有的标志是( )

14下列对氧化反应概念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氧化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基本类型
C.氧化反应必须要有氧气参加 D.一个反应可以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15.“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你认为“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工业生产中( )
A.对废气、废水、废渣进行严格处理
B.少用或不用有害物质以及少排或不排放有害物质
C.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 D.在化工厂种草、种树,使其成为花园式工厂
16.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 )
A.颜色 B.状态 C.硬度 D.可燃性
17.近日,台风“桑美”席卷了我国的福建、广东、浙江等省,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经济和精神上的重大损失,你觉得造成气候愈来愈恶劣的主要原因是 ( )
A.臭氧层被破坏的结果 B.土壤污染的结果
C.植被遭受破坏的结果 D.火山爆发的结果
18.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碘盐 酱油 B雨水 冰水共存物
C.蒸馏水 洁净的空气 D可乐 食醋
19.组装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时,正确的顺序为( )
A.自上而下,从左向右 B自上而下,从右向左
C.自下到上,从左向右 D自下到上,从右向左
20.常温下,碘与镁化合的速率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反应相当剧烈,形成一股美丽的紫色烟雾,这里水所起的作用是( )
A.催化作用 B.提供热量 C.氧化作用 D.吸收热量
21.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若用燃烧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但又不引入其他气体杂质,可使用的燃烧物是 ( )
A.硫磺 B.木炭 C.红磷 D.铁
22.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5/9,且极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的方法是 ①向上排空气法 ②向下排空气法 ③排水法(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3.实验室用制取氧气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六个主要操作:
①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②熄灭酒精灯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入试管里,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并将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将导管从水面下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④①⑤②⑥ B.③④①⑤⑥② C.④①③⑤②⑥ D.④①③⑤⑥②
24.常把氩气和氮气混合充入灯泡里,使灯泡经久耐用,这是因为氩气和氮气 ( )
A.是气体 B.没有颜色 C.没有气味 D.化学性质稳定
25.下列图象能表示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二氧化锰在反应混合物中的质量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图是( t是表示反应已完全) ( )
a a a a

O t T O t T O t T O t T
A B C D
二.我会填空(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
21.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
钙 氯 汞 碘 铅 氩 氖 金 铂 银

22.根据题意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且在括号内注明基本反应类别:
(1)写出两种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 ( )
(2)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 )
(3)汞在空气中受热生成红色物质: ( )
(4)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
23下列变化:①磷在氧气中燃烧②铁在氧气中燃烧③铝在氧气中燃烧④木炭在氧气中燃烧⑤硫在氧气中燃烧⑥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1)有白光发出的是: (填序号,下同);(2)有火焰产生的是:
(3)有白烟产生的是: ; (4)有水雾产生的是:
24.某同学对一未知金属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块并将其投入水中,该金属漂浮于水面,并于水发生剧烈反应,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四处游动,同时发出嘶嘶的响声,立即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的小球,并逐渐缩小,直至完全消失。请分析以上实验现象,归纳出该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① ,② ,③ ,④ 。(2)化学性质:
25.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和药品,当天平达到平衡时
游码的位置如图(1)若托盘天平的右盘上有40 g砝
码,则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2)由于操作错误,误将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放在了右盘,天平左盘上的砝码还是40g,则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的实际质量是________。
26.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请你
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 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明的黑纸包住,其目的实际为了防止瓶
内的植物进行 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 (填
“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时,观察到广
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 ,
原因是 。
27.甲、乙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将灼热至发红光的黑色固体丁放到混合气体中,丁燃烧生成新的气体丙,丁熄灭后,测知甲
气体已全部耗尽;往乙、丙混合气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已知乙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4/5,则:(1)这些物质分别是:甲 乙 丙 丁
(2)甲与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四.我会设计(本大题一共两小题,其中28题4分,29题6分)
28小宇同学完成了教科书P17页《活动与探究》中给液体加热的实验后,想试着做对固体加热的实验:他取了一只试管,加入蔗糖固体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实验结束后,却发现试管已破裂。请你帮他分析一下,造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至少写三点)

29.观察酒精灯火焰,你看到些什么?想一想还能否作别的实验?请你设计和完成一个实验,并完成探究活动报告(图、表格、文字叙述均可)。
第3个回答  2012-09-24
考好就有了
相似回答